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太极符现

太极分阴分阳,以时入位,开物成务。就太极的动态而言,日月天行俱为其象。日月斗之观察,实以月为最易,况月受于日生光,故虞翻选择月行为太极之符现。另外两个原因是,虞翻受同郡道士魏伯阳的影响,发现道家丹道与阴阳消息之具共通性。据刘大钧先生考定,虞翻注《参同契》比《周易》还要早, 惜其说已佚,不能见其丹道思想,但通过虞氏易注,亦可窥斑。原因之二,虞翻选择月体纳甲也有其理论体系建构的要求。太极已立,乾元流变深符阴阳消息,此为太极本质即“气”的一面;再者,太极流变过程中,乾元之状态所呈现的现象又具有一种规律性,是对“气”的符显,即为“象”。太极天道的明朗,实为人道价值实现的基础。按照虞翻的理论,六十四卦皆为乾卦,六十四卦皆为即济卦, 众卦都指向象征着社会人生和谐之“即济”,此可谓之“理”。在其“气-象-理”的理论预设中,“气”是本质,是变化的终极原因,它规定着“象”的具体形态,是“理”得以落实的最终根据;“象”是“气”之运动状态的表征,它符显“气”的各种特征,是“理”之设定的直接根据,在其理论预设系统中处于中间环节和核心地位;而“理”则是“象”的价值导向,是“气”之运动的理想结果,它不应理解为理论或者是理念,它在生活之中,是事实和应该的完美结合。按虞翻的理论,符现太极运动的即为月体纳甲说。

纳甲一说起于西汉京房,他在《京氏易传》卷下中说:“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 这里已将十干方位与八卦相配。萧汉民先生说纳甲纳支与世应是八宫卦序的从属系列,京氏通过这些从属系列,将八宫六十四卦编织成为一种网状结构,从而与《序卦》的单向式线性思维结构相区别。 东汉末期魏伯阳著《参同契》,其月相纳甲即源于京氏。虞翻在魏氏的基础上加以改造,遂有月体纳甲说。

魏氏月相纳甲主要见于《参同契》中一段文字:“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伸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阳路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朱熹释曰:“三日,第一节之中,月生明之时也。盖始受一阳之光,而昏见于西方庚地也。八日,第二节之中,月上弦之时。盖受二阳之光,而昏见于南方丁地也。十五日,第三节之中,月既望之时,全受日光盛满,而昏见于东方之甲地也。十六日,谓第四节之始也,始生下一阴为巽而成魄,以平旦而没于西方辛地也。二十三日,第五节之中,复生中一阴为艮而下弦,以平旦而没于南方丙地也。三十日,第六节之终,全变三阳而光尽,体伏于东北,借易朋字作明字也。一月六节既尽而禅于后月,长子继父,复生震卦。壬配甲,癸配乙,皆属乾坤,括十日之终始。…” 此言魏伯阳以月相之晦朔弦望相比卦象,说明丹道阴阳消长、进退火候的原理。朱熹又进一步详细论述之:“以晦朔之间为坤,望日为乾,初三至初五为震,初六至初八为兑,初九至十五为乾,十六以后渐减为巽,十九至二十三为艮,二十六已后至初二为坤。其法,则月常在此(以胸为圆)不动,日则常运行。日行至震(从左边渐下。以手循左胁),则月生光一分;至兑则月生光二分;至乾则日在丹田,故月全体皆光,此望日也;至十六以后,则似渐上(从右边上。以手指右胁),至巽月光渐亏;至坤则日月相沓,遂全无光。据它之法,则欲月常在上,日常在丹田,阴生而阳降也。其修养功夫、次第、火候、进退、抽添、加减,皆视此为准。” 朱熹据此认为:“先天图直是精微,不起于康节。希夷以前元有,只是密而不传。”朱子在这里解说了先天图和纳甲图之关系,指出了二者的一致之处,并认为纳甲出于先天图,先天图古已有之。朱子以人体丹田之胸图与月相变化相比较,精妙地诠释了太极的运动变化特征。朱熹的解释亦可为虞翻的注脚,只不过虞翻与魏伯阳稍有不同。

就月相显现和卦象之相符来说,虞翻和魏氏一致。不同之处,林忠军指出有三条:巽纳辛,虞以十七日,魏以十六日;坤纳乙,虞以二十九日,三十日日月会,纳壬。魏则不言坎离会壬癸;虞有坎离生冬,魏则无。 此可归为两点,一为时间出入,一为坎离生冬。关于月相变化的日期不一致的问题,徐昂认为月小十五日为望,巽十六日退辛。月大则十六日为望,巽十七日退辛。坤纳乙同。 现代天文学认为月望是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 180 度为满月月相的时候,它不一定在我国旧历的十五日,可能在十六日,甚至在十七日。平朔有大小月之别。 徐说是。关于坎离位置,诸家皆有论说。 其大意不出日月生冬和日月位于中宫的矛盾问题。虞翻既说坎离生冬(《系辞》上“四象生八卦”注),又说坎离在中(《系辞》下“八卦成列”注),这是不矛盾的。因为乾元流行中有日月会壬坎离生冬的符显状态,这是以象示太极的需要;而乾坤为太极之轮廓之根本,坎离既为太极阴阳之性命,因此坎离处中纳戊己就超出了象的范围,而具有了理的诉求,直指其抽象之本质。按朱熹用纳甲图解释先天图的方法,坎离虽有东西之次,实则无有定所,因之也就流变掌控四方。此有同于五行说中的土旺四季说。《淮南子·天文训》持此说,而《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则认为土旺于季夏。四季说以土对其他四行的控制力影响力为据,诠显的是土行的本质力量,因而土可寄居四季。而季夏说则是强调土行的具体方所的特征。《京氏易传》取土旺四季说,这与其“坎离为阴阳之性命”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虞翻作月体纳甲说,其说见于《易注》的有二十五条注释,其中最详者见于《坤·彖》注、《系辞上》注。如《坤·彖》:“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注曰“阳丧灭坤,坤终复生,谓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终有庆。此指说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也。谓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丁西南,故西南得朋二十九日,消乙入坤,灭藏于癸,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谓之以坤灭乾,坤为丧也。”《系辞上》“在天成象”注曰:“谓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丧乙,坎象流戊,离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系辞上》“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注曰:“日月县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兑象见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则离,离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虞翻从崇阳的角度,形象地解说了太极变化、乾元流行的规律,他以三日、八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三日、三十日六日为节点,以月相的晦朔弦望为象征,揭示了太极运动的各个阶段性特征以及其整体性运行状态。并据此排除众议(马融、荀爽),对某些经文作出了合理性的解释,比如上述有名的《坤》之《彖传》“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注。虞翻是从乾阳变化的角度进行论说的。月相的光明面即指乾阳的状态,三日昏新月震出于西方庚,至八日昏上弦兑见于南丁,正如震兑卦象显示,阳爻升至二位,乾阳逐渐息长,此为“西南得朋”;十五日昏满月乾位东方甲,此时乾阳极盛,从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乾阳则分别经历了巽辛、艮丙、坤乙的消隐状态,坤乙月相尽失光明,乾阳消退,朔日月藏癸北,日月相会于壬,此为“东北丧朋”。“朋”谓乾阳之光明。然而马融、荀爽亦非有错。虞翻注《坤·彖》“东北丧朋”接着说:“马君云:‘孟秋之月,阳气始著,而坤之位同类相得,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阳气始著,阴始从阳,失其党类,故东北丧朋。’失之甚矣。而荀君以为,阴起于午,至申三阴,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至寅三阳,丧坤一体,故东北丧朋。就如荀说,从午至申,经当言南西得朋。子至寅,当言北东丧朋。以乾变坤而言丧朋,经以乾卦为丧耶?此何异于马也?”马、荀之说根于卦气,阐明了夏秋之时阴气渐聚,而冬春之时阳气渐长的时令特征,西南(东北)也好,南西(北东)也罢,都只是在具言其过渡时节,只不过都是从阴的角度论说的,故而虞翻所批之“南西得朋”、“北东丧朋”其理由是不充分的。关键在于,虞翻的整个易学体系都是取崇阳的态度,从太极而至三百八十四爻,莫不贵阳而贱阴,这是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就这条注释而言,虞翻是以月体纳甲说为据的。那么月体纳甲说和卦气说是矛盾的吗?并非如此。卦气重在卦、气结合,以卦论气,强调太极之气在一年之中乾阳消长的运行规则;而月体纳甲则是以十二个月月相为“象”来模拟和符显“气”的,二者是相互结合的。卦所纳十干,除了具体方位所指之外,还符示着一年四时的乾阳消长变化。《礼记·月令》郑玄注曰:“日之行春,东从青道,发生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故名甲乙。日之行夏,南从赤道,长育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皆炳然著见而强大,故名丙丁。日之行四时之间,从黄道,月为之佐,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名戊己。日之行秋,西从白道,成孰万物,月为之佐,万物皆肃然改更,秀实新成,故名庚辛。日之行冬,北从黑道,闭藏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怀任于下,揆然萌芽,故名壬癸。”“日之行”是指太阳带动四时乾阳消长,太极元气因时入位消息。“月为之佐”则是指月复一月的月相盈虚助成四季变化。因此,若以十干符示四时,月相相佐,则为卦气说的视野。若以十干为月相盈虚之方位,与月相变化共同符显太极运动,便是月体纳甲说的视野。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虞翻以崇阳的态度解释了他对太极的体认,其月体纳甲说更是形象地符显了太极的运动状态。他的太极思想自然也就深深影响了其所构筑的卦气、卦变、旁通诸说。如上述,他结合“气”、“象”的方法诠释乾元变化亦有可取,这不仅展示了两条不同的注解理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二者的内在相通性,大大开阔了易学注释的视野,对后世易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太极元气的消长变化直接展露于天地日月的运动、春夏秋冬的嬗递,这些在天成象,是为“画前易”。《系辞下》“在天成象”虞注曰:“八卦乃四象所生,非伏羲之所造也,故曰‘象者,象此者也’。则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读易者咸以为伏羲之时,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圣人象之’,则天已有八卦之象。”这里“四象”是指四季、四时,是直陈太极,而“造爻象以象天”、“天垂象”则是纳甲月相了,是对太极的月体象征。无论直陈还是象征,虞翻都清楚地表明了太极运动不歇的特征,并指出圣人画卦乃是对太极的摹拟。“气”“象”结合落实而为“理”,此“理”主要表现在“即济”一卦上,太极乾阳之气开物成务,其理想状态亦为“即济”一卦,“即济”乃众卦通过“之正”而达到,是太极“以时入位”、“触类而长”的中和运动趋势,正如张惠言所说“乾元之气,正乎六位,则谓之道,即太极之正也”, “成即济定”的理论设定,不仅是太极思想的学理终结,更重要的是,它寄寓着身处乱世的作者期盼天下和平、社会和谐的政治伦理理想,而这也是当时整个时代士子的心灵呼声。 lAU92vtPqbSzHw5L2ivg5toOf1kt8l+oE1IIpjkqXaGJC+5ad7KppqMLNMI6+G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