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发祥

中国民族报业的三次办报高潮分别是:戊戌变法时期的第一次办报高潮;辛亥革命时期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五四运动时期的第三次办报高潮。戊戌变法带来的办报高潮源于对西方“坚船利炮”器物、技术的向往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而辛亥革命带来的第二次办报高潮则已经从制度上打出了“中体西用”“变法图强”的口号;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第三次办报高潮,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从文化角度带动办报高潮的到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第一节
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难以维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变得国门洞开,清朝统治者在见识到西方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后,也开始由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转向崇洋媚外。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并抵御外侮,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此同时他们也接受了西方的新闻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中国的民族报业开始渐渐兴起并走向了繁荣。林则徐和魏源率先接受了西方的新闻思想并分别创办了《澳门新闻纸》和《海国图志》,太平天国的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论述了宣传、交流、教化、监督的办报理念并高度评价了新闻传播活动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郑观应也在《盛世危言》里阐述了自己的办报思想: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枢纽;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应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要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在这些中国民族报业先驱者的办报思想指引下,一大批民族报刊相继诞生。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在随后的1874年,容闳在上海创办了《汇报》(《彙报》)。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为出色的一份报刊,是1874年由王韬在香港创立的《循环日报》。它以“强中以攘外,辄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它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改变了之前报纸单纯作为信息载体工具的地位,是国人自办报纸的承前启后的里程碑。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王韬被誉为“中国记者之父”。

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及早期的著名报人,代表作《弢园文录外编》,多为香港时期的政论文章。他的办报思想包括:①论述了报纸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②叙述了报纸的作用与功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情外达,外情内达”;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⑤论述了对报纸编辑人员的要求。

随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惨败,国人开始抛弃闭关锁国的腐朽思想,展望世界寻求变法,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汉魂洋才”等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维新派也提出采用变法的手段强国的策略,由此推动了民族报刊走向发展的高潮。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9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后,甲午战争的失败激起了国人变法图强的热情,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以办报来宣传变法,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办报风潮。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这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它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主张,以及去塞求通的变法思想。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其机关报。1895年12月,该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康有为在上面发表了《开会主义书》,这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宣言。1895年11 月,康有为来到上海建立上海强学会,并且发行了自己的机关报——《强学报》,旗帜鲜明地提出维新派的一系列变法的政治主张。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先后创办或主编过《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湘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著名报刊,他的办报实践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有:①报纸的性质:“耳目喉舌”(国之,政之,民之);②报纸的目的:去塞求通;③报纸的作用:监督政府,向导国民;④报纸宣传的方法: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⑤报纸引导舆论的方法:浸润法、“骇”(煽动)法;⑥“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⑦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维新派影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时务报》,初每期发行4000份,后最高达到17000份。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系统地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在文章形式上采用时务文体,讲究逻辑性和感情性,并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俚语甚至外语。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的“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这些办报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897年以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自70年代民族报业诞生之后,国人办报活动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报纸有:1897年由康有为在澳门创刊《知新报》,其中提出了设报达聪、耳目喉舌的办报思想,这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舆论阵地;1897年由严复在天津创刊的《国闻报》,重点介绍西学以“通内外之情”,它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舆论阵地,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严复曾在上面发表其翻译的《天演论》《进化论》以及《民约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唐才常分别创办《湘报》《湘学报》,成为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舆论阵地。此外还有女学会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女性报《女学报》和农学会的《农学报》。海外华文报刊方面,出现最早的是《金山日新录》《北崖新录》,《沙架缅度新录》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在于,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在新闻传播事业方面,它们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报章新文体”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带有感情,有时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又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报刊的特点是: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广,报刊品种多;主流是维新派主办的、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报刊;报刊与学会、学堂紧密联系,融为一个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了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表现在: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公开承认报纸合法地位;新闻法制定提上日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报禁”一度被解除,“言禁”一度被放宽,新闻法的制定也提上了日程。清政府为管制新闻出版事业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例》《大清报律》《钦定宪法大纲》等法规,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太短,且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无法制裁外报,最后以流产告终,但却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 oxqVHdhcj/0cwFUV6r0gElQUWRCP5z3bISEVqM3HkVNpeAKDRzZJfKEEAHEBYz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