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父母之年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父母的岁数不应该不知道,我们因此可以庆祝寿辰,感到高兴,同时也因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

绝大部分人都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记不得父母的生日,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突然问他:“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高兴得要飞起来的人通常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这样的问法是不讨人喜欢的,大煞风景,主人家不喜欢这样的客人。但是对不起,想这样提问的恐怕大有人在。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一、是自私的;

二、人容易忘本;

三、人不希望别人提醒他,否则会很不愉快。

这三个问题归于一点,都指向了人性恶一面。

哲人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

孔子说:“孝悌,人之本也。”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身份。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他就会在静下心来的时候,仔细看父母或母亲的脸。

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啊。

给人触动最深的就是他的苍老。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沧桑,并且正在沧桑中老去,父母的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统治下。

给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岁月的痕迹,再消失性别特征与胖瘦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两代人之间其实毫无差别。

我们都像我们的父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种铁的定律永恒不变。我们像父母,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

就这么简单。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

人,别在失去时才知道拥有。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都无一例外地蹉跎了岁月。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或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父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无比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等终于哪一天回到家中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时才知道什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知而惧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事之愈当谨也。

若无所牵挂,更何所依恋? cl8uneNhh5wUNrlfxKV1DALwUIiJGM6dctwQXHECkNioYEj9MvpzzOSuodci16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