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类的历史是女性缺席和沉默的历史,女性被奴化、物化、商品化,被盲视、贬抑,从古代到现代,女性要求解放的呐喊声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女性主义运动使压抑已久的呐喊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从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并成熟起来,同时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文Feminism,自Feminism这一术语产生后。西方学术界对它的含义始终难以清晰地界定,而与其对应的汉语译文也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妇女权益主张者不断就平等的意义发起女性主义运动,Feminism意味着妇女解放。我国“五四运动”时期Feminism传入,起初我国学者将它译为“女权主义”。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倡导妇女发展的女性中间,都一致同意用“女权主义”来指称她们的工作,在那一时期,“女权主义”一词涵盖了关于女性的众多不同观点及战略,并以此形成了传播最广泛、最能为女性主义推动者所接受的词语。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以自由、激进、多元为特征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由于女性主义者们所属的阶级、种族、地域不同,所倡导的理论、观点、方法也不尽相同,相互间不断分化和重组。从女性主义的目标转换来看,初始的目标和终极的目标还是在发展变化中,追求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只是其在路途上的初始目标,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自为”生存状态,才是终极目标。因此Feminism是一个恒久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和平面化的。“女权主义”的经验来自于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初始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白种中产阶级异性恋妇女,因此它对其他种族的妇女做了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推测和判断,并且由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局限、政治环境和文化误解,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发展,“女权主义”已不能解释女性经验的复杂性、多重性和流动性。直到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召开之后,我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特征,把Feminism译成“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理论在西方一诞生,就引起了思想领域的震动,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理论似乎给了困顿已久的人们一扇期盼已久的窗户。当这一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者在努力全面译介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在思考它在本土化过程中的优劣。女性主义理论像当初在运动中主张妇女权利的女性主义者们一样,充满了激情和动力,随着运动的发展、实践的拓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论争中不断完善,也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指导和启示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尽管它并不完善,还存在着疏漏和偏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勇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向那些泰斗级人物宣战,敢于向多年来人们已传承默认的传统发出犀利的声音,这种勇气在人类思想史上是可圈可点的。

女性主义理论蕴含了人类崇高的理想,它渴望人类消除性别歧视,尽管这种思想存在着忽略现实的倾向。女性主义者们也在从强调力主两性平等的思维模式向在差异中体现平等的思维模式转变,但女性主义者们原初朴素的动机是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歧视的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这种理想虽然比较遥远,却是人类共同的最美好的期盼。女性主义理论一反传统,从冰冷走向温情,千百年来,思想家们在努力探寻公平正义社会的建构,一些伦理学家把道德理性作为先决条件,赞同把“相互冷淡的理性”(mutually disinterested rationality)作为道德预设,试图在不关心和冷漠中寻求无偏私性。但事实是这种观点就真的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吗?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思维的特质,将伦理学理论中渗透了女性的温情善良。无论哪个社会,哪个民族,哪种政治体制,“真”、“善”、“美”均是人们永恒追求的崇高境界。在这一点上,人类世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致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女性主义理论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而受到广泛关注。

道德及其教育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客体的科学。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伦理学作为阐述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哲学成为人类社会产生的最早的意识形式之一。在迄今飘逝的几千年时间里,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人对伦理学有不同的理解,但从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来看,伦理学的研究涵盖了道德事实、道德判断的理由依据、道德词语的意义用法、道德原则规范的制定论证实施,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伦理学社会功能的实践化体现。

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竞相登场,有激烈的,有温和的,在洋洋洒洒的理论逐步系统化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女性主义伦理观和教育观,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女性主义伦理学不是女人的伦理学,也不是描述女人的伦理学,更不是为女人设立的伦理学,而是从女性经验出发,以女性视角作为独特品质的伦理理论。因此,女性主义伦理学家不是论证女性如何成为像男人那样的道德主体,而是思考如何重建一种能体现女性价值、不漠视女性利益的道德理论。女性主义伦理学家在分析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大胆批判了旧有道德发展理论和模式,构建了以关怀、关系、情境为主题的道德教育路线,这些观点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因此,女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使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女性主义道德教育的关注,其价值不在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清晰地定义它,或者讨论它是否能成为国内道德教育研究中的语言范式、理论体系、价值模型,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大胆的批判性、犀利的视觉性和视角的独特性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所产生的思维碰撞。

本书回顾了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流派的镜像,在女性主义伦理观和教育观的形成与论争中寻找女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轨迹,剖析了女性主义对传统道德教育观的批判触角,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以及医德教育进行了女性主义维度思考。 WEmoIPzstrllmDKJusHUqZSLrqU1QJxiX0wa7jPopBpOWZ15xX3ESnTOb4ckcw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