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福建出版业

一、报刊出版业的起落

北洋军阀治下的福建报刊出版业几经起落,而每一次的兴与衰,都与军阀政权对待报刊业的态度紧密相关。

在南京临时政府新出版政策的激励下,福建的报刊出版业迅速地蓬勃发展起来,不仅报刊的数量与晚清时期相比大为增加,而且报刊出版主体的政治立场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据《福建省志·新闻志》的不完全统计,从1911年11月至1912年12月,福、厦、漳三地新办报纸17家。 而在1912年和1913年间,福州新办的报刊就达10余种。这些报刊或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或由民间人士创办。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包括国民党支部的《福建民报》、国民协会的《民心报》,以及《群报》《民听报》《民言报》《民兴报》《正言日报》《舆论日报》《民生日报》《求是报》《共和》等。 在厦门,则有国民党人许卓然、谭在湄和黄莪生等创办的《声应日报》、吴济美等人创办的《闽南日报》。漳州同盟会员则创办了《漳州日报》。当时国民、进步、统一、自由、共和等多党并立,多数党派均拥有自己的机关报,“每以政见不同,发生剧烈之笔战,言论殊为庞杂。” 无论党派归属如何,当时报刊多倡言言论出版自由,开一时之风气。

继承《建言报》的《共和》,约创刊于1912年1月。辛亥革命后,《建言报》主编刘通等人认为满清政府已被推翻,革命取得成功,应该及时引退让贤,以表明当年干革命非求利禄的初衷。于是,他把报纸的编务和报社财产交给副刊编辑李慕牺接办,改名为《共和》。该报社址在福州南台岛梅坞,辟有通告、社论、要件、本省新闻、省外要闻、特别纪事、副刊、广告等栏目,内容均涉及当时的政治与社会问题。虽然已经与同盟会无关,但该报仍持论公道,多有正义之言。1912年2月6日,该报发表社论《做官思想犹不减昔年耶》说:“夫官何物也?为民役也,非以役民”,“国家多业官之士,其国必贫弱;多业农工商之士,其国必富强。”2月7日发表社论《论黄金为铁血之后盾》,号召社会各界捐款以助学生军北伐。该报又刊出一幅漫画《到底像不像》,是一兽心猴面顶戴的袁世凯镜照,并附有近人仿古诗句:“冢中枯骨袁世凯,天下英雄孙逸仙。”

《群报》由部分国民党人创办于1912年共和初捷之际,主笔苏郁文(眇公),每日出版一张至一张半,发行量达千份以上。该报以敢言著称,深受读者欢迎,但因引起当局忌恨而屡遭查禁。

《求是报》于1913年初创刊,创办人为王文耀、郭云展、李荣藩等人,曾一度停刊,1916年9月21日复刊,每日出版对开二大张,星期日出对开一张,星期一无报。该报初由王文耀兼任主笔,后由李承绶负责,李不久后病逝,改由陈君圭任社长。社址初设于桥仔头龙潭书院,后移至大庙山,停刊时间不详,有资料称该报于1937年尚在出版。 除新闻时事外,《求是报》还经常刊载一些学术与社会问题的研究文章。该报初期持论公允,每每站在社会运动的最前头,颇受当局忌恨,曾遭李厚基查禁。复刊后接受督军府、警察厅等多方政府机构的津贴,虽因此而生存多年,但文风大变,已无锐气。

除了民间与各在野政党的报刊外,官办报刊也是民国初年福建报刊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福建都督府创办了《福建公报》,其所属各司也先后出版各种公报或月刊。教育司社会教育科也于同年出版半月刊《通俗报》,以“改良社会风俗,开导人民智识为目的”。其“论说”一栏颇受读者欢迎,内容包括爱国、国会制度、共和政治浅说、世界上共和国来历、南北各军港之被人侵占、教育与国家盛衰之关系、中国地理大势、五大洲说略、应酬、迷信、赌博之害、传染病预防法、蜂类养育法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该报以“通俗”为其特点,各篇文章均以白话文写成,这与其“普及教育”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在1913年11月北洋军阀李厚基入闽后,福建报刊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势头顿时逆转。李厚基,字培之,江苏铜山人,“统治全闽垂10年,割据称雄,势同藩镇,至今闽人年在四十以上者无不知有李厚基。” 他沿袭袁世凯的高压政策,对报刊出版业予以严厉控制,福州、厦门等报刊业发达之地顿时一片沉寂,仅存的少数报刊又多为李氏收买,这种景象直至1916年方得改观。

是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唾骂中死去,李厚基失去了稳固其福建政局的靠山,不得不软化其出版政策以平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情绪,福建报刊出版业始得复苏。在福州,国民党人创办了《福建新报》,研究系创办了《健报》,黄乃裳则创办了《伸报》,先前的《求是报》也得到复刊;在厦门,林翰仙与许卓然等人创办了《民钟日报》。此后,福州、厦门又相继出现多份非官办报刊,在福州创办的主要有《福建日报》和《福建时报》等,许卓然、周彬川等人也在厦门创办了《江声报》。此外,美国驻福州领事馆于1919年也在福州创办了《公道报》,“对于官厅颇为敢言,对于日本攻击尤力,一时很受阅者欢迎”,但出版7年后停刊,比日本人创办的《闽报》《全闽新日报》的时间要短很多。

《健报》创刊于1916年7月,创办者为何琇先、徐宗稚、杨遂等人。日出对开一大张,每星期一无报。社址设于私立法政学校隔壁的元明境。该报为进步党在福建的喉舌,得到时任福建省长的进步党人胡瑞霖的支持与津贴,所转载文章也多出自同为进步党所属报纸的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在1919年的“台江事件” 中,《健报》自始至终站在正义一方,对日人残害华人的真相予以大胆揭露,还编印《台江事件》一书,广为传播,深受读者欢迎。

《伸报》创刊于1916年6月,为黄乃裳在革命党人的支持下所创办,并得到多位友人的资助。报名“取名为伸报,以为民党被屈五载于兹,今得少伸其气,言论当可自由,期以尽对内为国民对外为国家之天职,俾稍可抒发生平之怀抱”。 但因其屡触李厚基之忌,仅存一年即于翌年5月被迫停刊。

《民钟日报》创刊于1916年10月1日,是闽南地区第一份华侨创办的报刊,由菲律宾华侨林翰仙邀请革命党人许卓然等合作创办,设址于厦门局口街,后迁鼓浪屿,内容充实,又敢于抨击时弊,很受海内外读者欢迎。1918年,该报被李厚基查封,后又几经复刊停刊,直至1930年秋被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标封。

《福建日报》创刊于1918年,为教育界人士王修、梁志和、林元乔等创办,立场接近安福系,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消息较为灵通。在1919年福州学生抵制日货运动中为奸商黄瞻鸿收买,被时人称为“贼报”,销量大减。

《福建时报》创刊于1918年5月,由部分国民党人创办,经理李文滨,编辑李遂先、陈考文,受北军师长姚建屏资助。在1919年福州学生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站在学生一方,大受欢迎。

《江声报》于1918年11月21日创办。创办之初,许卓然、周彬川、陈三郎等为董事会董事,许卓然为董事长,周彬川为社长,陈三郎任主笔,杨廷秀任经理,社址初设于厦门泰山口,不久迁至思明东路。作为一份民间报刊,该报虽然一直受各专制政权的牵制,但总体而言政治立场倾向进步,颇受读者欢迎。自创办以来,《江声报》是厦门最有影响、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之一。除在抗战期间一度停刊外,一直出版至厦门解放后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

同时,福建都督府也接连创办了《政治日报》《新闽报》《国是日报》等御用报纸。《政治日报》为李厚基治下的福建督军公署机关报,创刊于1917年9月,发行量不大,“仅印400份”, 刊载内容有启事、本省新闻、社论、本市消息和各类副刊等,以拥护李氏政权为其要务。《新闽报》创刊于1919年5月,由督军署卫队团长兼侦探处长王献臣创办,同样以吹捧李厚基为能事,出版年余后因王献臣移驻闽西而停刊。《国是日报》则是时任福建军务督理的直系军阀周荫人的喉舌报,创刊于1925年5月,社长何炳昭,正主笔陈琇莹,办报所需资金由督军署谘议何民生向北军各师、旅、团长募集。

此外,福建报刊出版界还出现一些报刊并无办刊资金,只以官方津贴生存的现象。如《民生报》《正言报》《微言》《政治》《中报》和《谏报》等,发行量不过百余份。另有一些报纸则专事敲诈勒索为生,如《平报》《福建实报》等,本身毫无办报资金,对人对事则有钱褒之,无钱贬之,成为李厚基治下福建报刊出版业的一大奇观。

二、图书出版业的概况

自晚清时期雕版印刷术被近代机械印刷术取而代之后,福建的图书出版业可谓一蹶不振,从图书出版机构的数量、图书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均无法与古代闽刻版本相提并论。从清末开始,商务印书馆等国内大型出版机构就一直控制着福建省内的图书市场。

这一时期,福建本土出版印刷机构主要有福州印刷局(1913年)、华宝公司(1914年)、张利福公司(1914年)、环球印书馆(1918年)、中华印刷公司(1918年)、福建印刷所(1918年)、洛阳书社(1920年)等。这些机构规模和影响都很小,以印刷为主,出版为辅,主要是承接机关、学校、团体、私人的书籍和文件、刊物、账册、商标等印刷业务。而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和厦门分馆、中华书局福州分局和厦门分局不仅提供各种新学图书、新旧小说、日常用书和大小彩色图片,而且还包揽了福建全省各级学校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成为福建省内主要的图书供应商。

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4人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作为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图书出版机构,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分馆建立起高效率的图书销售网络。早在1906年,商务印书馆便设立福州分馆,馆址在福州南街花巷口。至民国初年,福州分馆已成为省内主要的图书供应商,主要是在全省范围内销售商务印书馆本版书,发行图书以教科书为主,其次是各类图书、画册等,兼营文具、仪器和外文书籍。除了服务本地读者,福州分馆还通过批发、代理等形式,将图书发行到闽东和闽北等地。分馆开办时,职员仅十余人,年营业额10余万元,到1933年,人员增至28人,年营业额达30万元。 抗战期间,商务印书馆在南平设办事处,中转各地运来的图书,1938年撤销。福州第二次沦陷时,福州分馆大部分人员撤往永安,成立永安分销处,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福州。厦门分馆成立于1914年,并在鼓浪屿设有支店,在漳州、泉州设有特约代销店,主要负责闽南地区的书刊发行业务。

中华书局,由陆费逵、戴克敦等人于1912年1月在上海创办。成立时正值民国建立,率先出版适应共和民国需要的《中华教科书》,并借此机会不断出版各类高质量的图书,一举成为商务印书馆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之一。1913年起,中华书局在北京、天津、广州、汉口等地设立40多所分局,1914年先后设立福州分局和厦门分局,主要业务是销售本版图书、教学仪器、文具和中小学课本等,不从事图书出版活动。

总而言之,民国初期的福建图书出版业虽与专制政权未产生直接的冲突,不是政府当局严格控制的对象,但由于教育基础薄弱、民众识字率低,缺乏全国辐射能力的图书出版业自然影响力小、业绩乏善可陈。 +4EYZgojG0kF+sIakXDhcD0cYZK5/igXJUHIrlaavdReCsP2jMmfDjEeJn9pVo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