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的易学著述主要是《周易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载为九卷,《新唐书·艺文志》、《经典释文》载为十卷。此外,他还著有《周易日月变例》、《京氏易律历注》、《周易集林律历》等易学著作。 以上所列书目皆亡佚。现在虞翻的《易》注大部分保留在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清代对其易说的辑本主要有孙堂的《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黄奭的《汉学堂经解》。研究虞翻易学的名家主要出现在清代,最有名的是惠栋和张惠言。惠栋的《易汉学》、《易例》、《周易述》对虞氏易均有阐发,但是对虞氏易例分析不够,仅指出了纳甲、卦变、逸象等的部分内容,开掘深度尚不够,但他是清代第一个系统研究虞氏易的大家。对虞翻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研究的要数张惠言了。他有关虞氏易学的著述甚丰,《周易虞氏义》条分缕析,重在对文辞的分析和把握;《周易虞氏消息》切中肯綮,对虞氏易例进行全方位研究,尤其出色的是他对消息卦变的分析,自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对部分卦的解释还有些欠妥的地方。另外还有《虞氏易候》专门阐述卦气气候,《虞氏易礼》专门阐释虞氏礼象,《虞氏易事》从《周易虞氏义》抽绎出释卦的精髓以用于明人伦事理,《虞氏易言》将卦辞集中阐述,可视为《周易虞氏义》的简略本,以上四书可作为研究虞氏易的补充,对于研究虞氏易例帮助不大。要研究虞翻者,不可不知张惠言。笔者所取,主要是《周易虞氏消息》和《周易虞氏义》,并对其相应内容作出析判。此外,纪磊《虞氏逸象考证》重在对惠栋和张惠言的逸象研究提出问题,《虞氏易义补注》是对《周易虞氏义》的补充,纪磊的研究重在易象方面,有些逸象的收录发挥过当。方申《虞氏易象汇编》是对虞氏逸象的全面总结,按照虞氏易注的训诂文辞特征分条排列,殊为可观。曾钊《周易虞氏义笺》对《周易虞氏易》的注解作出了部分修正。李锐《周易虞氏略例》对虞氏易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是在旁通部分有明显的错误出现,在权变部分有自己的看法,此书可与《周易虞氏消息》并读。胡祥麟《虞氏易消息图说》主要在于分析《周易虞氏消息》的内部体例,是了解张惠言研究虞氏易卦变思路的重要参考资料。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集诸家注解进行论说,但是新意尚不够,稍有可观。以上清代诸家除惠著存于《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其他则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徐昂著有《周易虞氏学》(1947 年南通翰墨林书局影印本),对一些虞氏易例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徐芹庭著有《虞氏易述解》(1974 年五洲出版社),对虞氏易例进行了综述,另外《易图源流》(中国书店 2008 年版)的汉代易图部分对虞氏卦变作出了提示,《易经源流》(中国书店 2008 年版)虞氏易部分辑有《虞氏六十四卦爻象变化统计表》,研究虞氏易者可方便取用,其述虞氏易特色甚详。王新春著有《周易虞氏学》(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 年出版),该著主要致力于挖掘它的深层哲理内蕴,如揭示旁通说的基本学理内涵,乃是旁通之卦及其所蕴示物象间静态上的相互涵摄关系与动态上的流变互通关系等,颇具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相结合的阐述特色。潘雨廷著有《周易虞氏易象释易则》(由张文江整理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逐卦分析虞氏易的旁通消息大义,非常精审。《读易提要》虞氏易部分列出消息旁通图,是研究消息旁通的重要参考资料,惜其没有做出详尽阐述,可与上书并读,当可明其例。
易学史和通论部分:清代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九州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对于卦气、卦变、易象均有可取。清代江永著《河洛精蕴》(郭彧注解,华夏出版 2006 年版),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 1986 年版),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该书叙述虞氏易甚详,在《虞氏易述解》的基础上发明了不少易例,比如“隔”、“据”、“物三称群”等等,其于逸象研究甚为着力,别卦逸象也较有特色。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齐鲁书社 1999 年版),其于虞氏易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张其成《象数易学》(中国书店 2003 年版),该著纵览象数易学的发展,对于象数本质有较深发掘。张涛《秦汉易学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 年版),高怀民《两汉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该书视角独特,强调隐士易学一派,对于研究虞氏易的来源较有帮助。
虞氏易例分类专论部分:黄寿祺、张善文所编《周易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师范大学 1989 年版),内中《虞氏易旁通义举例》专释旁通易例,《易制器尚象说》有提到两象易,《卦变释例》对虞氏卦变进行分析,《论易须先抉王虞得失》从易学传承史的角度论述了虞翻的学说价值和缺陷,其他文章分别有对“震为小子”虞翻注作出独特解释,有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覆象说等等。
研究卦变说的主要有:郭彧《邵雍先天图来自李挺之卦变说》(《周易研究》1996 年第 3 期),王新春《试论虞氏易学旁通说的易理内涵》(《周易研究》1996 年第 3 期),该文强调旁通说的哲理内蕴。常秉义《卦变说探析》(《周易研究》1997 年第 4 期)将虞翻、李挺之、朱熹、来知德的卦变思想作出对比,颇同意来氏卦变,可作为研究虞翻卦变的参考。郭彧《卦变说探微》(《周易研究》1998 年第 1 期)对诸家卦变详尽阐述,并结合邵康节卦变方法,提出了新说,可以参考。庾潍诚《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周易研究》2002 年第 5 期),程林《胡煦之体卦主爻说及对卦变说与错综说之批评》(《周易研究》2005 年第 6 期),以上均从易学史的角度作比较研究。
研究卦气说的主要有: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 5 期),该文强调卦气来源于田何系统,出于先儒古説,是研究卦气的重要参考资料。刘大钧《大一生水篇管窥》(《周易研究》2001 年第 4期),可与上文并读。梁韦弦《卦气与历数象数与易理》(《松辽学刊》2001 年第 5 期),梁韦弦所论卦气系列论文后整理为《汉易卦气学研究》(齐鲁书社 2007 年 1 月),该著详尽考察了卦气来源,指出卦气形成于西汉时期,与传统历政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有重要参考价值。梁韦弦《<礼记> <吕氏春秋>及<周髀算经>所记之节气》(《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 年第 5 期),梁韦弦《<礼记>所记时候与汉易卦气之气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 年第 5 期),李尚信《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江汉论坛》2001 年第 4 期),该文从阴阳爻在不同时令的分配规律入手,论述了卦气卦序的内部结构,是对卦气卦序内部结构研究的重要尝试,很有参考价值。井海明《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周易研究》2002 年第 4 期),此论认为汉易卦气是在帛书易传的基础上形成的,较有新意。史少博《乾凿度的卦气说》(《德州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刘彬《早期阴阳家卦气说考索》(《管子学刊》2004 年第 2 期),认为早期阴阳家就已经有了卦气学说。刘彬《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周易研究》2004 年第 6 期),梁韦弦《帛书易传透露出的卦气知识及其成书年代》(《齐鲁学刊》2005 年第3 期),梁韦弦《卦气解易匡谬》(《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 年第 6 期)。卦气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刘大钧先生和梁韦弦先生的论说中,分歧的焦点在于卦气是形成于汉以前更古的时代还是形成于西汉时期。
研究月体纳甲的主要有:(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四库全书本),(南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四库全书本),周士一、潘启明《周易参同契新探》(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周立升《<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周易研究》2000 年第 4 期),刘玉建《论魏氏月体纳甲说及其对虞氏易学的影响》(《周易研究》2001 年第 4 期)探讨了月体纳甲对于虞翻易学的价值。萧汉明、郭东升著《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年版),刘彬《月体纳甲说考》(《中州学刊》2003 年第 4期),张其成《<周易参同契>卦爻涵义再探》(《周易研究》2006 年第 1期)认为十二消息是人体能量流的表现,可参考。
其他主要相关论著:《易纬》(四库全书本),(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四库全书本),(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内附王、韩注)(四库全书本),(南宋)朱熹《周易本义》(四库全书本),(明)来知德《周易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清)张惠言《易图条辩》(续修四库全书本),(清)张惠言《周易郑荀义》(续修四库全书本),(清)张惠言《易纬略义》(续修四库全书本),(清)焦循《易学三书》(九州出版社2003 年版),(清)王夫之《周易内传》(九州出版社 2004 年版),(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 1954 年版),(民国)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 1980 年版),李灿如《易象》(四川省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 1978 年版),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 1996 年版),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东方出版 2001 年版),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刘大钧主编《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九州出版社 2004 年版),李树菁《周易象数通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年版),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虞翻易注虽然已佚,但是他的大部分解易注疏仍保留在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考阅清人的辑佚书来获得有价值的注文。比如孙堂的《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黄奭的《汉学堂经解》等。辑佚书在某种程度上给研究者带来方便,可以由此集中研究虞翻易学,由于虞翻易注几乎全部保留在《周易集解》中,故而笔者以《周易集解》为最主要之原始资料,并参看唐人和清人的考佚书。
本书所用虞翻易注均以四库全书本《周易集解》为底本,参校《经典释文》、《周易集解纂疏》、《周易虞氏义》。
通过对各种文献的研究,笔者试图将虞氏易例融会贯通,对其易学观念取动态和相互联系的态度,以期求得最为本真的虞氏易学;强调虞翻的太极思想,指出这是他易学学说的根本;对卦气问题取其折中,对卦气产生于战国之前和卦气产生于西汉两种典型观点取保留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卦气来源说,并就六十卦(除四正卦)序列成候象作出深入研究;将卦变分为广义和狭义卦变,通过对消息卦变内部结构的分析和对旁通消息在卦变中的独特作用的揭示,深入领会月体纳甲、消息、卦变和旁通的功能并诠释其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把易象分为逸象和前既济象,指出前既济象的结果是成既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