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图一 石门坎的栅子门

石门坎,在中国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山村,地处乌蒙深处,山高路险,浓雾终日不散,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属于边远洪荒之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有“凉山”、“屙屎不生蛆的地方”、“云的那一边”、“未知的中国”等称呼。这个小山村也确实沉寂了数千年,外面的人几乎没有进去过,里面的人也几乎没有出来过。石门坎属威宁县管辖,然而,时间的车轮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县城里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到过石门坎,这足以说明其令人生畏的自然相貌。

石门坎的地形酷似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左边是蜿蜒数十里的野鹰梁子,前后望不到尽头,高大雄浑,完全遮住了石门坎左边的天地;右边是两千八百多米的薄刀岭,连云雾都爬不到它的顶端,总是在它的腰际打转,自然也隔绝了右边的天地;石门坎的后面是高高隆起的猴子岩,顾名思义是连猴子也爬不过去。石门坎《溯源碑》曰:“天荒未破,畴咨冒棘披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

图二 石门坎花苗溯源碑

这样一个自然封闭的“三角形”里,居住着苗族的一个支系——大花苗。苗族悲惨的迁徙史,好像感动了上苍,大自然终于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天然的庇护所。由于他们是一个晚到的民族,集体沦为彝族土目的奴隶,在彝族土目残酷的统治下,他们的生活力踟蹰不前,停留在数千年前的水平,表现出人畜同室、生水生食、智力低下、酗酒放纵等特点,生活在“沮丧的深渊”。

图三 苗族信教史碑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处偏远、地形封闭、气候恶劣的卯岭南(苗语“石门坎”),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它的历史,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Samuel Pollard)会同他的同事,在 20 世纪前半叶,唱出了云贵高原上文化的最强音,铸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石门坎因此而倔强挺立。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在苗族人“三零”(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皆为零)平台上,竟然培养出了两名苗族博士、三十多位大学生、数千名的初等知识分子;他们还创制了苗文,首创和实践了三语教学,创办了“五大社会机构”,首开男女同校之先河,等等,使一个荒芜之地一下子成为“西南边疆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名扬天下,在海外寄信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能收到。石门坎变化之景象,正像柏格理墓志铭中所说:“一片荒芜,极端经营,竟至崇墉栉比,差别有天地。”

石门坎成为文化圣地,主要得益于教育的成功。“创字释经、分班授课、文章机杼、道德森林”等昭示着它在教育上的熠熠辉光,尤其是以识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文字大厦”,二十年走完了两千年没有走完的道路,其适切性和效度极强的机制、模式,不断撞击着了解它的教育人,这是一个必须梳理而且亟待梳理的个案,在今天热衷于纸上谈兵的教育背景下,它的实践意义显得弥足珍贵;石门坎百年前的文化、教育辉煌已渐渐模糊起来,第一代知识分子基本上都随着风吹雨打而去,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由此流失,所幸少数亲历者还活跃在石门坎的文化中,但已人数不多且到耄耋之年,当时他们身处幼年,只是听老辈所言,记忆片言只语,如再不梳理和研究,等他们离世之后恐怕再无从查证了。

五年前,本人由于研究生初试成绩不佳被调剂到偏远的贵州,带着失望之情来到贵州师范大学,正当伤神颓废之时,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石门坎,并由此结下了厚厚的石门情结,五年来,它使我一次次穿行于石门坎的田野村寨,一次次畅谈石门坎的神奇与力量。由最初的新奇到决心全面地梳理,使我“也燃烧在其中了”,真诚选择和结识田野作业所需的“门人”、造访亲历者、探查石门遗迹、拜谒先驱者坟墓等,五年的田野风雨,石门坎苗族寨子里的狗已不再对我狂吠,石门坎教育实践的脉络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带着对石门坎的崇敬和热爱,带着对语文教育理论纠葛的困惑,我终于选择了石门坎。 cCliUo28ZwMRBmwr8rIm7H5jZfS5XFUgCRlz5pVPbrIY6n3gY0ybG/3z3OZB0Am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