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期间,中国也遭受日本、德国等列强的侵略,同时国内的袁世凯力图复辟帝制,鼓吹尊孔、复古的腐朽封建思想,这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穿这个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干线。这一阶段新闻事业的特征包括:马克思主义报刊在这一时期诞生,白话文写作被广泛运用,政论文体有显著进步,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出现了第一个新闻教学研究的机构和国人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五四”时期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分别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构成此后30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节
《新青年》的创办及其贡献

《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青年》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新青年》早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鬼神邪说;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十月革命发生后曾积极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青年》自创刊到1917年间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主编,曾参加编辑和主撰稿工作的还有钱玄同、李大钊、高一涵、沈尹默、鲁迅等人。1917初迁至北京出版,由编辑部同仁轮流主编,后来《新青年》迁回上海并自1920年9月八卷开始,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后改为季刊,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迁广州出版。1925年7月停刊,其间曾休刊。

《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等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它创办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这是当时《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的编辑成员和撰稿人主要有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有后来明显地站在右翼立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也有后来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等。胡适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与此同时鲁迅的“随感录”杂文、论文和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相继发表。陈独秀、易白沙、吴虞等批评孔子、打倒孔家店的文章对解放民众的思想,唤起对民族命运的关心,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彻底胜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青年》的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思想,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后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的著名论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发表,以及《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的编辑出版使《新青年》开始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并且不断增长,开始向无产阶级刊物的方向发展。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的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又为五四运动指明了方向。

第二节
革命报刊的大发展

五四运动时期,革命报刊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以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指引下获得空前的大发展。

《每周评论》是一张影响很大的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1918年12月22 日创刊于北京。它是陈独秀、李大钊为加强政治宣传鼓动工作而创办的,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重在批评现实,是报刊新战线中较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在五四运动中开展了强有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宣传工作。《每周评论》较多联系当时国内政治形势,介绍国内外时事,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也向中国人民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胡适从第26期起任主编,他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角度撰写《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针对胡适的错误观点,李大钊著文《再论问题与主义》,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

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开始从事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的活动。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站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立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主张“民众的大联合”,产生了很大的革命影响。此后,他还进行一系列革命思想的宣传活动,如接编《新湖南》,1919年12月创办“平民通讯社”,并给长沙《大公报》等报刊写稿。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时曾主编《敬业》,编辑《校风》。五四运动中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发表了题为《革新、革心》的评论文章,大力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鼓动,影响很大,成为“全国学生会报冠”。后来他还主编《觉悟》杂志。并在赴欧洲勤工俭学后,为天津《益世报》写了大量的“旅欧通信”。

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报刊还有:瞿秋白等编辑的《新社会》,学生救国会办的《国民》杂志,北京大学“新潮社”编辑的《新潮》,“少年中国学会”出版的《少年中国》《建设》《星期评论》,以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出现大量学生革命报刊。

在一些民主主义报刊上,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李大钊除了在《新青年》上撰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外,还在《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报刊上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社会主义,并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这就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发动组织工人运动,于是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诞生了。

1920年我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开始创办革命报刊以及自己的机关刊物,宣传马列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还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并通过这两个刊物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并为建立中国共产党扫除了思想障碍。《共产党》月刊介绍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材料,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出重要贡献。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办有《广东群报》,也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

一些共产主义小组还创办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工人报刊。例如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音》、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者》(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国际歌》歌词)、《劳动与妇女》等。这些工人报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我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宣告了我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当时,我国无产阶级已自觉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并涌现出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无产阶级报刊通过吸收外国新闻事业的经验,批判继承民主主义新闻事业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在民主主义报刊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它们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紧密联系实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中国,创办工人报刊联系工人生活和斗争实际,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观点,组织工人活动,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办报,这些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开端。除无产阶级报刊外,这一时期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俄通讯社,也于1920年7月在上海诞生。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改革

一、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改革

五四运动时期是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改革时期。新闻业务和新闻教育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在报刊上迅速推广,新文化运动以及《新青年》等报刊在推广白话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报纸编排的改进,版面变得生动活泼多样化。摒弃了五四前古书式的编排,注意照片、插图的使用以及标题字号的变化,从单行向多行排印,扩大了销路。

(3)副刊获得了发展和革新。五四运动之前,大部分报纸的副刊都是休闲娱乐性质的,例如《字林沪报》中的《消闲报》,《同文沪报》中的《消闲录》,《申报》中的《自由谈》,《新闻报》中的《快活林》等。在“五四”时期有一些报纸副刊从休闲读物变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园地,如著名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和《时事新报》的《学灯》等,他们宣传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内容。

(4)政论被广泛采用,形式多样化,战斗性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5)各种思想观点在报刊上进行讨论,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6)国际通讯报道开展,各地大报分别派遣驻外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广开国际新闻通讯来源。俞颂华、瞿秋白等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我国第一批赴苏俄采访的特派员,采写了许多“苏俄通信”;周恩来被聘为天津《益世报》的特约记者,在旅欧时写了大量的“旅欧通信”。1920年7月,中俄通讯社在上海建立,成为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新闻教育方面,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成立,是我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蔡元培任会长,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1921年,厦门大学成立了报学科。

新闻研究方面,我国早期新闻学著作也发展起来,涌现出众多的名人、名著。徐宝璜为新闻学研究会讲课,撰写了六万字的讲义《新闻学大意》,后改名为《新闻学》,并于1919年12月以北大出版部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理论著作,被蔡元培称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邵飘萍也将自己在研究班上授课的讲义经过整理改写编著成《实际应用新闻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业务著作。此外,新闻研究的著作还有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以及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等,译著类如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休曼的《实用新闻学》也开始出现。

徐宝璜(1894—1930)被称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1912年北大毕业,考取官费留美,主修经济学与新闻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及新闻学研究会导师,讲授《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意》)。后任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三一八”惨案后,被军阀通缉。1930年在北大上课,昏厥于讲台,英年早逝。 9h19Uwi8XgtifLQDXPHKKgxBF4Mou5x2Gq0TIFuQQ/ZqNB5USi4i72oMf3PY8j7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