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第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历史唯物主义回答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人们思想形成发展相对独立的规律,因而也是科学分析社会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科学方法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应在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提倡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风。第三,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构。文章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层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硕士点要承担培训高校政治辅导员,博士点要承担培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骨干的任务。
自 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学科建设无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在二级学科层面,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相关的学科发展得更好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今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为契机,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领导。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特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二是意识形态导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三是教育实践性(或教育规律性)。问题是如何深化这些认识,把它落实在教学、研究等具体学科建设上,我愿意把多年来积累的一些粗浅看法,就教于大家。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研究,以培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社会矛盾、社会思潮的思想家和学者,而不是培养只专攻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或科学社会主义专家。问题是在教学研究中如何落实?无疑的,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基本的、全面的把握,但是,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的课都搬过来学?那样,课程负担将会非常繁重。我认为,应当在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基本、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心,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回答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人们思想形成发展相对独立的规律,因而也是科学分析社会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为根本问题,包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最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基本理论。反过来,这些理论就成了分析社会、人生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如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方法,意识形态源与流、灌输与引导、继承与创新等科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方法等等。
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我都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最重要的基本理论进行教学,学生懂得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有些理工科大学出身的政治辅导员,因为觉得学了有用,亲切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物理学”。
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领导下,由罗国杰教授主持,曾编写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我体会、选择的内容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这也印证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科学地分析现阶段社会存在的状况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条件;要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正确对待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正确理解和运用“改革也是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正确看待阶级斗争已不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而阶级斗争又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状况,科学地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正确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规律,科学分析现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要研究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以人民为主体,研究人的本质、价值和解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等。有的人认为,现在科学社会主义被削弱了,我不这样看。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现在已经进入习近平所讲的第六个时间段,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过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是以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为纲,现在则要转到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心上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用唯物史观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要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削弱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能够科学地回答这一历史阶段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学科建设就成功了,这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时代重大课题内容的研究上,这是目前学科建设应当进一步重视的一个问题。
201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得到重要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意识形态导向性非常强的学科,如何落实这方面的学科建设要求?我认为应当把“当代社会思潮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因为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围绕社会历史走向而展开的,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集中表现,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满足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刚一起步,我们就把“当代社会思潮和青年教育”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开设了“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课程。这样做不是出于个人偏好,而是缘于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983 年筹建,1984 年起步。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批评“两个凡是”思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结合《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拟定;有了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建国以来历史功过的大讨论;有了“潘晓思想”关于人生道路的讨论;以及对抽象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思潮的大讨论等。其后又有方励之“全盘西化”思想、以“河觞”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和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产生的种种争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能科学地回答各种思潮引发的人们的思想困惑,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邓小平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两个总书记都在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栽了跟斗”,“多年来我们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业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腐败现象很严重,这同不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关系”等 。就是对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失误的历史总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胡锦涛讲:“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在同“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斗争中不断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反复强调:“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并且亲力亲为对一些错误思潮进行了旗帜鲜明的科学的分析,把这一历史经验提升到党领导国家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从上述历史经验中汲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充实学科建设的内容。
社会思潮研究应该包括:对各种社会思潮从内容上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途径、阵地、形式、方法的研究;社会思潮基本理论和历史的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全面加强对改革开放中社会思潮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着重在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上,为科学、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做出自己的贡献。
知识分子是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校是社会思潮论辩、斗争的主要集散地;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思潮斗争的寒暑表和主要争夺对象;高校党委应当成为科学、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成为科学、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智囊”和“思想库”;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然是意识形态科学导向型的学科,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不是单纯的学者,而应当是革命的思想家兼学者型的人才。为此,要提倡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风。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中,决不能搞“淡化”“远离”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中立化”。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敢于对错误思潮“亮剑”,不要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做回避意识形态的“开明绅士”;不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另一方面,也要吸取过去意识形态领域“大批判”简单化的教训,排除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与科学截然对立的思想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科学的理论,真正在党性与科学性、意识形态性与真理性的结合上走出一条新路。这样的学风是不会自发实现的,要排除狭隘功利的影响,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形成科学探讨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学科应当以这样的学术追求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责任。
据说,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 300 多个院校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有近 300 个院校设硕士点,70 个院校设博士点,是高校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有人以此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巨大成就,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看到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学科过度发展的隐忧。师范类学校招本科生,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为中学培养德育教师。但是其他院校则良莠不齐,有的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设置,就业方向也存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没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专业设置结构的问题呢?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招生、教学、就业状况等进行专门研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初建时,原教育部领导何东昌、彭珮云、滕藤等是主张从招研究生起步的,后来因有阻力,从第二学士学位生起步,但还是要求按照研究生层次来办。他们认为这一学科本科层次不宜过大,培养目标等还要进一步研究,而且没让清华招本科生。(有的报刊报道清华是第一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的学校之一,这不是事实。)
有的人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是本科,而且它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本学科研究生提供生源。任何学科的基础是本科是对的。但是,学科有两种,一种是单向的理论研究型的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它们的研究生都以自己专业的本科生为主要生源,深化培养;另一种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复合型学科或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生就不一定要从自己专业的本科生中招收,如经济、公共管理学科、环境保护学科,他们的研究生往往是从有其他学科背景或已有实践经验的人中培养,并不强调从自己专业的本科生中直接过来。再如法律学科的基础也是办好本科,但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明确规定,其研究生要从其他学科本科生中招收,而不招刚从大学毕业的法律本科生,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样的学科。当时招思想政治第二学士学位生时,被推荐的就是本科出身于不同学科而且已有两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政治辅导员。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高校、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对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我们要很好地进行总结。
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层面上办好本科,头两年打下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再在二级学科层面上向不同方向扩展。要吸取过去专业设置面过窄的历史教训,上世纪 90 年代初教育部在所有学科都进行了拓宽专业设置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那时合并为一个二级学科的。
近 300 个院校设硕士点是否合适,也需要专门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我已多年退居二线,没有具体的发言权,但是隐隐地感觉规模偏大了,学科建设质和量方面都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去选择、淘汰呢?还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有引导地进行呢?我认为,后一种方式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更小,取得的积极成果更多,希望思想政治工作司能设专人把这方面的调研加强起来。
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至少有一个任务,系统地对高校的专职辅导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真正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懂得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并能够依此科学、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这不仅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效有利,而且也有可能为各行各业培养既懂得某种专门业务、又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开辟一条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办以来,有两种招生方式,一种是考生自主报名,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和单位推荐,都经过考试录取。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总结起来,我认为后一种方式,成才率和培养质量更高一些。近年来,后一种招生、培养方式有所削弱。我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点对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培训,采取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各省市教工委领导,有计划地推荐和培养的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应当承担一个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骨干(包括校、系党委书记、学生部长、研工部长等),通过在职论文学位博士生的方式进行培养。这些人很忙,脱产攻读博士生是不太可能的。关于在职论文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方案,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 的文章中已经谈过,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不是 70 个博士点都要承担这一任务,而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选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比较扎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又比较强的若干高校,有计划地进行。论文指导教师可以聘请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包括已退休的)参与指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待解决的难题进行攻关。这样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必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