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划的几个视角 [1]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规划视角方面,围绕宏观与整体的视角、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视角、借鉴与创新的视角、理论与应用的视角,学者们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系统设计和总体规划。

198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成立;1988 年,全国十多所高校招收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并于 1990 年正式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 年,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学位[2005]64 号文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立,下设六个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中之一。经过近30年的成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分散到整合,从弱小到强大,目前已拥有本科办学点 300 多个、硕士点 280 多个、博士点 70 个(72 所高校),成为学位点最多、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最庞大的一个学科,并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知识结构和研究框架。近些年来,围绕不同的规划视角,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设计和总体规划,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宏观与整体的视角

所谓宏观与整体的视角,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要在学科建设的形态、架构、方向、原则、措施等各个层面进行宏观和系统的认识与定位,给予全面和整体的梳理和探讨,突破以往微观规划和局部考量的局限。

有学者指出,学科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所涉甚广,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把握学科研究的对象、把握学科发展的方位。所谓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呈现。其中,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线,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旨,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应当在这三者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层面来勾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所谓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研究的对象,即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确立的独特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学的、整体性的把握。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至少有三个现实的存在形态:作为政治实践特殊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重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存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三种形态虽然共融一体难以剥离,但是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却既需要从这三种形态共融一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整体的理论反映,也需要对这三种形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分别的理论反映。这就需要从整体上而非局部上来把握我们学科得以确立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只有对“三态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才能对学科研究的对象作出精准的把握,由此而建构的理论才能更加丰满,由此推进的人才培养才能更加切合社会的需要。如果将以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名之为“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话,那么当前应在此基础上以对“三态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为努力方向而构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谓从总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方位,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所处的基本方位。与此相应,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处的方位,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中规划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也有的学者从整体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四大目标,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建设富有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特点的学科,建设全人员、全领域、全时段覆盖的学科,建设具有现代性、大众性、开放性的学科。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宏观与整体视角的论述十分重要而深刻,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局性推进和创新性发展影响深远,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同时由于相关论述提出的时间较短,该论述的理论框架体系和实践对接路径尚未成型,还拥有较大的成长和完善空间。

二、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视角

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视角,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遵循科学原则,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制定学科建设策略,同时,学科建设需要立足于实践经验和实证基础构建系统的规范体系,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及具体的学科建设工作层面,制定相应的学科规范和工作制度。自 1980 年 5 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以来,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范去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这里,关键词是“规律”,根本要求是尊重规律和按规律办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指什么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规律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活动层面和过程有不同的规律。如果要做大体的划分,则可分为三个层面: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中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其工作的规律;从微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质形成发展也有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揭示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其中,揭示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掌握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运用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包括三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科学化。

一定意义上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发展,其实质也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律性。有学者指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导性从学术层面讲就是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学科纪律。因为学科都是按知识性质或学术领域的分类,学科知识的性质是学科中心(或内涵)与学科外延(或边缘)的统一,学科的标志是学科主要概念和范畴体系。就是说,一个依托某个学科并研究这个学科的学者,必须围绕这个学科的主题、遵循这个学科的规范,否则就会突破学科范畴,违反学科纪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是有层次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因而坚持这一属性是最根本的规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思想保证、育人为本的功能,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基本规范;按照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综合性与系统性统一、内化性与外化性统一的特点建设学科、开展教育是关键规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概念、范畴体系进行教育和研究是重要规范。 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上,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热衷于所谓“中性”和“边缘性”教育与研究,有的甚至崇尚资产阶级教育内容和宗教内容;有些教育和研究者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突破学科边界,或设立另外学科的研究方向,或选择另外学科的研究选题等等,均属于疏远甚至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

目前学界关于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研究成果较多,理论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而目前学界在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方法层面则研究较少,仍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三、借鉴与创新的视角

借鉴与创新,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需要多方学习和借鉴,吸收和利用一切可以为己服务的有益因素和成分,与此同时也应重视学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本学科特性的独特话语体系、思维体系和研究体系。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视跨学科研究,也就是说,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把跨学科研究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复杂的现象,单从某一门学科和某一种方法来进行探究并不能揭示其所承载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概念和术语,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性原则等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近些年来,学者们分别从生态、文化、话语、范式转换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等理论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泛借鉴多种学科理论,吸收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者们以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和利用新兴学科的成果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适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比如,伴随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学者们认识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尝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传输方式的变革,学者们及时利用现代传播学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尝试建立思想政治信息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伴随生态学理念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凸显,学者们敏锐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建立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学等。

学界在看到跨学科研究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意识到缺乏独创性的照搬照抄对学科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的学者从学科借鉴的角度出发,对“借鉴”与“移植”进行了辨析,认为学界需要通过提高学科素养、树立并践行学科精品意识、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来避免移植现象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不仅需要借鉴其他学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资源,也要力争在借鉴过程中能够产生出本学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但是目前现有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对待“借鉴还是移植”问题上的处理与把握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不足。总体而言,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借鉴的意义等问题上并无多大的异议,达成了相应的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获得充分有效的发展必须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但是学界对何为借鉴、为何要借鉴、如何借鉴、借鉴有无边界、若有边界又在哪儿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明显分歧和偏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为借鉴而借鉴,或使借鉴完全功利化和工具化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借鉴也最终“异化”和“沦为”移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质量却未得到足够提升和有效改观,学科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发令人担忧。 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专著和研究文章都较多地沿袭了从教育学、哲学、政治学中借鉴的基本概念,近年来的研究中又从心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信息传播学等学科中借用了不少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概念群,“但其中很多概念是直接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存在标志性概念少、概念的工具价值弱、概念的创新度低等问题。”

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叉与独立相统一”的命题,也就是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交叉发展,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立独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借鉴与独创双向互动。 更有学者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自主创新,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要遵循学科自身的学术逻辑,在继承、借鉴与创新中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科理论的本土化、内生性发展。

目前学界关于学科借鉴与创新的论述丰富而多样,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看法和观点,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承继性和创新性。而学界在学科借鉴与创新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方面还未形成普遍共识,在借鉴与创新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操作方面也需要探寻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四、理论与应用的视角

理论与应用,意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并重。既不能放松对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的构建,也要避免脱离实际、远离实践的现象,应关注理论成果的应用转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要正确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高校服务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因此,按照学科发展规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必须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理论研究。

也有学者指出,把握前沿问题是推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哲学角度来讲,前沿问题就是当前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有关发展核心趋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最需要解决,一个是核心趋势。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指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性;核心趋势是指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它又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可能是理论领域的问题,也可能是实践领域的问题,还可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既包含学理问题、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一线工作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既包括原有的理论范畴研究,也包括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来的新内容和新特征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任何前沿问题的提出都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要掌握方式方法。

还有学者从“实践精神”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聚焦问题、植根实践,力求达成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育人环节的完善,实现队伍建设中理性观察者与实践参与者的统一。

目前,关于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设性的论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先、注重实效的特点和追求,也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在理论与应用何以能对接、如何能对接以及对接的保障和支撑机制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学界提出和探讨了学科建设的多种规划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但是如何将学科建设的规划视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并将这几个环节科学扣联在一起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学科建设要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使这几个环节能够和谐共存于学科建设的全局之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系统观念和大局意识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研究大多围绕着学科建设的某个具体环节或某项单独任务展开研究,而较少将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或建设主旨是什么;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般路径和特殊规律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界在理论探索、广泛调研、实践论证等各个方面多加努力。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颇丰,同时也有很多完善和成长的空间。我们应不断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广度,推进研究深度,优化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不断发展。

[1] 2012 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号:NCET-12-0533)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号:ZJDSZK001)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团队培育计划“当前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的阶段性成果。

王易,女,山东济南人,1972 年出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iWfpOd5lLkeZ9X/6PXjcTbirMiaL1wuHsTNMfshyHS7IJfmSX2xdVE50Cpf9C6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