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在贵州石门坎出现了一场蜚声中外的苗族文化振兴运动,它是由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带领汉族、苗族同事发起完成的,他们在封闭千年、处于整体性文盲状态的石门坎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两名博士、三十几位大学生和数千名高中文化水平的人,现在那里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还能讲上几句英语;创制了苗文,改变了花苗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首开我国近代双语教学的先河;掀起了石门坎区域全民阅读的巨大浪潮,等等。按照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话说:“实现了教育的非常规发展”。实际上,石门坎所进行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初级的识字教育,这种看似简单的识字教育却唤醒了花苗的生命意识,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本研究通过个案梳理,从生命存在与生命何以能够存在的层次上去回答“语文是什么”的问题。

全书内容具体划分为六部分。

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的相关背景,阐明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叙事研究方法的选定以及研究限制等内容。

第一章 一种自然的选择:场域理论。这一部分为本研究设定了一个具体的研究框架,确立了研究基调,为本研究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石门坎的故事。本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节 石门坎故事描述:空间场域。本节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把石门坎的空间场域分为自然空间、学校空间和公共空间,并分别作细致的民族志描述,全面展现三大空间里的生命姿态、互动关系和发展变化。本节中关于自然空间的描述主要呈现石门坎的空间特点以及石门坎区域的社会结构,探析出自然空间与社会结构内在的同质性,并在这一背景下检视人言说生命的形式及诉求。学校空间的描述旨在展示新秩序、新结构的置入,新结构与旧结构所形成的对抗,重点呈现人在这一转换中的生命姿态。公共空间的描述,主要呈现了公共空间里的教育内涵,其本质体现为新结构的位移。这一部分为本研究确立了一个空间位置,它是石门坎教育投放的场所。

第二节 石门坎故事描述:信仰场域。本节描述了石门坎本土的原始宗教、外来的基督教和儒教,描述的重点不在宗教本体上,而着重关注其功能发挥的形式和效果,细致刻画花苗在不同宗教中的生命姿态;同时,本节还对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出描述,努力发现互动规律,旨在揭示信仰与生命诉求的关系构型。为此,对每种信仰都进行了辩证性分析,指出信仰是一定时空内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

第三节 石门坎故事描述:文化(文字)场域。本节描述了苗文的创制,重点介绍了苗文创制所汲取和采用的元素。与此同时,还介绍了外来因素在苗文创制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本土化倾向。苗文的创制过程,实际上是花苗历史记忆、生命经验、情感表达的一次重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它是花苗生命经验言说的赋形,其本身负载着深厚的情感经验、生命诉求和历史记忆等文化因子,苗文激起了花苗族群认同和生命资格确立的强烈诉求。

第三章 故事背后的“故事”。本章在第二章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语文是言语生命赋形的新学说,并对它作出了界说。这一新观点表明,语文不只是被挤干血肉和灵魂的、干瘪瘪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赋形。新学说反映了语文与生命之间的互存关系,呈现了语文的真实面相,为语文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章 叙事、时间和历史。本章从时间观上探析石门坎叙事的深层结构,为“言语生命赋形说”提供哲学依据。

结语。对言语生命赋形学说的形成进行一种逆序的反观,为更清楚地认识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姿态,以对“仅就文字论”保持警惕。在本部分中还说明了研究的界限,本研究只提出“言语生命赋形学说”,而在这一学说下语文具体内容的构建,则不在本研究之列,另当他论。 nhgBcvTPN0FmFPROitcOsYONU+aVD7W9sjSrr6w//BDhfAKdryht/AuS+Cntz1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