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在汉族各个族群中具有独特的个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客家并非从来就有,而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以其发展历史表征一种历史穿越性。客家,客人也,这就意味着他们非土著居民,而是迁徙入居者。作为现存所索文献资料,“客家”一名最早始见于清光绪温仲和《嘉应州志·方言篇》,文曰:“嘉应州及所属兴宁、长远、平远、镇平四镇并潮州府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龙川、河源、连平、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大致可相通……广州之人谓以上各州县人为客家,谓其话为客话。由以上各州县人迁移他县者所在皆有,大江以南各省皆占籍焉。而两广为最多,土著皆以客称之,以其话为客话也。” 依照蒋炳钊的研究,认为元代以前,具有明确客家意识的民系族群尚未形成,“福佬”与“客家”两个民系形成于明朝,发展于清代,其生成历史与畲族兴衰密切相关。而黎章春先生则认为:“所谓客家,是指历史上特别是唐宋以来以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域的中原汉民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居民和其他外来移民而形成的一支具有独特方言、独特习俗和其他文化特征的汉族民系。” 虽然对于客家的形成有着不同说法,但是客家的生成必定与历史大迁徙相呼应,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客家。这里并不对客家的形成进行历史考据,只是通过相关史料说明,客家具有一定的形成历史,于是生成基于历史的历史穿越性。虽然就其整体民系而言,客家的形成还有待历史考据,但是对于贺州客家,却是相当明晰,现存客家人较早入迁贺州者在明朝,且多是从广东嘉应州入迁,他们基本上融入地方土著,并且成为其中一部分。集中进入贺州,则是清朝康熙至道光时期,几占现今客家人的八成以上,这时基本上以相对独立的族群出现并保持族群特色。由此看来,贺州客家不仅穿越历史,而且穿越地理,从广东到广西,形成一种时空的跨越。这种跨越必定遗存历史信息,通过研究这些信息,就可以实现历史的穿越,打通古今联结。其实,所有的族群研究,都具有如此功能,不是为了研究族群而研究族群,不是为了研究族群的历史而研究历史,也不是为了研究族群的现实而研究现实,都是为了贯穿古今,开启未来。

汉族内部不仅拥有客家民系,还存在其他民系,在贺州就非常明显,汉族之下具有众多民系,诸如“本地人”“都人”“梧州人”“鸬鹚人”“湘人”“广府人”“铺门人”“民人”“钟山二哥人”等十来个族群,但是从政治文化和学术层面看,客家具有明显的历史自觉性,其他族群则相对缺乏族群民系的历史自觉性。与其他族群相比较,贺州客家人的民系自觉性,可以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政治自觉。客家人不仅自己积极介入政治,而且善于利用政府平台推进客家民系发展,通过贺州市政府推动“桂台客家文化旅游试验区(贺州)”的建设,搭建了自身发展的平台。当然,这个平台的建立,并不只是服务于客家人,而是服务于整个贺州市230余万的整体民众,但其名却是基于客家,扬名于客家,因此表现一种政治自觉。二是文化自觉。由于有着政府的充分支持,因此可以利用政府相关资料促进客家文化发展,搭建相关客家文化平台。这里最为成功者,即是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贺州客家山歌剧团”,这是广西第一个纯粹客家山歌剧团,借助政府行政力量达到宣传客家文化的目的。再者就是21世纪,贺州市成立之后,贺州电视台开辟广西第一个电视“客家”专栏,并且成为贺州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占据着舆论前沿。贺州汉族其他民系,甚至是其他民族,诸如瑶族、壮族都没有采取这些举措。当然,自从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之后,瑶族县级电视台也宣传瑶族文化,打造瑶族品牌,这是得益于政策之便。这些成就,不是基于瑶族民众自身的争取,而是一些社会精英与政府人士,基于全国政策的大形势的作为,不是瑶族民众的主动作为,具有某种被动性,与客家人的主动作为、民间推动、政府策应完全不同。如今在贺州,客家文化已然形成一种氛围,成为贺州文化搭台的重要载体,其他汉族民系想要超越,似乎已经不可能,客家文化已经覆盖其他民系族群,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贺州汉族其他民系,就淹没在客家文化之中,只要激发民系历史自觉性,依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为丰富贺州原本多姿多彩的族群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贺州客家作为一个整体后来入迁的汉族民系,其所表征的历史现实性,还是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贺州,到处都在宣传客家文化,也在说着客家人口,似乎贺州客家属于贺州第一大汉族民系,其实这是一个误导。贺州市的行政区划,拥有三县两区,即是八步区、平桂管理区、钟山县、昭平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其中八步区和平桂管理区的主体就是原来的贺县。根据钟文典统计,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贺县总人口779884人,汉族占90.84%,汉族中“本地人”约30万占42%,客家人约22万占31%;钟山县总人口415538人,汉族占85%,其中客家人约44000人占10.6%;昭平县总人口350923人,汉族348622人占92.28%,客家人约10000人占2.8%;富川瑶族自治县总人口257033人,瑶族人口约占全县一半,客家人约5000人占2%。真正的汉族第一大民系是所谓的“本地人”,并非客家人,这是人口层面的现实。目前,从事客家文化研究者,在贺州市范围内,相对有些成就者,也大多不是客家人,诸如客家音乐名家曾龙城,民间研究员凌火金,文物研究专家胡庆生,学术研究学者韦祖庆、邓玉荣、韦浩明、蒲日材等等都不是客家人。当然,一些客家人,也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诸如覃爱民、张秀珍、杨保雄、古贤明、郑威、秋歌等。这里说明非客家人积极介入客家文化研究,不仅表明一种历史现实,更是说明客家文化在贺州的影响力,客家文化已经成为贺州正在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虽然客家文化已经成为贺州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策应的文化品牌,但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呈现某种程度的衰退现象。在贺州各个乡镇,只要客家人占据一定数量的地方,都会呈现以客家话作为流通交际语言的景象,但是现在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改变,普通话正在取代这些地区的客家话地位,从而成为基础的交际语言。特别是在客家人集中的贺县,即现在的贺州市八步区,客家话曾经是县城的主要交际语言,现在的城区已经通行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交际语言,其他方言退居其后,包括客家话。这既是一种可喜现象,说明贺州市已经融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从客家文化保存,特别是客家人的语言观念,“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民系信条看,确实不能否认客家文化存在某种衰退现象。对此,我们应当予以必要的关注,从个案中,参透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性。这就是我们研究客家文化的基本目的。 jCUInr+6+3BEHMNbLu3dUI5QsZZadU2+jIZ7g8G4+x1uL73/7/CnrxqB+lQ8C1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