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西方近代报刊的传入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探索

古登堡在1450年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让文字大规模复制生产成为可能,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以及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近代报刊为了满足受众对于社会信息的需求应运而生。19世纪初到鸦片战争前,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外国的传教士、航海家、商人纷纷来到中国,他们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宗教、技术和商品,还传入了西方近代的报刊。这一时期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创刊,因此早期的报刊以宗教宣传为主。

一、海外中文报刊

1815年,传教士马礼逊、米怜、梁发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月(报)刊。其内容以传教为主、兼以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宗旨是为了传播基督教义、夸示西方文明,在传播形式上多以四书五经开头,以掩饰其真正的传教目的,例如,封面题“博爱者纂”,文中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等句。这一时期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刊还有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的《特选摄要》和纪德创办的《天下新闻》。

麦都思(1796—1857),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人士。他的传教方式是通过文字,所以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包括中文,也有英文和马来文。主要中文著作有《真理通道》《宗主诗篇》《英汉字典》《汉英字典》和《中国:现状和未来》等。他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要撰稿人,还创办了《特选摄要》《遐迩贯珍》等多份近代报纸。

二、内地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也标志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中文报刊闯开了中国的国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宣传退居次位,包含了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宗旨仍是炫耀西方文明,麻痹国人,报纸封面题“爱汉者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1834年,该刊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论述了报纸起源、新闻自由等理论,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年初,出于义大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说加西打(即Gazette——引注),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篇纸,致今到处都有之甚多也。

——《新闻纸略论》

这些外国传教士除了创办中文报刊宣扬宗教、报道时事之外,他们还创办一些外文报刊以作交流信息、观点之用。1822年9月12日,澳门出现了中国境内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这是一份由政客办的葡文报刊。1827年11月8日,鸦片商人在广州创办了国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这份报纸主要刊登的是一些辱华内容,如讥讽中国人的长辫、小脚。此外,中国境内早期其他的外文报刊还有《广州周报》、《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和《中国丛报》等,这些外文报刊虽然是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但是新闻采写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二节
西方近代报刊的扩张

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中心是香港。19世纪40—60年代是西方近代报刊的繁荣发展时期,其中前期以英文商业报纸为主,后期则是以中文商业报纸为主。

鸦片战争过后,由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香港被英国侵略者占领,大批英国移民迁入香港为报刊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重要基地,既有很多报刊新鲜问世,也有部分报纸如《广州纪录报》等迁往香港制作发行。香港最早的英文商业报刊是1841年的《香港钞报》,存在时间最长的是1845—1974年的《德臣报》,最早的日报是1857年的《孖剌报》。《香港钞报》由英军翻译马儒翰于1841年5月1日在澳门创办,用来作为英国侵略军的喉舌,最初并不是商业报纸,传入香港后才成为商业报纸。《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肖锐德和德臣,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报,自1845年2月在香港创刊到1858年都是香港政府的官方出版物。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该报主笔黎德曾参加起草对外英文宣言。第一次广州起义时,该报曾发表文章支持革命活动。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于1857年10月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莫罗,这份报纸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影响极其深远。

香港主要中文报刊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1853年8月1日创办的《遐迩贯珍》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麦都思任编辑,是香港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并且最早采用了广告收费的形式;孖剌报馆有《香港船头货架纸》和《香港中文新报》,其中《香港船头货架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德臣报馆办有《香港新闻》《香港华字日报》和《近事编录》。这些中文商业报刊的主要内容包括船期货价、商品行情、信息、广告以及新闻、时政消息和一些言论,特点是在形式上,由过去的书册改为两面印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是《北华捷报》,创办于1852年。而后《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其中以《字林西报》的影响最大。其他的外文报还有法文的《上海新闻》、德文的《德文新报》和日文的《上海新报》等。

上海早期中文宗教性报刊有《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中文商业性报刊有《申报》《字林沪报》和《新闻报》三大商业报,其中,《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原全称为《申江新报》,最初是由英国商人安纳斯·美查等人在1872年集资创办的,是上海第二份中文报纸,英国人美查即所谓的“尊闻阁主人”。自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前后历经了77个年头,共出版25600号,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虽然中间几经波折,但是它的史料价值却是其他报纸不能相媲美的,更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与同时期的其他报纸相比,《申报》有着自己的办报特色:

报纸内容方面:①报纸人员和报纸样式尽量中国化;②重视报道的质量和新闻业务,注重吸引读者的猎奇、社会新闻;③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④重视言论;⑤重视副刊性文艺作品。

1884年增办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主编是被称为“新闻画家”的著名画家吴友如,画报的四大主题是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和海上繁华。正如陈平原所说,其对于时事与新知的表述,有发掘,也有遗漏;有实录,也有歪曲;有真知,更有偏见。但是它开启了以时事新闻为主、以图文并茂为辅的“画报体式”。受其影响,晚清出现了一股画报热:截至1919年,一共刊行118种画报。

经营方面:①注意降低报纸成本;②努力做好发行;③大力刊登广告;④实行多种经营:首先,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如《瀛寰琐记》《寰瀛画报》《点石斋画报》;其次,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申报》也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几个第一:1882年在津沪之间建成国内第一条新闻电报线路;出版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刊发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申报》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典范。

第三节
在华报网的形成和外报的历史作用

外报网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以及北方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创办者从最早的传教士发展到政客和商人,报刊性质也由宗教性过渡到商业性。在华办报的国家中,最早的是葡萄牙,实力最强的是英国,办报最多的则是日本。

外报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从历史角度来看,外报的出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将西方的近代文明和科技介绍到了中国;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外报在办报理念、报纸的形式、技术和内容,以及报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实践促进了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例如倡导报人自主、办报自由等先进观念,包含新闻、言论、副刊、广告四大板块的报刊内容,印刷、电报、照相等多种办报技术,主编、访员、经营、发行等多种形式的报业管理模式,这些都为我国报纸传播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虽然外报在客观上起到了警醒国人、促进交流、发展报业、培养报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但在主观上,外人在华办报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是为了维护自身侵略的利益并炫耀西方文明,攻击中国的弱点,其本质仍是侵华辱华。 uPuJ4/+pMnYBeI1XkeFjsdwK5fSnWYU+Q8PTeYYybGGBP6/4YeoJF+HhrUJvRg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