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太极实意

虞翻一方面继承前汉卦气说的理论,一方面又在前人的基础上赋予卦变以新的体例,同时还积极吸收道教丹道思想,创造旁通说和成既济定说,推究天地日月万物盈虚消息的道理,从而将象数易学提升到时代的新高度。考察虞翻易学,我们发现其易学形上本体,其学说之最终动力乃是来源于他的太极思想。太极之动则为乾阳一气流变,太极之静则分阴分阳,成既济定。通过对虞翻太极本意的挖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学说的原点,根据动静细分气象,概而为理,由此可见象数义理之理脉实乃可通也。太极动静贯穿整个易例,它展现了一幅由卦气卦变一直到既济成象的宇宙变化图画,是对《易传》“生生之谓易”的绝佳诠释。

《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虞翻注曰:“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系辞下》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翻注曰:“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太一谓何?《说文》“太”本作“泰”,徐灏《段注笺》:“隶省作太”。《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尚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孔颖达疏:“太原,原之大者。”由此“太”可解为“大”的意思。《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立于一”语出《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继愈先生说:“道生一,一生二…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是说,事物因混沌的气(或朴,或一)分化成为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罢了。” “一”是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一”由道生,是原始的混沌之气。无形的宇宙本体产生了宇宙有形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因原始之气而运动,又生出天地阴阳二气,阴阳之气又产生了万事万物。另外,“一”也有统一的全体的意思,是道的基础,万物的形上本原。《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成玄英疏:“一,应道也。”同篇有“通于一而万事毕,成玄英云:一,道也。事从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摄末,故知一,万事毕。”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前者“一”从气上说,从运动生成上说;后者“一”从本体上说,从对世界的涵摄上说。根据虞翻对“一”的描述,当从前者。

“太一”:《庄子·天下》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太一”是老子之道的别名。《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同时提出“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的说法。又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太一”又指元气。如《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太一”又作“大一”,《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郑玄注曰:“大音太。”孔颖达疏曰:“必本於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极大曰大,未分曰一,其气既极大而未分,故曰大一也…分而为天地者,混沌元气既分,轻清为天在上,重浊为地在下。”虞翻解释“太一”是“分为天地,故生两仪”,又说“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虞氏以元气解释“太一”是比较明显的。

与《易传》差不多同时提出“太极”概念的是庄子。《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从庄子的这段话来看,他把“道”置于“太极”之上。刘节先生认为,早期《老子》书中有“太一”之说,后来《易传》改“太一”为“太极”,《易传》的“太极”来源于老子的“太一”。 张岱年先生认为,“〈易大传〉的太极,当是受老子影响而略变其说。太极之太是从老子所谓太来,而添上一个极字,创立了另外一个最高范畴。” 以上两说笔者从之。 可见《易传》改造道家“太一”而为“太极”,将形上道论一变而为具有儒家特色的宇宙生成论。虞翻承续《易传》元气思想解释天地起源,其说法由来有自。《淮南子·览冥训》:“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汉高诱注曰:“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文选·张华〈励志诗〉》李善注引郑玄释“太极”:“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汉书·律历志》:“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这里第一次将太极与元气并说,认为太极在分化之前是混沌之气,包括了天地人生成的元素。另外,《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典籍均有提出“太极”概念,基本上都是用“气”、“元气”释之。《乾凿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太极”概念,但它构筑了从太易到太素的宇宙框架,影响甚大。其中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又说:“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这里指出,太易无气,经一七九变而为太初有气,九复变为一有形(太始),再变为太素形质具。张惠言在《周易虞氏消息》中认为在太始和太素之间还有太极阶段。实际上,按照《乾凿度》一七九变的规律,在太始和太素之间应该还有一个一七九变的太极阶段,太极有形而无质,正好上承太始而有形,下启太素而有质,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过程。太极从有形到分为天地而有质,遂成太素。

东汉末期以前,除了将太极主要释为“元气”,“还可解释为北极星、道、无、五气。” 朱伯昆先生说:“太一为何物?虞翻未明言。或指北辰星。或指元气。” 《周易集解纂疏》:“易有太极”马融注曰“易有太极,谓北辰也。”李道平疏引郑玄彼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郑玄把太一解释为北极星。李道平说:“在天为北辰,在易为神。虞注‘斗,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指此也。”似乎他也同意郑的说法。但是他又说:“太一者,极大曰太,未分曰一,郑氏所谓未分之道是也。”“未分之道”是郑玄对太极作“淳和未分之气”的解释,这又是以元气释太极。张惠言说:“太极不可见,以其主乎天,故指太一以况之…太极之行又不可见,故指日月斗以况之。” 张氏意为太极和其行迹不可察,所以就用日月北极这样的天象来象征,这是调和的说法。但实际上他最终将虞翻之太极归为乾元,即元气:“乾元之气正乎六位则谓之道,即太极之正也。行乎阴阳出入变化则谓之神,即太极之行也。” 这正合虞注“一谓乾元”的意思。

由于虞翻明确解释太极的训语较少,我们不能直接了解他的太极概念。但是就以上训注以及太极观念产生的历史来看,虞翻的太极可以解释为元气。这也可以从虞翻对与太极相关相近的概念的解释看到,比如乾、乾元、复初等等。深究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太极也就是物质性的精气、阳气,“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在解释《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时他说:“乾纯粹精,故主为物。乾流坤体,变成万物。”又如《系辞上》“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注曰:“至精谓乾,纯粹精也。”在这个意义上,乾、乾元、元、气、复初是同一个意思,这也符合历来对“元”的认识,比如《公羊传》何休注云:“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李锐说:“元即乾元之义也。” 又如“复初”:《系辞下》“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虞注:“复初,乾元者也。”注“复,德之本也。”曰:“复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而天地、日月、两仪、四象、八卦则是乾元阳气流行发用产生的法象。从《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一节的虞注来看,变化的根基乃是太极(太一)元气。然而问题在于既然世界是由元气一气变化发展而来,又何谓阴阳二气呢?考察虞注阴阳对举,乾坤对举的情况,我们发现这并不矛盾。阴阳是太极元气的运动状态,阳气是乾元的充沛、连续、完整的状态,更与“时”、“变”、“动”、“天”相关,其中“时”代表无条件性,是无时无刻以自身为根据的;而阴气则是乾元的缺失、分断、零散的状态,更与“位”、“化”、“静”、“地”相关,其中“位”代表阳气“触类”的条件性,是有时间和方所的限制,是具体的。二者相辅相成,实则一气也。太极就体上说是乾阳一元,就用上说分阴分阳,因而可以把阴看作是乾阳的状态。《乾·文言》“各从其类”虞注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触类而长,故各从其类”,李道平疏曰“乾道变化于上,性命各正于下,各有其类矣…盖本天者,阳爻也。本地者,阴爻也…三百八十四爻资始消息,故各从其类也。”这是说变化资始于乾道,阴阳相应,其实一也。它如《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虞注曰“阴以阳为主,当后而顺之则利。”此条阴以阳主。《离·彖》“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虞注曰“正谓五阳。阳变之坤来化乾,以成万物。”此条阳变阴化。《夬·象》“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虞注曰“以乾应坤,故施禄及下…阳极阴生,谓阳忌阴。”此条阳施及阴,阴阳互生。《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虞注曰“阳见称易,阴藏为简。简,阅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此条明乾阳(元气)为易之本,阴藏乃乾阳之状态。“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虞注曰“阳易指天,阴险指地。”此条阳天阴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虞注曰“乾纯粹精,故主为物。乾流坤体,变成万物。”此条言万物资始于乾阳一元,“主为物”,乾元精气以时流入坤位,“触类而长”,变成万物。“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虞注曰“谓乾能统天生物,坤合乾性,养化成之。”此条坤阴合于乾阳,化阳成物。言精气流变而化。“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虞注曰“阴阳会通,品物流宕,以乾开坤,易之至也。”此条言品物流宕的原因或根据是乾阳开变。“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虞注曰“以阳动阴,万物以生,故不可乱。”此言动阴即施阴,乾元以位而生万物,物各因位而有序。“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虞注曰“来物称乾神。神以知来,感而遂通。”此言乾阳知时成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虞注曰“至精谓乾,纯粹精也。”此条是对乾阳元气的描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虞注曰“以阳变阴,通天下之故。”此言阳动变而化阴。“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虞注曰“以阳辟坤,谓之开物。以阴翕乾,谓之成务。”此言阳入坤位开化万物。“将以顺性命之理”虞注曰“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以阳顺性,以阴顺命。”此言元气变化,阳变开物成性,阴化成务成命。《说卦》“乾,健也。”虞注曰“精刚自胜,动行不休,故健也。”这里则指出了乾阳元气的特性。

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虞翻崇阳的态度,这也是对于作为万化之根的太极的体认。由于太极元气无形,它的性状和运动特征又具有模糊的意味,带有老子“道”的特点。就乾象来说,刘玉建概括出虞注一百零六种之多。 其中有“乾为先”、“为久”、“为高”、“为上”、“为天休”、“为清”、“为始”、“为神”、“为变”、“为大”、“为远”、“为道门”、“为道”等等,虞翻对于乾象的解释有类于老子“道”的地方。总的来说,虞翻的太极是元气一元论,因时位的不同分阴分阳,但就其本质言,乃是指乾阳一气。和传统元气论不同的是,阳气即为元气,是体;在用的层面上,阳气和阴气又互生互成,因此乾阳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东西。张惠言在评价虞翻太极观时借用《乾凿度》说:“太素天地既立,则太极之气出阳入阴,变天化地以生万物,是乃所谓易也。太极虽兼有阴阳,然阴不自生,丽阳而生。太易之所以动者,是阳而非阴。故言一七九不言二八六”。

天地之所以变化者,亦皆阳非阴也。” 这就道出了虞翻太极的实质。 +YcYsUI7Kk5AP7LB8VAUYjSlB678q2kyZIQa16nMtdwH1epYHcN/ctkLpqvP3x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