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孙熙国

作者简介: 孙熙国,男,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的意蕴》《大道之源—易经》等多部著作。主编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必修)。

【内容摘要】

本文系“北京大学党校培训系列课程第 20 期党性教育读书班”主题讲座的文字整理稿,主讲人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熙国教授。孙熙国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以“党性修养”为主题,主要就以下四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一个党,她要做什么样的事;第二,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第三,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第四,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科。用这门学科作指导建立的政党就叫共产党。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劳动者的解放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摆脱自然界的奴役和压迫做自然的主人,摆脱社会的奴役和压迫做社会的主人,摆脱思想的奴役和压迫做自身的主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解放、三个主人”思想,有助于我们自觉认识和践履共产党人的使命。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路径一是理论学习,“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二是生活和实践,人的整个认识和精神系统都产生成于实践。革命的实践历练党性,铸就党性。

【关键词】

党性修养 三个解放 三个主人 理论学习 生活实践

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就“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这一主题与同学们进行理论探讨和心得交流。本次党课我们将围绕“党性修养”这一主题,进行以下四个层面的探讨: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第二,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第三,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第四,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

一、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通常来讲,当我们选择加入一个组织时,首先应当对这个组织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我们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先应当了解共产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党,她所从事的是怎样的事业。在当今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对政府有所误解、对党的认识也有偏差,这一现象的存在决非个别。因此,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对我们的党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知道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她要做什么样的事。

中国是否需要共产党,是否需要社会主义,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做一个匿名的问卷调查,很有可能结果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但是,如果我们把上述问题换成:中国是否要消灭剥削?中国人是否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是否需要一门研究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学科?中国是否需要一个以维护和实现老百姓的利益为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政党?中国是否需要一个真心维护和实现老百姓的利益的政府?我坚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需要,非常需要,太需要了!两种问法其实问的是一个问题,但人们对同一个问题回答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不明白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建立的政党才叫共产党,还不懂得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和解放,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中国人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追求。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们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做什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什么?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就是研究如何让劳动者过上好生活的一门学科,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学问。

第一,“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实践目标。这一理论主题最早见于恩格斯 1847 年所写的一篇短文——《共产主义原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于共产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释。《共产主义原理》第一条:“什么是共产主义?”恩格斯回答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即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有人曾问我:自由、发展、解放这些理念并不是马克思的原创,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学便拿起“自由、发展、解放”的武器,向封建统治阶级展开进攻,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决定性胜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讲自由、发展、解放,马克思主义也讲。二者的区别在哪里?我的回答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自由、发展、解放的主体不同。马克思所说的解放,是无产者的解放;而资产阶级所谓的解放,是有产者的解放,是有产者“发财”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的眼睛是“向下”看的,他目光始终关注的是最广大的劳动者,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的眼睛是“向上”看的,他们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向的是有产者阶级,是极少数富人。

听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什么是无产阶级呢?我家住着三室一厅,你家住着别墅,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吗?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对“无产阶级”概念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相区分的依据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财产的多寡,而是财富的来源。所谓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注:是没有生产资料,而不是说没有生活资料),单纯靠出卖劳动获得生活资料,而不是通过某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阶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就是 19 世纪的劳动阶级。需要强调的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不同的,通过劳动所得的生活资料即便再多,也属于无产阶级。比方说,你家里有一千万,都是劳动得来的,那你是无产阶级;你家里只有一百万,是贪污得来的,那你是贪污“阶级”;你家里只有十万,偷来的,那你是小偷“阶级”。所以,恩格斯在 1888 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的注释中说:“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劳动者的解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劳动者不去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情。为什么不领情呢?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缺乏起码的认知。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我从外地回京,在首都机场乘上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我说:“去北大(北京大学)东门。”司机师傅说:“一看您就是北大教授。”我说:“您好眼力啊!”司机师傅马上问:“你在北大做什么?”我回答:“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司机师傅听完后说:“你不能干点儿别的吗?”(同学们笑)大家都知道,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所学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硕士毕业之后留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我的学术研究和授课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等领域,但我故意不说别的课程,单说马克思主义。我接着又说:“我为什么要做别的呢?”于是乎,司机师傅开始抱怨,抱怨了政府,抱怨了党,当然抱怨了马克思主义。问其故,他说:“我每个月开出租要交六千元的‘份子钱’,自己的收入却只有三千元。”我对他说:“那您抱怨错了地方啊!据我所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改变您目前窘迫状况的学说只有一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个世界上真心想改变您目前窘境的政府和政党也只有一个,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的政党——共产党。”师傅又问:“那你给我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究竟是怎么改变我的窘迫状况的?”于是,我给他讲了一路的马克思主义。他听得非常高兴,到了北大东门之后,连 3 块钱的燃油费附加费也不要了。我坚持给他,并说:“马克思主义者不做这种事。”(同学们笑)。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所解决的就是老百姓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怎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理论建立的党,她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和实现老百姓的利益。但是,司机师傅提出的一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的有些干部不喜欢老百姓,不喜欢穷人,喜欢有钱的人?我觉得,这一问题可从两个层面理解,首先,从可能性上说,每一位老百姓想见领导就见,不具有现实性。以台湾为例,台湾虽然仅有 2300 万人口,如果每人和马英九交谈 1 分钟,这就是 2300 万分钟,我粗略计算了一下,那也需要43 年才能完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能否认我们党的某些干部的确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存在不愿意为群众服务的问题。但这恰恰说明,他背离了党的宗旨。评价一位党员是否是合格的党员,就要看他是否是真心维护和实现老百姓的利益,是否切实践履党的宗旨。

第二,如何才能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与解放?马克思认为这种“解放”有三个层次。首先,摆脱自然的压迫,做自然的主人。想要成为自然的主人,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在人和自然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讲的就是如何把握物质世界的规律。试想一下,如果你饥寒交迫,如果你衣不蔽体,怎么能够安静地坐在这里听我讲党性修养。其次,要想实现劳动者的解放,还需要我们摆脱社会的压迫,做社会的主人。我们人生活在社会中,还会受到社会的压迫,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把握社会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讲的,正是如何做社会的主人。马克思所处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出了什么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将何去何从?面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摆脱社会的压迫,做社会的主人,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要想实现劳动者的解放,还需要我们摆脱思想的压迫,做思想的主人。我们知道,有些人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社会地位也可以,但他们过得并不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摆脱思想的奴役,受到了思想的压迫。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告别,原因往往不是他的物质家园出了问题,而是他的精神家园出了问题。青年人恋爱失败,自己的一半没有了,想要自杀,说到底就是他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破灭了。他把整个精神家园建立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没有了,他的精神支柱和大厦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了,顿时这个世界失去了光彩,没有了意义,所以就不想活了;企业家把精神家园全部建立在一个企业身上,企业没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没有了;父母把精神家园建立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没有了,他就会觉得世界失去了意义。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本质,把握认识发展的规律,从思想中解放自己,做自己思想的主人。我们应把自己的精神家园建得宽广深厚。

综上所述,我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三个解放、三个主人”的理论。其依据在于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的倒数第二段:“(未来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三个主人”意味着三个解放:自然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称作: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自由、发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战争年代,我们的军队叫作解放军,我们的根据地叫作解放区。“解放了”,是一个撼动人心的字眼。

第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两句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就是做自然的主人;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做社会的主人。这里只讲了两个主人,还有第三个主人,这就是“做自身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就是阐述如何做自身的主人的理论。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仍需进一步充实。我们往往注意关注自己的身体,但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心灵,所以,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汉代大儒董仲舒把人类生活所需要生活资料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利,一类是义。所谓“利”,是指物质的东西,物质是用来滋养人的身体的。所谓“义”,是指精神的东西,精神是用来滋润人的心灵的。他说:“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就物质方面而言,我们的“体”养得怎样了呢?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同学都在减肥,好多女生一到晚上就不敢再吃东西了,这说明我们养体有余。就精神方面而言,我们养“心”不足,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努力,才能摆脱思想的奴役。

马克思的“三个解放”是彻底的解放,他最终建立的是一个“自由王国”。但是,这个自由王国不是绝对的自由。我曾经在和同学们聊天时开玩笑说:我们追求自由,那么出入一个房间可不可以不开锁,直接翻窗而入?显然行不通,这样就成了“崂山道士”了。所谓自由,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人的心与物的理相一致。离开了物质世界的规律,片面追求任性,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文化之源《周易》中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先哲把“亨”解释为“礼”。“礼”即物质世界的规律。《礼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天地万物的秩序、原理、法则和规律。因此,真正的率性而为,就是按规律办事。所谓率性而为,关键在于什么是“性”?《中庸》的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即物质世界,“命”即必然性、规律性。“天命”即为物质世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也常常讲“革命”,即为变革改变原有的秩序、法则和状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其广度和深度因时代而异),包括: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和思想的规律(人本身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做事,这就是率性而为,这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指引着我们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理论。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实现劳动者的“三个解放”,成为“三个主人”。

二、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

在了解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共产党要做什么样的事以后,我们对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归根到底就是她的人民性。党之所以为党就在于她的党性,正如人之为人就在于其人性一样。但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对党员的党性缺乏必要的了解。譬如,某地局长面对记者的发问,竟以“你是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还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这样的问题责问记者。这种把党、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其极端缺乏党性的表现。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是维护人民利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作为自己根本追求的政党,因此我们的法治又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法治。党的领导的实质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党有党性,人有人性。一个人有人性,我们才能把他叫做人;一个党有党性才能叫做党。所谓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特性。孟子在谈到人性时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非人也。”小孩落入水中,看到了又不去救他,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不能叫作“人”,所以他说:“非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不让座,在孟子看来也不是人,所以他说:“非人也。”同理,“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其实,人应该经常追问,我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环境的种种因素使得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举个例子,我研究生刚毕业时,到食堂买饭,那时候许多同学买饭不排队,同学可以挤,但老师不好意思挤,于是我就站在旁边看,看同学争先恐后地抢着买馒头,到最后剩下了两个同学,两人正要扛着肩膀抢,突然发现只剩下了自己和对方,然后不好意思的相视而笑。这场景如果被孟老夫子看到,他就会说:“非人也。”(同学们笑)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中,“非人”是对一个人最严苛的批评。同学们,以此推而论之,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北大人?有人会说,我有北大的学生证、工作证,那我就是北大人。这看法恐怕不对。我们仔细想想,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学习于斯、工作于斯、病老于斯,如果没有“北大心”,没有北大人特有的心性、品质、性情、文化,恐怕不能算是北大人。同样,我们也可以追问:用什么证明我们是中国人呢?一个人如果只是拥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但没有中国人的心性,没有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唯洋人马首是瞻,也算不得是一名中国人。可见,人性决定人之为人,同理,党性也决定了党员的合格与否。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规定性,即实现中国老百姓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中国共产党如果放弃了自己的人民,放弃了广大的百姓,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如果中国共产党真的脱离群众,其恶果最终将是亡国亡党。党性作为党之为党的本质特性,是党的阶级性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因此共产党的党性应当是维护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谈到党性,就不可能回避阶级性。有些人不愿意谈阶级性,只喜欢讲科学性,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其实,阶级性和科学性可以统一,也可以脱离。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两者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统一,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分离和脱节。我的看法是,如果某一集团、某一阶级的自身利益和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相一致,那么,其阶级性与科学性就会统一;如果某阶级的自身利益和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相背离,其阶级性与科学性就会发生对立和冲突。譬如说,同宿舍的两个同学产生矛盾,得理的一方总是尽可能地真实再现事情的原貌,而不占理的同学则会有意无意地歪曲事情的真相。从小的方面说,是这样;从大的方面看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有些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它们会尽可能地揭示世界的本来面貌,因为这样做符合其利益。如新兴资产阶级在其产生伊始,他们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相一致,其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其阶级性和事物的真实性、科学性是一致的。新兴地主阶级也是一样,在其发展和上升时期,其阶级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但是,在今天真正实现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相一致的阶级,是最广大的劳动阶级。因为劳动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和历史进步的趋势相统一。为什么劳动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和历史进步就能够统一呢?按照恩格斯的设想,人类历史的发展如同一辆行进中的车辆,不是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前行的,而是无数个人的合力的结果。这辆车最终驶向何方,由谁决定呢?既不由张三决定,也不由李四决定了,而是无数个人的合力的结果。人口最多、力量最大的群体是谁呢?人民群众。所以说,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党性集中体现出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结合,体现在对劳动阶级根本利益的维护上。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员应当培养党性,坚持党性,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生活和实践。譬如,在研究历史问题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应将一部人类发展史看作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研究历史首先应研究人类的实践,研究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角度出发,我们了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从中学就开始学习历史,我相信大家都记得中学历史的每一章都是先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讲政治制度,最后讲思想文化(即思想上层建筑)。郭沫若、范文澜等一大批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就是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或一句口号。

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原则归结为两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用通俗的话说,一是把“蛋糕做大”,二是把“蛋糕分好”。但是,我们讲“共同富裕”,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抽象的口号悬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而必须把它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之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曾批判当今中国两极分化现象,我这样反问了他一句:“两极分化现象究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极力维护、极力提倡的呢?还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决杜绝、坚决反对的?”毫无疑问,答案是后者。当代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如贪污腐败、两极分化现象,是部分党员和干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违背了党性原则所导致的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搞清楚、整明白,不能留一笔糊涂账。

党性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在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性在具体表现上尽管体现出差异性,但从总体上讲,党性都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本质属性。

三、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

在先前我曾给大家提过一个问题: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是北大人?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一眼就看出一个人是否是共产党员,但党员的党性体现在他的言语和行动之中。前些日子,我听到一位父亲和孩子的对话,心中有很大的感慨。那位父亲对六七岁的孩子说,不要相信政府,政府什么都给你解决不了。或许这位父亲对政府不满是有原因的,但他把对政府的极度失望毫无掩饰地灌输给一个涉世未深的天真孩童的做法是不妥的。当然,这也为我们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应该铭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塑造和历练自己的党性,想问题、做事情应该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一点,我在先前的论述中也曾讲过,接下来我将着重讲一下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我想,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党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保障。谈到幸福,有人会问:战争年代,许多人(包括党员)追随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幸福吗?为什么战争年代那么多革命先烈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补充说明一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与北京大学密切相关,共产党和北京大学有着极深的渊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队大会代表中有 6位是北大学生,这其中还不包括“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二位,他两位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我想,同学们能够在北京大学加入共产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回过头来说,在战争年代,劳苦大众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就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认准了共产党是维护和实现老百姓利益的政党,跟党走,就会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为什么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辞呢?原因也很简单,我牺牲了,但我的父母、兄弟、亲人、同胞的生命却可以得到保障。为了家人朋友和同胞兄弟的幸福和美好的明天,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千千万万的个体,便构成了人民大众。这样看来,付出和牺牲并不意味着不幸福,反而是个人价值体现,反映了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所谓价值,指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的功能和属性。在家中,我们的价值表现为能够为父母、兄弟姐妹做什么;在单位中,我们的价值体现在能够为单位集体做什么;在社会中,我们的价值体现在能够为朋友、为社会做些什么。为他人、集体、民族、社会乃至人类做些什么,这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我做了贡献,是我的价值;社会满足了我,是社会的价值。不能因为我做了贡献,社会没有给我相应的回馈,而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价值。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贡献。同理,人为什么感到快乐,就在于人在活动的过程中把内在的本质(心性)实现出来了。比如说,你为宿舍打扫一次卫生、为父母做一顿晚饭,都是值得快乐的事情。劳动是快乐的,劳动的过程,就是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对象化人的内在情感、思想和诉求的过程。儒家讲“内圣外王”,只有“内圣”才有可能“外王”。我也将哲学归纳为六个字:知道、成道、行道。“内圣”的过程,就是“知道”“成道”的过程:所谓“知道”,就是要知宇宙人生之道,同时要把宇宙人生之道化为内在之心,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德性;所谓“成道”,是将“学”变成“识”的过程,变成个体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行道”的过程即为外王。所谓“行道”,就是将个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能“行道”的人是快乐的人。这样说来,内心有什么样的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很高,“位置”很低,这是好事,这样他做起事情来就会游刃有余,就会从容淡定。相反,位尊而德薄是极其可怕的。因为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德性去做事。因此,党性修养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确实是太重要了。党性是共产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保证。

第二,党性是共产党员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保证。我们只有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之后,才能合理地改造世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所讲的“德”,并非道德的“德”。爱好古文的同学或许知道,“德”字在甲骨文中有 20 余种写法:其左半为“ㄔ”,会意为路口,右边的“十”为眼眉,“四”为眼睛,下底的“心”为今人所加。“德”可整体会意为:眼睛看路,选择一条好路往前走,即目有所视,得正视乃从而行之。因此,许慎的《说文解字》把“德”字解释为:其一,“德者,升也”,找一条好路往前走,才会达到上升的结果;其二,“德者,得也”,“得”字左边为“ㄔ”,右上为“贝”(非为“旦”),右下为“手”(古汉语中,“手”“寸”“又”相通),整体可会意为:用手捡贝于路中。如何才能“得道”呢?那就是说,要找一条正确的路。因此,党性就要求我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同样,儒家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我们知道,古代诸侯封地称为“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天子所治谓之“天下”。可见,“修身”是“平天下”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内圣”,没有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便不可能合理地改造物质世界。我们这里所讲的党性,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用中国哲学的话语表述,就是应正确地认识把握“天德”和“天道”。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过“元亨利贞”四个字,其中万事亨通的“亨”字,古人释为“礼”。按照《礼记》的说法礼就是“天地之序”。一个人只有按照“礼”去做,也就是按照天地之序去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按照物质世界的规律去做,这样才能万事亨通。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坚持党性和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相一致的。

第三,党性是我们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重要保证。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共产主义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目前所建设的事业也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一部分,在我们身上也应体现共产主义的精神和品格。例如,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就是我们党性的鲜明体现。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也应当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也是我们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保证。

四、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

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人后天学习和实践的结果。党性也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先天的党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进行党性培养。

第一,理论学习是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手段。学习党的理论,理解党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也是提高党性修养的关键。一个人是否能够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关系到他在世界中能否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留心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有的人所走的路顺利平坦,有的人则坎坷不平。原因何在?我想根本一条就是是否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了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怎样被人所掌握呢?那就是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人的思维与物质世界规律的统一,才能使人的心和物的理达到统一,也就中国哲学家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样,只有进行理论学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党的本性和使命。著名国学家陈来先生曾说,他对于张岱年先生是“心知其意”。借用这一表述,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要“心知其意”,我们对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建立的政党也要“心知其意”,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要做到“心知其意”。做到这一些,基本途径就是“好学深思”。

第二,党性修养离不开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生活实践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做什么样的事、怎样做事,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农民、工人、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品格。一切认识来自实践,一切精神生成于实践。譬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在常人看来似无法想象,我们也自认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然而,如果把我们放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当我们的战友一大片一大片地倒下,一个接一个的负伤、牺牲,当你面前的碉堡久攻不下,面对此情此景,或许我们也会像黄继光、董存瑞一样,做出英勇的壮举。反例也是屡见不鲜的,为什么某些党的领导干部(如张青山、刘子善等)在战争年代忠诚于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却走向贪污、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归根到底是因为他生活和实践的舞台发生转换。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能够改造环境,也改造着人自身。不同的生活实践形成了不同的精神系统和思想观念。因此,党性修养离不开党员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培养,我们应当通过生活实践,把个人与群体相结合,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积极地去做一些有益于集体、社会、国家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才会有光明远大的前程。道理很简单,只有国家好了,民族好了,社会好了,我们大家才会真正好起来。

通过以上对“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四个重要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的理论可以引导幸福的人生,伟大的实践铸就高尚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谢谢各位同学!

附:阅读书目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卷.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3卷.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 WYnCazrEuw4Sgn6aUqtFalbg3ilR2jWPi+cjKkSW+MlaUHkhIaK9OS3CSFfVLx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