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悲剧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词可以算是伊格尔顿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伊格尔顿毕生都在从事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其解放研究,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发挥审美意识形态的政治批判功能。如果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从理论上通过形而上的演绎和推理,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审美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人们的情感方式对人们进行垂询和塑形的过程;《甜蜜的暴力》则是伊格尔顿以悲剧为例案,具体地分析悲剧作为一种反讽,在内容与形式体现着的不一致性。仅仅停留于悲剧内容层面将陷于悲剧所呈现的虚假的意识形态性,统治阶级正是利用这一点,从而阻止人们认识现实生活的真实关系。悲剧的真理内容往往产生于它的反面,体现于与悲剧内容相一致的审美形式中,是阿尔都塞所言的只是通过艺术让我们看到或觉察到的意识形态。所以只有将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悲剧体现意识形态在形式上的本质之真和经验上的虚假才能显现,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乌托邦目标并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

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应该存在于不同层面。其中一个层面是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意识形态的批评,即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也就是“意识形态形式”,将文学视为意识形态的构形,作为观念的形式。“意识形态形式”说明文学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只体现于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即文学作品的内容层面,同时也体现在作品的类型、风格、结构和叙事方式等等形式之中。随着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进入了另一个层面。它们是在更为宽泛的文化意义层面展开批评,“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机构,它不只是将各种互不联系的文本收集在一起,而实质上,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 文学狭义上的审美功能扩展为作为文化意义上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悲剧也就在作为文学形态层面与作为美学观念层面分别与意识形态发生关系。在此背景中,伊格尔顿重新阐释了悲剧中的怜悯和恐惧机制的心理发生过程,揭示了悲剧如何通过怜悯和恐惧的心理机制作用于人的情感效果和情感反应,显现出主体在审美自由中如何得到培养和净化的整个心理过程。 LvdkpD6OWmwbwIuawQL1niFchj6+n22a9nHljVPjIlPDohqENyyPnw827aGMy3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