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富川福溪村考察报告

韦祖庆 李 雪

福溪村是富川瑶族自治县一个保存较完好的瑶族古村落。因其四周环山,只有唯一一条出村公路,位置偏僻,没有受到外界的太多干扰。远离外界的繁华,村里保有着自己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意蕴,安静的青石板街,古风古貌的建筑依山势水势而建,与自然相融合,质朴的村民互敬互爱,在这万山之中的谷地里一切都充满着性灵之美。

一、福溪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

(一)福溪的自然地理

福溪瑶寨是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一个拥有千余人口的自然村,位于湘、桂两地交界处,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西北部。西北与湖南的江永、宁远相接。通往村子的唯一公路与朝东镇相通。

位于黄沙岭中段山脚下的福溪村,四周的青山宛若一个天然的屏障将其与外界隔离,颇有“世外桃源”之感。村民的生活用水取自穿过村子的一条清溪,这条清溪发源于村头的一处地下河涌泉,泉水常年不断地汩汩冒出,形成了自北向南流的小溪。溪水冬暖夏凉,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也孕育了这一方文明。据村里人介绍,在南宋时期,北宋文豪、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后代及其他三姓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这里,他们在群山之中发现了流经这块盆地的清溪,周、陈、蒋、何四姓瑶民就在这里安定下来,世代繁衍生息。村民们就给这条充满灵性的小溪取名为福溪,村庄也因此而得名。福溪界内还有一条发源于黄沙岭的黄沙河,它穿越山林田地,利于村民们引水灌溉,丰富的水资源带来了丰富的收成。

(二)悠久的历史

始建于南宋的福溪古瑶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年代里,古寨的兴盛与一代君王秦始皇有关。当年,秦始皇为了征服南方地区,开辟岭南通道,在广西境内修筑了“潇贺古道”和“桂州通衢”(兴安灵渠)两大工程。“潇贺古道”就有一段经过了富川,长达65公里。其中在富川境内的一段就与福溪古寨邻近。据史料记载,“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与岭南地区文化、商贸的主要通道,繁忙的古道“车辙不绝,商贾穿行,货运不息”,福溪古寨受其带动一度商铺林立,繁华一时,更在明朝时达到顶峰。现在,石板街两旁商铺依然存在,“文锦坊”、打铁铺的招牌可窥见当时的盛景。唐朝李靖征岭南时,这里是由中原南进的重要关口。因福溪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加上四面环山的地形,易于防守,五代时是楚与南汉的必争之地,也是屯兵驻扎的首选之地。据村主任介绍,村里原有三道防御系统,从外到里分为三层,在最外的第一层是抵御外部侵略的,由两米多宽、高三米的石砌围墙筑成,依靠村外的一条河为护村河;中间的一层是对第一道防御系统的支持,士兵们都驻扎在这两层防御墙中间的营地里;第三层的防御系统是围着福溪村的石砌围墙,主要是保护村民们的安全。如此坚固的防御足可见村庄的重要性。

二、古朴独特的建筑

古道、生根石

村寨里的古道和随处可见的生根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村子里的中心街道是村民们称为“镶边街”的青石板街,建街的材料全部取材于天然的石材。街中间为一块约一米宽的青石板,依路况的不同,石板的宽度会有所改变,其中最大的石板有两米多长,石板两边各有一块30厘米宽的石条。石板街依偎在福溪旁,依溪流之形状弯曲,婉转自然。漫步在已被过往行人踩得光滑的石板街上,可以看见村子里裸露在地面的生根青石。即使街道被石头拦截,村民们也没有破坏石头,而是将道路绕石而过。村民们将分散在村子各处的生根石充分利用,有的作为街道的栏杆或阶梯,有的作为墙体的一部分,有的则当作屋内的景观。在一处大门前就有一尊守护大门的生根石,因其形状似海龟,被村民们尊称为“神龟”,日夜守护这户人家。据了解,福溪的村民对生根石有一种崇敬之情,因为生根石就像深深扎根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命,是瑶民们顽强生命力的象征。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还给生根石烧香,祈求来年的美好生活。

风雨桥、古庙宇、古戏台、拱门

据考证,福溪村在其鼎盛时期曾有古庙宇24座、古戏台24座、拱门5座、风雨桥2座。现在保存完好的有“钟灵”、“锦桥”两座风雨桥,2座庙宇,3座古戏台和3个拱门。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的钟灵风雨桥,位于村子前段的周濂溪祠堂前的福溪之上;另一座风雨桥“锦桥”建在村南边界的黄沙河上。古时,江浙的廊桥文化通过潇贺古道传入广西,形成别具一方形式的廊桥文化——风雨桥。福溪村里的“钟灵”、“锦桥”两座风雨桥传承了岭南瑶族独特的廊桥文化。两座风雨桥皆由拱门、桥亭和楼阁三部分组成,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集合了桥和亭的特点于一身,桥面均由长条木板铺设,两旁有栏杆和长条大木凳;桥亭采用招梁式结构搭建,凖卯结合固定;顶梁上绘有彩色图案,不费一钉却在经历几百年风雨后依然坚固,供行人纳凉休息、避雨。在闲时,风雨桥就像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整天忙活的人们聚在风雨桥里谈天说地,缓解农作时的劳累,分享丰收的喜悦。现在在村内的钟灵风雨桥保护得较完好,在福溪河边洗衣的村民们多通过钟灵风雨桥到河的对岸,小朋友们常在桥上嬉戏。村民说,每当节日时,来濂溪祠烧香的人都会在桥上休息片刻。村外的锦桥则是村民们过黄沙河的主要通道。

国家级保护文物灵溪庙,是福溪村中气势恢宏、建筑工艺精湛的一座庙宇。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建成木质结构殿堂市庙宇。庙宇沿用了宋代建筑技术建造,整座庙宇由76根高2—5.6米,直径20—38厘米的古楠、古水杉圆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通过月梁、驼峰、托脚、叉手、凖卯固定,为过梁式和斗拱式构架,整个建筑没有用一根铁钉固定。76根主柱全部由莲花形、云彩形石墩托立离地,主柱与托柱刚好为120根,所以村民又称其为“百柱庙”。它既有中原宫殿建筑重脊歇山、石檐飞瓦的庄严雄伟,又具有南方建筑防潮透气的实际功能,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据碑文记载,庙里供奉的是五代时期楚国的建立者马殷,他“尊礼中原王朝,休兵息民,因而国泰民安,使湖南楚国成为富庶殷实之地,使谢沐、冯乘、富川三县同属贺州”。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砍牛祭祖活动,祭祀平息匪乱,维护一方和平繁荣的马楚大王。福溪村里有庙必有戏台相伴,每当节日庆典时,唱戏班子会在戏台上演出,丰富村民们的生活。另一座庙宇是位于村子中段的丰泽殿,在这看似平凡的庙宇中供奉着一位裸体女性神像,这在我国的庙宇中是非常罕见的。据村民们介绍,女神像是女娲娘娘,丰泽殿正是村民们为了纪念她的功绩而建立的。

福溪的拱门造型简单,砖砌而成的拱门巧妙地把村里分成了几个生活区域。在商业街上走着,过了拱门就是安静的居民住宅,再过拱门就到了祠堂、庙宇。拱门隔离了纷扰与宁静,给居民一个安静的休息之所。

商铺、十三门楼

青石板古道上商人往来不绝,商铺临街而建,有酿酒坊、榨油坊、织锦坊等店铺。商铺一般为两层木质结构房屋,底层为店铺,铺面宽约为两米,有一大门,在大门旁边有一扇大窗户方便与外界联系。店铺后一墙之隔为厨房。上层为店主的居住室,在朝向街的一边有一延伸出的阳台。

随着古寨的不断发展,福溪人丁兴旺,人口增加,原有四姓村民的房屋已经不够居住,就沿着石板街扩散开来,有的到河流上游,有的沿河而下,渐渐就发展称现有的十三门楼。据当地村民介绍,门楼就像一个“单元大门”,同门的人都由这里进出,进出同一门楼的村民是同一房人。据统计,十三门楼中,何姓有5个门楼,周姓有4个门楼,蒋姓有3个门楼,陈姓有2个门楼。门楼一律临青石板街而建,统一朝向福溪河。门楼均为木质结构,最宽的8米,最窄的2.6米。阁上雕着姿态各异的龙凤图案。门楼上方分别挂着“文魁”“武魁”“进士”“武举”等牌匾,匾下供人进出的大门左右两旁有着不同形状的木制雕花。门楼下,左右两边摆放着石鼓,石鼓边上雕有莲花、菊花、兰花、蝙蝠等图案,村里人称石鼓为“功德石”,也叫“进士鼓”。平时一门人聚集在挂着光荣榜的门楼下“开会”、聊天,讨论生活中的各种事项。

与濂溪祠一墙之隔的周氏门楼是村里较大的门楼,门楼前有三级台阶,进入门楼再上十三级石砌台阶还有一个小门楼。据村民介绍,建造这种特别的双重门楼是有要求的,只有门楼内的人出了进士才能修建。门楼两旁筑有三级的风火墙,门楼的房檐均有翘角。门楼主要由十二根大柱支撑,柱子都有莲花型的石墩托着。门楼上挂着醒目的进士匾。门楼后的石阶小道向里延伸,小石道是门楼内的主道,小石道的宽度不一,越往里越简单。与门楼同一朝向的民房建在主道两侧,井然有序,民房之间的小巷道为宽约50厘米的石砌小道。民居均为宋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一般为两层,砖砌外墙,里为木质结构;一楼分为三个空间,正对中间大门的为厅堂,两边各有一间房。据了解,村民们建新房时,有专门的地理先生主持建房仪式,当新房盖瓦后,新房主人会请亲朋好友到新房相聚吃饭。村民们新建的房子都会沿用老房子的地基,采用与老房子的楼层构造,只是房子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三、独特的瑶族服饰、瑶锦

据了解,古时福溪女子头包花帕,腰系挑花围裙,脚穿绣花鞋;男子用黑布包在头上,身穿深色衣服,腰系黑色或深色围裙,小腿用长布缠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简单却实用,透出福溪村民的淳朴。村中女子从小就开始跟随妈妈学织锦,村里人说,学织锦是为自己准备嫁妆,嫁妆越漂亮越多代表姑娘越能干。瑶锦的样式非常多,有大的、小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长条形的等,上面的花色各异。长条形的织锦可用来捆绑东西,如背小孩的背带,教小孩学走路时的拉绳。

四、婚俗

村子里的陈、周、蒋、何,四姓人是相互通婚的,不允许同姓结婚,也有外村女子嫁入村中的情况,村里的女子一般不外嫁。相亲时,哪家男儿看中了姑娘,就找来媒人往女方家送鸡蛋,女方收下鸡蛋,则表示女方同意与男子交往了。订婚时,媒人再送长尾蛋(9个鸡蛋排列包成长条形状)到女方家提亲,双方互送红书(生辰八字),带算命先生算卦确定是否符合。待到合了八字后,媒人再送长尾蛋,女方收下就是答应定亲了。男方又再送大油糍粑,这样定亲就算完成了。

结婚时,先由男方的迎亲队到女方家搬嫁妆到新房,之后迎亲队再返回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戴上凤冠,穿上红色的结婚礼服,由女方送亲队送出门(送亲队有新娘的弟弟、媒婆、侍女以及女方家的所有女性亲友,队伍非常庞大)。当迎亲队和送亲队在半途中相遇的时候,除了新娘的弟弟、媒婆、侍女,其他送亲队的人都沿途返回。接到新娘的迎亲队将要进入门楼时,男方的唱诗队在门楼前恭迎新娘,男方唱诗队唱完了迎亲诗后,则迎娶新娘进门。拜堂时,由男方的舅舅或姑爷主持,一切仪式完成之后,一对新人就用长桌宴招待亲戚朋友。闹洞房时,新郎要在紧闭的新房前唱赞美新娘的诗歌,这时新郎的伙伴则充当智囊团为新郎出谋划策,待到新娘满意时,则开门让新郎进入。为了这次唱诗,新郎及其友人会提前几天背诵书上的诗歌以做准备。

五、生产变化

村里以前的主要作物为稻子、玉米、西瓜、蔬菜等,村民从事的大多都是用锄头锄地的简单手工劳作,规模较小,能自给自足。近年来,随着进村公路的开通,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了,在村主任的带领下,许多村民在山林里的大片土地种上了脐橙,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据村主任介绍,从1984年起村里大量种植烟草。2008年村里建起了烤烟房,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烤烟工作。村里已有四五个经过检验合格的烤烟房,烤烟也给村民们增加了收益。

六、传统节日

古时的福溪每个月都一个节日,每到节日时,戏台都会有演出,剧团唱的大多为桂剧,村民们到庙里烧香朝拜后就到戏台前看戏。现在许多节日已被历史长河掩盖,保存下来的只有六月六、九月二十三这两个村里特有的节日。六月六时,会在庙里举行庆祝活动,村民们来到庙里祭拜。村里的周礼超主任向我们诉说了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每当六月六的时候,就会有蜜蜂飞来品尝祭祀用酒。在平时,蜜蜂是不会飞来的,只在这一天来,且品尝了酒以后就会飞走。村民们都把这些蜜蜂称为神蜂。“神蜂尝酒”的故事更为这充满着神秘的古寨添加了神秘的色彩。

村里人常说,“我们村里的故事永远都说不完,一砖一瓦,一庙一石一山都有故事。”故事表现了福溪村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也体现了村民们的乐观天性。 iUNnwvBIXzGRq98/DUXRgj++Fxv9n9J1JIJWSA6c+xtdPfQN4JKUd9eBGRregy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