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一生所行的道,只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你知道吗?”

曾子说:“是的。”

曾子出来以后,孔子的其他弟子就问曾子:“刚才老师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呢?”

曾子说:“就是忠和恕啊!”

南公认为,这段文字是《论语》中最玄妙的地方之一,和佛陀拈花一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法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孔子和佛陀一样,用玄机传授心法,曾子和迦叶尊者一样,都领悟到了心法的绝妙。面对同门师兄弟的疑问,曾子用忠恕来解释,不过是应对之法。忠恕近乎道,而非道。

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般可以认为推己及人是孔子思想中的总原则。忠恕是其两个方面的表现。恕体现着爱心,忠则体现着尽责。忠是中(去声)人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为别人做事的时候也一样的竭尽全力,就假如自己便是他人;恕是如人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发生的事情,也不要让它发生在他人的身上。测量高度用尺,测量重量用称,测量人心就用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我为别人做事,如果没有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如果偷工减料了,那我心便不如人心,则为不忠;遇到事情的时候常常换位思考,看看反过来自己是否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则为不恕。可以说,忠恕的精神就是爱心和尽责。这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之所在。

做到忠恕是一种心法,一种修为。纵观中华千年历史,从三皇五帝时的开拓奠基时代,到六国纵横,学说琳琅,百家争鸣的春秋岁月。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赋予了孔子一个集大成者的重任。当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成神时,充满了人间仁爱大同理想的孔子,却在游说六国而连连频遭挫折的时刻,受命于危难之时,厄而著《春秋》。他的人生感怀,凝结成后世不朽的理想学说和思想体系,两千多年不倒,成为受万代敬仰的人类共同财富。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这“仁”既合天道也合人道,这种思想时至今日也不算过时。孔子及其门生们创立的“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已接近“民主”“民权”的价值。“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为万世宣扬诚信、博爱的品质。“朝闻道,夕死可矣”,提倡强烈追求真理的意识。所有这些内容,如果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应该就是忠、恕二字了。

自老夫子之后两千余年,期间王者圣贤式的人物何其多多。他们秉承夫子思想止杀戮,解怨愤,化干戈,怀仁爱,求大同。

即使今日,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对怨愤不平所淤积的膨胀心态也需要道义和物质文化的教化及时间磨合。大时代金钱欲望急剧发酵的时期,任何的个人恩怨和碰撞,都会在一种异化的心态下走向极端。纵观近期几件民间案例,都是在暴戾,狂躁的心态下出现的,这期间,缺乏的不是法律法规和惩处条例,而是源自夫子思想之下的宽恕赎补法则,我们更需要的似乎是如何使用人性的亲和力,化解怨愤和报复情节。少了这个,再完善的法律机制也只能使仁爱缺失,使社会朝着冷酷和残暴的氛围迈进。一个没有宽恕和仁爱的民族,一个缺失了以人为本和信仰高地的社会,还会出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境界吗?

岁月和时间会抚平一切的怨恨。当一种偏激之下的愤怒和戾气,在理性社会的宽恕和谐下归之于悲悯和仁爱时,一切的平等和互助友爱,将是必然的趋势。

历史在反思,民族在反思,社会在反思,时代在反思中不断进步。著名宗教导师马启西先生所提对联“立教化民,为天下法;以身殉道,作百世师!”理性的文化,和文化的理性人,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愿我们能秉承夫子思想构建民本宽恕的和谐环境。 AVErxpdqyx/S13jQu50H/C5Asy4NYV49uCLA24mbUEpmB5xw4JtsL9xmZ8IYbR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