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风筝历史名家

一、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起,中国就涌现出无数风筝制作的名家,而最著名的当数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他不仅著有名作《红楼梦》,而且是我国著名的“风筝大师”和“风筝圣人”。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看,全书有许多章节都涉及风筝。他扎的风筝无数,他的朋友敦敏曾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说:“芹圃所扎风筝,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他还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制作方法和绘画的图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工具书。他不仅自身技艺超绝,而且乐于传人。如有一年年关,朋友于景廉来访,说他家已断炊三天,啼饥号寒。曹雪芹对朋友的处境十分同情,可是自己经济也很困难,无力接济。听说有一王爷公子想买风筝,一掷数十金,不靳其值。曹雪芹就连夜动手,妙手丹青,扎出两只苍鹰风筝,连同身上所有的银子一并给了友人。除夕那天大雪飞扬,老友牵着毛驴满载年货,冒雪来到曹家,一进门就兴奋地对曹雪芹说:“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特地来与你共享。”曹雪芹望着豆大的小麻油灯,静坐独思……若教会他们扎糊风筝,不也可以糊口吗?他不仅写了风筝专著,以传后人,而且手把手教他们扎制风筝。

二、公元前203年,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著称的项羽,被刘邦重重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璧县南)。夜间,刘邦曾令汉军在阵地周围,用楚方言唱楚地民歌,想瓦解项羽的军心。一连几日,没有奏效。这时,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建议,扎制大风筝,绑上哨子,放于空中,从天上地下“四面楚歌”。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刘邦的批准,当即派张良督办。张良立即派军中祖籍南通士兵,连夜回乡,请到一位姓吴的风筝艺人。这位吴士艺人有制作风筝哨子的绝技,用竹子削成竹哨,每三只粘成一组,排列成顶排、中排和脚排。由于搭配得当,声音清脆、尖细、悦耳,音调不同,高低不等。放入空中,似歌似曲,从天而降,成为“响筝”。

话说楚军营中,连日被天上的楚歌、地上的楚歌,搅得草木皆兵。晚上,项羽听得四面汉营中,士兵们都在唱着楚地的山歌,不禁大吃一惊。项羽以为自己的士兵多数降汉了,惊叹大势已去,遂率八百骑突围。途中迷路,又被一农夫诓入沼泽地。待走出沼泽,仅剩二十八骑了。

制作这种飞鹞哨子的工匠,历经数代,传给了一位叫吴虎的本家,也是通州人,家住潮桥。到了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潮桥的风筝哨子己传到吴二虎这位巧匠手里。他为了使风筝上的哨子更加清脆响亮,仿效了几种管乐之声,制作出了享誉百年的吴二虎哨子,成了南通风筝的独家绝技——南通响板风筝。

三、清朝乾隆五十九年春,要举办第四次千叟宴。有官员上奏皇上:“山东潍州风筝最好,全国有名。”当即降旨,令潍州进贡风筝,愈快愈好,不得延误。圣旨传至潍州的官员,又喜又怕。怕的是风筝的扎制没有规定的式样和尺寸,如违背旨意,事情不成就会舍命丢官。喜的是,小小潍州知府,在皇上眼里,本是无名之辈,今日贡榜有名,如能按期进贡,定会封官加职。真是天外飞来之福。当晚派人承办,让风筝艺人们推举技艺高超者,选出七人,必须在一月之内扎制出来。如果扎不出来,就将县城里的风筝铺烧掉,风筝扎彩艺人统统抓起来。这七位风筝艺人中,有一名叫贺大的风筝老艺人,家住潍州城里,扎制新式花样风筝最拿手,每年扎制的硬翅人物和筒子形风筝,无人能比。但要为乾隆皇帝扎“放晦气”的风筝,实在是一个难题。贺大心里七上八下,越觉扎制这风筝非同小可。自己扎了大半辈子风筝,这还第一次碰到。当晚贺大己合眼入睡,朦朦胧胧飘然上了青州云门山,看到有一位黄衣童子乘仙鹤上山。贺大止步小息,顿觉凉气袭人,十分惬意,有步入仙境之感。第二天清早,贺大就带着徒弟上了云门山。眼前的情景,青山依在,浓荫蔽日。他想这风筝何不以这寿字为含意,仿扎一个童子骑鹤贺寿献桃呢?过了九日,贺大用辛勤的汗水,扎制成一只造型逼真色彩艳丽的“仙鹤童子”风筝。这只硬翅风筝,黑色的鹤裙,白色的鹤翅,鹤含寿桃两枚,童子骑于鹤背,人们看后无不称赞。“仙鹤童子”风筝送到京城与风筝金的“龙凤呈祥”风筝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深得皇宫官员的欢心,当天就由一名姓魏的太监送交皇宫内务府。千叟宴后,乾隆皇帝论功行赏。魏太监欺上瞒下,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说“仙鹤童子”风筝是他带领做出来的。乾隆偏听偏信,赏他黄金,官升两级,一跃成为朝中有功之臣。这消息传到潍州,大小官员敢怒不敢言。贺大是急性子,当场气得晕倒在地,卧床不起,发誓不再扎制“仙鹤童子”风筝。人们为了纪念他,凡是他扎制的风筝,都称作“贺氏风筝”。

四、清末民初,天津出了一个中外驰名的“风筝魏”——魏元泰。他1872年出生天津城里,家境贫寒,收入微薄。一家人靠手艺度日。魏元泰10岁时,父亲苦于几代人没有识字的,巴望有子读书,就送元泰入了私塾。但后来家境依旧不见好转,元泰不得不从私塾辍学,来到北门外“蒋记天福斋扎彩铺”学徒。1891年19岁的魏元泰,学徒已有三年,扎制风筝的手艺虽学得不错,但掌柜的从不让他做全活,只得听差使。一天,魏元泰提着壶到柜台前送水,恰巧一位顾客要买一只带响声的燕子风筝,并愿出高价。事也凑巧,掌柜的偏不在家。魏元泰觉得这事新鲜,就凑过去说:“这活儿从来没做过,不过倒可试试,只是一件,做好做坏请别挑剔。”就应下了这件活。那顾客欣然说道:“小师傅多多辛苦,尽管试吧。我爱放风筝,若能如愿,那就这里先致谢了。”魏元泰回到作坊,千思百虑,连夜制作。这夜他竟昏昏入睡。至天亮,忽被一锣鼓惊醒。仰卧铺上想,何不做一个有锣鼓响声的“飞燕”!主意已定,于是动手制作。经过一天一夜的绑扎,制作,彩绘,这只起名为“锣鼓燕”的风筝就做成了。魏元泰把锣鼓燕风筝拴好角线,掌柜的见了,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道:“小小年纪,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自作主张。就凭你这点本事,应了这活,费工费料,若不好,丢人赔钱。”掌柜越说越气,朝这风筝上就是一脚。元泰眼疾手快,忙把这“锣鼓燕”抱在怀里。在场的师傅和师兄们围上来说情。正在争吵时,门外突然传来一声:“各位各位,风筝事,一切由我承担。”他接过元泰手中的锣鼓燕风筝,看了又看,连声叫好,当即付钱给取走了。经试飞,不仅平稳,而且乐声铿锵,十分优美。掌柜见此情景才转怒为喜。魏元泰学徒四年期满,就在鼓楼东大街居住的那间屋子里,开办了“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并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天女散花”等各式各样的风筝,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传授徒人,名声渐大。从此魏元泰享誉满天津,人们渐渐称起了“风筝魏”来了。

五、清朝末年,北京出了赫赫有名的“风筝哈”。“哈氏风筝”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哈家本业建筑,当时由于此业具有季节性,淡季时便在北京琉璃厂做起了风筝的销售生意。一百多年来,盛名远扬,成为中国风筝工艺的一个重要流派。哈式风筝的奠基人哈国梁,出于对风筝的热爱,逐步摸索,学习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哈式风筝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第二代传人哈长英,继承父业,他聪明好学,创作力强,一面随父学艺,一面刻苦钻研。1915年,哈家制作的蝴蝶、蜻蜓、仙鹤、花鳯,四件风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北京风筝哈名扬四海。哈家第三代,兄妹五人,各有所长。老五魁明,制放结合,最为全面,也是唯一继承祖业者。而且把风筝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第四代传人)哈亦琦。1980年哈亦琦作为中国风筝艺术家的代表到美国旧金山参加了国际风筝表演比赛大会。在旧金山自然博物馆,见到了珍藏七十多年之久的四件中国风筝精品,他惊喜地辨出了,正是祖父哈长英的作品。 /61YSr8OAG9Xt6XyisvmEQ+Ng4JBLDUua37hbt80FOg7D4qLFVonugpovZJE7G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