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青少年群体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2005 年 3 月,17 岁的杨某在网吧上网时发现该网吧服务器的漏洞,随后他通过修改网吧电脑网络服务器系统中上网卡账户数据,为其同学徐某、陈某、韦某等人增加上网账号上的金额,以达到不向该网吧缴费而上网的目的,直至被发现时,先后共盗用网吧上网费计人民币 4373.6 元。侦查机关对该案审查后,认为杨某盗用他人上网费用,数额较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64 条之规定,其行为构成盗窃罪,但考虑杨某作案时属未成年人,且主观恶性较小,决定对其作出不捕决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及杨某家属对其实施帮教。这是一起典型的因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而引发犯罪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正负兼具的,要规避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就应对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

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新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等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我国19 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已占到网民总数的 29.3%。可以说,当代青少年是网络时代中成长的一代,已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生活化和生活网络化在给青少年带来无限憧憬的同时,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显现,突出表现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与传统伦理道德失范表现在意识和行为两方面一样,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也表现在这两方面。

(一)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失范

1.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过分关注网络易引发青少年在现实人际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网络世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世界中的一事一物都是新鲜的,充满着诱惑力,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这种迷恋就如同吸毒、赌博一样危害性极大,而且难以根治。过分依赖网络交往,将极大地削弱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能力,必然造成群体意识的淡漠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长时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聊天和游戏,对现实世界里的人和事却毫不关心,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袒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极有可能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孤独不安、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等不良状态,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2. 传统价值取向的扭曲

目前网络已成为一个跨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在这个全球性的网络世界里,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交融或冲突,网上不同文化覆盖范围的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介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英语已成为目前电子文本最主要的语言,这就给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乘之机。他们试图利用网络文化传播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垄断信息的制造与传播。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接受新事物快,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弱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淡化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因此,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西化倾向,容易使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淡化、爱国主义情感淡薄。

在乘信息大潮滚滚而来的西方的价值观念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惠主义的广泛传播势必会腐蚀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共价值观,造成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此外,追逐金钱和享乐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在网络空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的生活风气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也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大问题。

在互联网这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中,内容虽丰富多样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重冲击,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长此以往,必将对国家的政治安定产生巨大威胁。

3. 自我价值迷失

网络给青少年展示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个开放和多元价值共存的空间里,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种价值观的支持与理解,同时也可能受到来自另一种价值观的批判与否定。面对应接不暇的游戏、音像、文字信息,有部分青少年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便被网络社会中的不良内容所同化,并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据一份来自湖南五所高校的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显示:“几乎 100%的大学生接受、认同互联网,网上丰富的信息、便捷的交流、诱人的内容,让人无法抗拒。” 有些大学生沉醉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他们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在虚无中浪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例如在北京某重点高校,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多种原因,相当数量的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被“挂科”,最严重的一个班三十多名学生中有 20 人拿不到学位。这些学生中既有大一新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挂科”学分累计最多的超过 60 分。 由此可见,青少年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已不再是个案。

网络传播信息快捷便利,西方国家的某些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一些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低级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英语文化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传播畅通无阻,这会使得长期沉湎于网络的青少年由此对传统思想文化逐渐淡漠甚至厌恶、排斥。此外,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抱着“我只是看一看,应该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搜索、查看一些宣传低级生活理念、意识形态、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网站,因个人自制能力较差,原有的道德基础不足以抵制这类思想的入侵,再加上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造成网络上大量不健康信息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在这种错误思潮和低级庸俗信息的冲击下青少年极易迷失自我。

(二)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行为失范

1. 网络病症

在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集散中心,往往鱼龙混杂,良莠其间,其中不乏淫秽、暴力、反动的文化垃圾,加之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使青少年有机会“自由地释放自己”,而且似乎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样,青少年就极易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并引发网络病症。网络病症是指由于不当使用网络而引起的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心理疾病,以及行为上的违规、破坏、犯罪等现象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非正常表现。 病症之一是认知上的信息硬结症。这是指青少年面对网上各种时髦的知识展品时没有价值反省的习惯,经常是喜“看”恶“思”、重信息口味轻信息营养,于囫囵吞枣之际处于良知内化不足的知识硬结状态。 这一病症最终将导致青少年上网时间的失控,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并为此常对人说谎,从而导致网络成瘾。病症之二为“网络恋爱痴迷症”,指痴迷于网络恋爱而不能自控。网络恋情在网迷中时有发生,有少数人能正确处理,更多时候带来的是痛苦、烦恼甚至是伤害。尽管如此,仍有相当多的人热衷于网恋,沉溺于虚幻的浪漫与缠绵中。病症之三是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主要表现为青少年一方面喜欢在网上狂泻情感,沉溺于虚拟交往;另一方面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遗憾地成为部分青少年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病症之四是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即由于网络世界无人管理和限制,部分青少年完全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或大肆进行所谓学业上的投机取巧,或随意制造思想和言论的巨大泡沫,或酿发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其“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无不令人震惊。

2. 信息污染行为

网络空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各种各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良莠杂陈,互联网俨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万花筒。在网络社会,由于主体身份的隐藏性、交往的多样性、行为的虚拟性、活动的超时空性等特点,言论自由达到了极限,这既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首先以网络语言为例,青少年在网络活动中不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而代之以网络语言,如“跑牛”、“斑竹”、“灌水”、“酱紫”、“玉米”、“粉丝”、“东东”等,还有部分人将表情符号书面化,混合使用汉字、字母和数字,用同音词代替,用火星文进行书写等,如“真是个WBD”、“你TMD”、“NQSB”、“7456”、“BT”、“CU”等,甚至有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交流中随意生造语言词汇,并大量使用,尽管其中一些词语的应用已从网络扩展到现实中,并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但不少词语确实内涵粗俗也无实际意义,造成大量的语言垃圾,形成文字污染。其次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中的色情、名人隐私、恐吓信息以及反动言论等在现代技术的包装下不断传播并诱惑着青少年网民,形形色色的网络邮件广告、四处散布的小道消息、包含色情淫秽文字和图片的邮件、BBS上的恶性“灌水”、聊天室里对他人的恶意攻击,他们把网络当成“泄怒”的“情绪公厕”,在网络里态度野蛮、讲粗话、说痞话、骂人伤人、发表不文明言论。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言:“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大量的垃圾信息不仅使青少年对真实信息的信任度降低,而且还会诱发人们产生不良心态与不良行为。

3. 网络应用素养较低

当前青少年上网不仅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成熟性,而且大多数人网络知识匮乏。加之,许多学校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教育明显不到位,学生对从学校获取网络知识失去信心,而多数青少年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娱乐资讯,以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但不注重学习功能的开发,既浪费了网络资源,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令人担忧。青少年是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也为网络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其发展拓宽了青少年的成长空间,可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平台。一方面,青少年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有用资料、使用数字图书馆获取有益读物,但由于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有限,最终得到的有用信息就很少,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与设计的能力就更低,大多青少年对网络的应用仅集中在浏览网页、看电影、玩游戏、聊天和交友上;另一方面,网络充斥着数量不容低估的不良信息,由于青少年知识结构不完整、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往往会被色情的、暴力的、虚假的、低级和庸俗的信息所吸引,这些信息将严重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并使其网络成瘾,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综合来讲,我国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还较低,提升他们的网络应用水平也成为当务之急。

4. 网络涉黄行为

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中内敛、隐忍、保守、克制的影响,青少年从学校教育和传统媒体中很难获得有关“性”的知识和图片,但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使他们恰恰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这一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上网终端的移动化,藏身于网络的色情危害日益突出,已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国际问题。2012 年 5 月,发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起由于网络色情而诱发的青少年性侵案便是一个例证。2012 年,爱丁堡一个 12 岁男孩模仿他在互联网上看到的色情影片,对一个比他小的女孩实施了性侵,在爱丁堡高等法院的审理过程中发现,这个男生竟可以“不受约束地”登录成人网站,在“受到诱惑”和“觉得自己长大了”思想的刺激下采取了过激行为。尽管最终法官决定不拘留这名少年,但告诫他不应把色情作品当成性行为的“向导”,英国政界也正在辩论政府是否应当强制要求互联网提供商采纳“选择性加入”制度。这意味着家长必须取消家里电脑上关于观看色情作品的默认选项,从而防止孩子看到成人影片。

许多青少年都喜欢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在网上聊天,这极易导致青少年特别是性格内向、孤僻的或者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同时,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大部分渗透着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 82%以上将性视为网络聊天的热门话题。他们用污言秽语和异性调侃,从昵称到聊天内容,所用语言不堪入目。在这里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伤害女性、侮辱女性的语言随处可见。有些大学校园中流行——上网络,老新闻,老话题,胡侃聊性最刺激。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人们道德价值观念和法律制度的不同,特别是西方某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的色情信息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传播,或者由于巨额的经济利益,网络里到处都有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各种网络色情信息充斥其中,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加之色情信息神秘的吸引力,致使许多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溺其中,已经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是与多方面因素相关的,既源自于网络技术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又与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点及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一)网络自身的技术特性为青少年伦理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对于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与感染力,从而造成青少年在上网时道德约束力和道德意志力的弱化,这也成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网络中人们主要采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交流模式,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链条,这使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趋于孤立、自私、冷漠,缺乏理性思考,对他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

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本身固有特点的影响。首先,在网络上,青少年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咨讯和陌生的联系对象,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在不断弱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开放和丰富的知识、良莠共存的价值道德体系和思想观点都在考量着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意识。其次,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也诱使青少年淡化了道德主体意识,网络社会的匿名性满足了青少年扮演新角色和进入新环境的渴求,在网络世界中,他们认为别人不可能发现自己,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从而放纵自己,恣意妄为,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做出了有悖于网络伦理道德的出轨行为。最后,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具有极强的不可控制性,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这助长了青少年匿名条件下恣意妄为的心理,从而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加剧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

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压力的增大,青少年心理问题时有发生,然而,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时,许多青少年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交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于是有的人会把藏匿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作案场所”,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 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网络的虚拟性恰好迎合了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在新的价值体系确立之前,需要寻找一定的价值填补已经出现的空白。青少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追求反叛,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但是他们缺乏分辨价值体系的内在客观标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网络是多元价值体现最为明显的地方,因而他们选择在网络中寻找“另类”的快感。

在经历过以“我”来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后,青春期是人类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并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内心世界。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欠缺,青少年群体不可能建立起完善而准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在自我认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在自我体验上,容易走极端;在自我设计上,总是摇摆不定。总之,自我意识还不稳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老师等的影响。出于对自我角色体验的需要,青少年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刺激。现实中的角色体验由于要受到更多现实规则的束缚,对于敢反抗、爱冒险的青少年而言,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青少年便在网络中捏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

(三)不当的社会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

网络给传统的青少年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尽管网络技术产生的初衷是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但随着这一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其休闲娱乐的效用被不断放大,对此,不少学校和家庭对网络不是采取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方法,而是采用明令禁止、围追堵截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一面,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以“上网荒废学业,使人学坏”等理由阻止青少年接触网络。

学校网络法律教育薄弱,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是产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的重要原因。在方法上,没有认真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缺少对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特点的把握,而是套用传统的说教、灌输模式,缺乏对青少年个体的重视和个性体征的道德品质培养。同时,受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重视智育教育,只看学生的分数,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差学生,没有全面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许多青少年缺乏道德和法制意识,更有甚者头脑里连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都没有。有的青少年通过攻击别人的电脑或传播电脑病毒的方式,宣扬和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青少年经常观看色情图片、电影,并不断传播以示自己见多识广。

在中国,家庭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品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据调查,77%的青少年家长不会电脑。即使在北京城区 80%拥有电脑的家庭中,47%的家长并不知如何使用,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子女的网络行为有所规范和指导,更谈不上和子女的网上交流或是网络知识交流了。另外,有些家长没能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孩子在家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上成人网站或在网上赌博,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的特殊家庭,如父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溺爱型家庭,这类家庭的家庭教育功能往往会减弱,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容易成为任性或自私的人,不理解、不尊重别人,常常会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可能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的规范与构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新型的、适宜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以规范和制约各种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行为,从而把网络真正打造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技术型平台。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规范网络道德,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确定网络行为的评价方式和网络社会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实现对网络伦理道德的规范,就必须发扬“计算机网络道德民主”,即通过最广泛的道德商讨和道德民主程序,逐步达成新的道德共识,构建适合网络交往和网络生活特点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积极推动创设由计算机网络公司或网站(页)管理人员或法人代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家、伦理学家以及网民代表等参加的“计算机网络道德委员会”,创设适应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标准,同时对网络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处罚。

道德主体的自律是网络伦理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作为网络行为主体之一的经营性网站,必须遵守市场运行规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必须遵循网络空间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各项行为准则,以确保经营方式上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主体之二的非经营性网站,在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方面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自身的行为和所传播的思想进行伦理反思。主体之三的个体,也应该依靠个人的道德认知和内在信念,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践行信息网络道德规范。这方面,需要大力弘扬和提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

网络行为控制既需要自律,也离不开他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约束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网络伦理道德秩序,调节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依靠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减少网络世界存在的法律真空;需要积极使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倡导文明上网,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包括散布危害社会的消息和色情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等网上犯罪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尽可能地抑制网络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要积极做好防范工作,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安全部门,招募网上警察,加大打击力度,以对付日益猖獗的网上犯罪。要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争取和其他国家共同制定《网络空间管理法》,使网络生活有法可依,走上依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除了运用法律机制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外,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还需要必要的技术和舆论支撑。要发展相应的技术监督和规范系统,形成对人们网络道德行为的技术他律机制;要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在信息发布与传递过程中,要及时批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建立网络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关键在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要结合网络虚拟生活的实际,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建设的实际,用富有创造性的鲜活形式,将网络道德教育引进课堂。此外,大众传播媒介也要积极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通过新闻报道、专家点评、公益广告、大众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观念。要重视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不良行为。

(二)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新软件,从技术角度筑牢文明上网的防火墙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从许多网络道德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防御机制存在问题,给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比如,网络黑客大多数是出于对网络安全的挑战,与网站一直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地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应进一步研制和开发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青少年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等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测,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进行杀毒处理,通过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可以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施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这能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范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需要软件开发、技术应用、行政控制等多种手段的紧密配合。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政府部门要强化入境防范意识,严格把好信息入口关;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努力当好“把关人”,切实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在网络信息的防范手段方面,要特别重视不良信息过滤软件的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网络技术,对上网内容进行有效控制、过滤。目前,国际环球网联合会已经制定出可以剔除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的控制标准。美国一家公司还研制出V5 芯片,以过滤不良信息,保护青少年免受其害,对于国外这些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和效仿。另外,要充分运用我国已有的网中行、过滤王、护花使者等软件进行网址拦截、文字拦截、图像审查、程序屏蔽,要积极采用防火墙、安全认证、网络密码等技术过滤那些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努力创造一个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发挥学校和家庭职能,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

解决青少年上网问题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围堵。那么,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网络呢?笔者认为重在引导和教育,而这项工作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这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配合,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遏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方面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为人父母者,要在各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教师”。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如果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就可以有效降低孩子上网的欲望。

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进行持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 01XeRjflokpBLPNPFBWnuhbYz6cv6cQBjoEAdnrUhRm+ZuXKEeq2YDP9idwfwE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