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的实践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多年来与德国合作办学经验,在系统分析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办学机制、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办学机制问题,并为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在企业有需求,学校与企业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相同的理念、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长期的(三年以上)校企联合培养协议的方式,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固化下来,使校企双方形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学校—中国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和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共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办学机制即“双主体”办学机制。从而使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的实施有了机制保障。

从 2008 年开始举办至今的“麦格纳双元制班”,再到 2011 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博世力士乐双元制班”,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高端制造业知名企业——麦格纳(Magna)和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集团公司紧密合作,成功地将“中国高职教育”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人才培养之路,大胆实践,培养出一批符合高端制造业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它为德国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校企紧密、深入和持久的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符合企业需求,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提到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很多人认为它只是在德国普通职业教育领域中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职教模式。这可能与“双元制”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时,所举的案例大多来自德国的职业学校有关。因此,人们总会将它与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相提并论。其实不然,“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早已被德国普通高等教育所采纳,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其最具代表性的大学有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巴登符腾堡曼海姆双元制大学等。

在德国,职业学校和双元制大学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职业工种或专业的设置紧贴企业需求。企业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实训和实习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支持。校企之间相互依存,共育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成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推动力。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遇到的主要问题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举世公认,毋庸置疑。三十年来,国内很多有识之士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希望它能在中国职教领域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但是,结果总是不如人意。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发现,问题主要是出在办学体制上。

众所周知,在德国,行业企业是“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办学主体,而职业学校则起着辅助作用(近些年来,德国职业学校进行的诸多改革,都是围绕着企业需求而进行的)。其主要原因除了有“法律层面”的要求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过市场经济的历练,人们发现,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从表面的产品竞争转移到内在的人才竞争,特别是能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竞争。德国企业深知,如果不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就很难得到想要的人才,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为此,德国行业企业都将积极参与和引导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所以,行业企业作为“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办学主体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换句话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在行业企业为办学主体的前提下产生的。行业企业主导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我国正好与之相反,职业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或者说,是学校,而不是行业企业。国内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强,或者说,根本不参与。由此可见,我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办学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力的不同,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建立“双主体”办学机制,为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提供机制保障

面对我国高职教育现状,要想实现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就必须首先要解决办学主体问题。通过连续六年成功举办的麦格纳和博世力士乐双元制班的实践证明,在企业有需求,以及学校与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相同的理念、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长期的(三年以上)校企联合培养协议的方式可以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固化下来,使校企双方形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学校—中国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和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共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办学机制即“双主体”办学机制。从而使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的实施有了机制保障。

“双主体”办学机制可以使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共同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与时俱进;可以建立学生遴选、培养、校企师资配备、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考核标准、质量监控等标准,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企业与参加联合培养的学生签订三年的“双元制学徒培养协议”,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包括相关的奖惩办法和毕业后学生的服务期等事宜;与此同时,将学生以“准员工”身份纳入企业管理机制之下。

“双主体”办学机制建立过程如下面框图所示: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的实施过程

在“双主体”办学机制下,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实施过程如下面框图所示:

四、“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取得的成效

(一)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1.麦格纳技术与模具系统(天津)有限公司评价摘要

麦格纳技术与模具系统(天津)有限公司自 2008 年开始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麦格纳双元制”项目,至今已经六年,该项目的目的在于,与校方合作挑选相关专业优秀学生,在校方提供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现场实际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未来发展人才需求逐步成长,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多赢的合作目的。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公司先后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招录学生共计 48 名,现已有 37 名学生毕业并顺利完成三年的培训课程,成为麦格纳公司的正式员工,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同期从社会直接招录的人员相比,“麦格纳双元制”模式下的毕业学生优势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理论和工作实践的完整结合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技术能力和基础。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现场学习来检验和印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带回课堂。这样使得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积累了相关的现场工作经验。

其次,企业文化对接明确。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培训项目当中。企业文化宣传和引导也同步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始终,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与企业同步发展,并逐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技术人才的转变。

最后,实际技能及工作能力的提升。培训项目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技能而进行的,企业的现场讲师会在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后,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因此,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及时地融入企业,并参与到正常的生产运营中。

综上所述,“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企业和学校就素质性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尝试,通过双方的有效合作,实现了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同时,为行业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2.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评价摘要

自 2011 年起,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合作。

该合作模式的教育方案采用了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和德国工商总会(DIHK)颁布的职业教育大纲内容,并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国的经济特点进行了修订。

我们认为,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经过为期三年培训成功培养出的学徒,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企业而言,该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职业能力方面:

-扎实的专业能力

-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解

-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工艺优化

-质量、安全、成本、时间意识

-分析和总结能力

-系统性分析和信息阐述

社会技能方面:

-团队配合

-社会责任感

-心理成熟度

-演讲技巧

职业素养方面:

-良好的职业观念

-积极的职业态度

-合理的职业期待

通过合作,企业对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培养的“双元制”人才的培养质量感到非常满意。

(二)高职“双元制班”学生能力远高于普通高职班

为了检验高职双元制班的培养成效,我们于 2010 年 12 月,从 2009 级模具 3班(普通高职班)挑选了 10 名学习较好的学生,与 2009 级麦格纳双元制班的 10名学生同样采用 2007 级AHK中期考题(包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次对比模拟考试,考试结果如下:

1.实践考试

备注:50 分为及格线

2.理论考试

备注:50 分为及格线

从考试结果分析来看,“双元制班”学生不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践技能上,成绩都远高于普通高职班的学生。

另外,从校企双方任课教师反馈的情况来看,双元制班学生在思想道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也普遍高于普通高职班学生。

(三)“双元制班”毕业生入职快、能力强

由于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里,学生有一半时间要在企业参加实训、在岗培训、轮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因此,学生深谙企业岗位要求,入职快,能力强,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职业能力水平远超出其他同期入职的同类院校学生水平。

(四)“双元制班”毕业生受重视、专业对口率高、归属感强

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与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对这些学生十分重视,并且十分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此,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专业对口率很高,学生归属感强。

五、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机制

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长期的(三年以上)联合培养协议的方式将校企双方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固定下来,使校企双方形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从办学机制上解决了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的问题。

(二)“双标准”融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通过引入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例如: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和德国工商总会(DIHK)颁布的“工具机械工”职业教育标准并结合“中德”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有针对性地制订“双元制班”人才培养方案;将德国职业教育技能考核要点融入课程标准;教材采用德国机械教程——《机械制造工程基础》和高职规划教材,从而保证了专业教学内容与符合企业需求,紧跟技术发展。

(三)多项举措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工程师和主管等共同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联合培养。二是通过企业考评组和学校下企业特派员组定期互访,实现校企双方对培养质量全过程监控。由培训经理和培训师组成的企业考评小组,每隔四周到访学校一次(两到三天),通过听课,与教师、辅导员座谈,与学生座谈,检查学生日记(周记)和技能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掌握情况,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进行改进和调整;由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学校下企业特派员组,定期走访企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在企业受训情况,以提高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训的吻合度。三是将考取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到高职教育之中,通过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根据企业要求,“双元制班”毕业生在获得高职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考取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颁发的德国职业教育技能证书(AHK)证书。 d+M5tFcJqE46aHFrynGoEyKesrXn8CDlHpDzY3Ie9GuburTFv1U6gwR/P/Y/s/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