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青松博士的《语文:言语生命的赋形》即将付梓。本书稿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作为他的导师,我见证了他博士论文研究与写作的基本过程,对于他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所显现的坚韧与顽强、所展示的大器与睿智,我耳闻目睹,感同身受。他的这项重要研究成果来之不易,确实弥足珍贵;他的这本博士学位论文顺利问世,令我颇感欣慰。青松邀我写序,我便欣然应允,以表祝贺之忱!
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更是一种研究上的新尝试。
说它是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就是说,作者是以贵州石门坎为研究区域、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石门坎文化复兴运动为对象、以石门坎花苗的生命诉求为线索来观照语文的内涵,这种形式的研究是我以前所未曾指导过的,因此,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
前面几届博士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语文学科性质、语文学科功能、语文教学目标、文学教育、语言教育、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审美教育、文言诗文教学等领域,在语文之内研究语文的相关内涵,他们的研究使语文之内的各要素板块的学理阐释不断地走向深化,语文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学术性论证因此得到加强,为广大学人深入认知语文探寻了学理依据,为莘莘学子有效学习语文提供了行为规范。苑青松博士的研究则把语文置于社会生活、文化发展背景中考量,从历史性、文化性、实践性三个维度对语文进行审视,从而得以获得一种本质性语文观。这有利于对语文本真的认识,也有利于对芜杂语文现象的批判,有着语文之外看语文的性质,这与前面语文之内看语文的研究恰好形成一种互补,这样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构建就更为完整,也更具新意。
说它是研究的一种新尝试,是因为在社会生活、文化场域中研究语文,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上呈现出全新的风貌,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支撑——如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大量的田野工作是该类研究成功的基础。这,对于一名教育学博士生来说,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横跨多个学科领域,要深入荒山野岭现场,坦率地讲,作为他的导师,我也颇为担心,对他能否顺利完成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心里没底,然而,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苑青松能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他先从“补课”入手,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文化学书籍,从费孝通读到李书磊、曹锦清、王铭铭、李培林、丁钢、马林诺夫斯基、布朗、格尔茨、流心、莫里斯……在不断阅读中逐渐掌握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话语模式、田野要义,为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多学科的知识基础。为了弥补自己在其他学科上的理论缺陷,他把更多的精力和眼光投入到田野,一次次进入大山深处,一遍遍搜寻古籍遗存,力求理清研究的思路、揭开研究对象身上的谜团,其足迹遍及川黔滇渝四大省市,正像他本人所说:柏格理去的地方我都去过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辛勤的劳动和独有的智慧最终走出了一条崭新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他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这也算是对他执著学术、不懈追求的褒奖吧。作为他的导师,我也为青松所取得的不凡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此,我热烈地祝贺他取得已有成就,热切地祝愿他持续开拓进取,热诚地祝福他不断开创辉煌!
是为序。
周庆元
2012 年端午节写于麓山湘水之间的桃子湖畔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