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之目标体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以及对社会建构的渗透和影响,也在不断强化,这就使得全民健身服务在我国社会综合持续发展事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首要工作是确立“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可以将全民健身的战略展望和使命转换成明确具体的目标,从而使得全民健身服务实践有一个可以测度的标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气氛。

一、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理解

目标体系是互相关联的各层次的目标的总和,在组织结构中,指经过层层分解的组织的总目标、各职能目标和种种工作目标所构成的目标网络

目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所有管理者的参与,往往需要执行者付出更严格的努力。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可测度的业绩目标,其中,各个单元的这些目标必须对完成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的目标有实际的意义。体系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奋力完成其职责范围内的任务,从而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战略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党和国家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就必须要克服单纯任务观点,坚决反对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场面,忽视实际效果;注重眼前,忽视持久和长远;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等形式主义的做法。“亲民、便民、利民”是建设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包含了场地设施、组织、活动、技术指导、管理服务五个明确量化的子系统目标。至此,“亲民、便民、利民”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这几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目标明确、结构完整,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目标构成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目标体系应该由构成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14个子系统共同来实现,即组织管理系统、群体社团系统、骨干队伍系统、资金投入系统、场地设施系统、体质监测系统、活动竞赛系统、政策法规系统、健身方法系统、评估检查系统、表彰奖励系统、舆论宣传系统、科学研究系统、信息网络系统。

“以人为本”要求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建设工作要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放在首位,把群众的愿望作为奋斗目标,把群众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然而,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无论是体育发展水平、质量、规模、速度、体育资源拥有量,还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人均体育场地和人均体育消费,城市与农村体育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差异显著。因此,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应立足我国国情,本着场地设施建设要坚持经济适用、服务配套、方便群众;活动开展要坚持自愿、经常、小型、多样;组织建设要自愿、自主、自律、民主办会;技术指导队伍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服务技能;信息传播要贴近群众、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设能够有效支持本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与活动,与和谐社会相配套、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有序管理和运行良好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以区域文化为基因,以人文地理环境为依托,将全民健身活动完全融入当地的社会发展中,通过按照需求主体的不同健身需求由多元化供给主体提供相应的体育产品,最终达到各地区市、县、乡、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民健身体系的最大化。总之,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目标就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通过亲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参与进来;通过便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坚持下来;通过利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强健起来。

二、影响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实现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全民健身认识的不断加深,体育设施显著改善,体育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体育市场正在形成。但是,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还处在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的体育体制有待完善,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这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全面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实现受地区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政府重视程度

全民健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政府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中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将起到关键性调控的作用。

政府体育部门会同宣传等部门制定宣传培训计划,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采取大型活动、座谈会、宣讲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全民健身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学校、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带动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在住宅小区和公园、公共绿地、广场、旅游景点等规划建设中,配套相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提供健身器材,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锻炼和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通过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技术等级制度,完善扶植和激励机制,免费为其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档案;对有偿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培训、考核、认证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职业体育指导人员的管理,来加强健身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同时,政府可以有效组织体育、工商、卫生、质监、公安等部门进一步落实健身市场安全规范管理的规定。体育部门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要建立健全监督和检查机制。

各级政府可以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在鼓励中心城区率先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各方兴建亲民、便民、利民、小型、多样、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通过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扶持基层及农村发展全民健身设施,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完善配套政策,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享受税收优惠。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不断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形成合力,有效保障全民健身工作开展。

2.全民健身服务资金注入问题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诸如,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常态机制,扩大国民体质测试服务范围;对一些学校、企事业单位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全民健身设施、器材等。因此,保证公共体育设施适应全民健身的基本需要,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当前,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建设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单凭政府投资很难促进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部分欠发达地区体育事业经费相对较低,投资严重不足,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及个人投资将是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物质保证。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特点,以品牌赛事为契机,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促进各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事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受区域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发展落差巨大和城乡差距悬殊,导致不同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供给形成鲜明对比,也是造成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3.健身设施建设

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增强体质的基本途径是参与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则是活动的基础,没有场地设施活动就难以开展,普遍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就难以实现。目前,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中有68.91%集中在学校,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半处于相对不对外开放或半开放状态,这使我国人均实际活动面积更低。同时,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分布并不均匀,城市和发达地区场地设施数目相对较多,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相对充足,健身网络和组织服务体系相对完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总体来说,场地设施数目偏少,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短缺,建筑面积与场地面积占比例失调,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健身网络和组织服务体系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致使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举步维艰。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匮乏是制约群众健身活动,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瓶颈”。如何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上突破“瓶颈”是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体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4.全民健身组织与管理措施

全民健身组织可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营造社会化的终身体育环境、促进体育人口发展建设、发挥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潜力、培养体育消费意识与行为、促使国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强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起到中介和桥梁等作用。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在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首先转变管理方式,将工作重点置于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基本的体育设施建设上,并树立服务观念,规范管理。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群众体育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特征,各种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管理措施、相关政策和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5.城乡居民体育参与意识

体育参与意识,是一种参与体育运动时对体育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反映及体育活动过程本质规律的反映,也是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整体看法和态度。其主要包括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体育参与意识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受教育水平、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等等。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时,文化传统对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即进行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种影响具有隐蔽性,深藏于个人或集体的意识形态之中。

目前我国城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很不均衡,城市人口参与程度相对高于农村人口,发达地区人口高于欠发达地区。而且参与全民健身的人员也是处于不稳定、不持久的状态中,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健身观念意识淡薄。因此,“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还需要加大宣传,工作要深入细致,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营造出一个社会与国家、整体与局部、民众与阶层、集体与个人良好互动的体育健身文化氛围。

6.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平台

制度建设和体制建设是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激励制度与服务体系网络平台建设尤为关键。以体育设施、组织、指导、活动、监测、信息等六大服务网络为主的服务网络平台是提升全民健身综合服务能力的主要载体。这个平台是纵向四级衔接,横向覆盖城乡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基层的全民健身网络平台。由设施网络、组织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四大主体网络构成。服务平台以场地设施为基础,社团协会、俱乐部、健身点组织为核心,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管理人员、体育教师等为骨干,计算机信息网络为纽带的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既有显现体育资源的整合,又有潜在体育资源的整合;既有政府提供基本权益保障性服务资源的整合,又有民间组织、社会团体自我形成的和民营服务资源的整合。这个网络以一定区域为基础,向上下左右辐射,不断完善。这样的服务体系网络平台使“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在全民健身中得以体现。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原则

当前,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对有关组织所做工作、付出的努力给予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能够起到激励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预定的社会目标。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目的性体现在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是评价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总目的和分目的。选择指标的总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以此来指导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发展;子目的是在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中,确定每一个单项目标指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能反映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特点、性质和运动过程,能反映各地区或整个国家全民健身服务实践开展的真实情况。

(3)层次性。层次性体现在可以用不同层次反映项目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便于发现问题,便于对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

(4)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建立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由于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涉及的子系统较多,受多个子系统的交叉影响,给数据统计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设置的指标必须要简便和容易操作,并能反映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系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2.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党的十六大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指引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2001 ~ 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全民健身条例》,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研究和制定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对加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来建立和完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ISM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ISM的工作程序如下:①成立实施ISM小组;②设定问题、形成意识模型;③选择构成系统的要素;④要素关系分析(关系图);⑤根据各要素的相关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⑥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建立结构模型;⑦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其中②-④三个步骤属于初步系统分析,⑤-⑦是规范性分析。

(1)成立ISM小组,确定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

在对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6人,作为ISM小组的主要工作人员。在解读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相关理论,通过集体协商,系统全面选择和确定了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系统的目标,包括:群众的体育意识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多、群众的健康素质提升、经常性开展小型化多种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和设施增多、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完善、体育活动指导到位及指导队伍逐步壮大、体育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体育法制建设配套完善、监测评估服务到位、体育资金投入主体多元化、体育信息传播的贴近生活且实时有效。其目标体系由12个要素构成,见表2-1。

表2-1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要素

续表

(2)建立邻接矩阵。

经过小组多次分析讨论,明确了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填写影响关系表(见表2-2)。填写原则为:如对有影响,则在表中填1;否则为0(i,j = 1,2,…,12)。

表2-2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要素直接相关关系

根据表3中的数据,得到邻接矩阵 A

(3)生成可达性矩阵。

对矩阵( A l )进行幂运算(布尔代数运算),直至 M =( A l r =( A l r -1 r n -1( n 为要素个数)成立为止,通过计算求得可达性矩阵

相对邻接矩阵 A ,可达性矩阵 M 中增加的1的元素,说明相应的行要素与列要素之间存在间接可达关系,也就是说这些要素间存在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

(4)对可达性矩阵进行级别划分并建立结构模型。

①级别划分。任一单元 e i ,我们定义可能到达 e i 的单元的集合为 e i 的前因集,记作 A e i );定义 e i 可以到达的单元集合为 e i 的可达集,记作 R e i )。

A(e i )={e i | m ji = 1 |}

R(e i )={e i | m ji = 1 |}

根据上述公式,很容易从可达性矩阵 M 中得到12个要素的前因集 A e i )和可达集 R e i ),见表2-3。

表2-3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要素的前因集与可达集

如果某个要素是最上一级要素,它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这样,我们就可确定出结构的最上一级的要素。

然后,暂时去掉它们,再利用这个条件,便求得结构的次一级 L 2 要素,一直做下去 L 3 L 4 ,…,就能把各要素一级一级地划分开。

对可达矩阵 M 将每个单元的可达集和前因集分别求交集,结果见表3的第四列。从这个表的结果来看,结构的第一级是: L 1 ={3}。

然后去掉 L 1 ,进行第二级划分: L 2 ={1,2},依次得出 L 3 ={4}, L 4 ={5,6,7,12}, L 5 ={8,9,11}, L 6 ={10}。

②建立结构模型。参照上述分析结果,用有向连接图将相邻级别间的要素及同一级别的要素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可得到图2所示的6层次的递阶结构图。将系统要素名称填入图2-1,可得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多层递阶结构模型见图2-2。

图2-1 递阶层次结构图

图2-2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四、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分析

解读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我们知道,和谐社会下“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体系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和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过程中,将会全面提升全民健康体质,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健全,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实践体系的构建。其中,以体育活动系统为中心的体育服务系统(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系统、体育健身组织系统、体育活动指导系统、体育活动系统、体育信息供给系统)是影响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实现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体育资金投入系统、体育法制系统、体育组织管理系统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实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监测评估系统对全民健身服务实践目标实现进行监督检查。具体而言:

体育场地设施系统是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最基本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是居民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群众学习和交流体育健身经验和知识、接受体育指导最直接的场所;

体育健身组织系统体现出由政府、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体育活动开展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

体育活动指导系统是居民学习健身方法,接受健康教育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体育活动系统能开拓特色的体育项目,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开发;

体育信息供给系统利用传统报纸杂志,结合现代电视、因特网等立体感觉媒体加强对体育知识、健身活动、政策与法规的宣传;

体育资金投入系统和体育法制系统作为体育条件支持体系,为体育服务提供直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方面的支持;

体育组织管理系统则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组织和管理保障;

监测评估系统对居民的体质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全民健身服务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 tpPpFRS/Vgs109XobvDUjuEiwo2ZfTkXTNvoMoJVOj0WFt+h9E3VhjI+FRzHRE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