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年华如水,生命如歌。歌有高亢,歌有低沉,歌有激昂,歌有悲伤。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人的生命是一次机缘,是一项尊严,也是一种权利。

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针对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杀等问题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希望借此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首次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的思想。

1979 年,澳大利亚创办一所生命教育中心。

1989 年,日本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

在我国台湾,生命教育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并将 2000 年特定为“生命教育年”。

冯建军先生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写到:“人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有意义地活着。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他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花季少年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2003 年 11 月 22 日,普宁市一 18 岁女生罗某,趁学校放假之机在本校上吊自杀。

2005 年 4 月 30 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某中学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 月 7 日,也就是高考第一天,遵义市的一名高三女学生小霞从其外婆家居住的三楼坠楼自杀死亡;6月 13 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 月 27 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2011 年 7 月,学期结束,北京某中学 8 名高一声乐班的家长接到了学校的劝退函,称孩子有数门学科不达标,要求劝退。被劝退后,8 名孩子曾相约一起服药自杀。截至报道时,其中一名被劝退女孩自杀,正在医院抢救。另外 7 名学生中,3 人已回家,4 人失踪。

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触目惊心。以上事件并非特殊案例,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的关键词,电脑立即显示出300 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 岁到 34 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 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 6.5%。

为什么目前中学生对于生命意识如此脆弱呢?

首先是社会原因。急剧的社会变迁使中小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例如,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使学生的视野远远超出校园,拓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家庭的不稳定、下岗人员的增多,使得处境不利的学生增加;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等,使得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也越来越多,诸如离家出走、暴力倾向、甚至自残自杀等。让人们感到担心的是,一些青少年丧失了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对死亡的认识相当模糊,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性行为。

其次是心理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其自我评价意识不断趋于独立、自尊与日俱增,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进入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危机冲突之中,顺利地度过危机,会使青少年变得更加成熟和社会化。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可见,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个体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了、深化了,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他们不断地在内心追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他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对生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解。以自我为中心是青少年犯罪最普遍的主题。当代青少年他们既是独生子女,又赶上了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现象。随着这一代孩子成长起来,一部分孩子逐渐暴露出人格上的缺陷,比如自我中心、冷漠、不懂得换位思考。他们不知道怎么同情别人,对别人没有爱心,他们永远处在被爱中,却不愿意把感情分给别人。

第三是家庭原因。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不到正常发展,消极情绪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使孩子寻找“精神刺激”。北京一名 16 岁的中学生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全然不顾母亲的养育之恩,残忍地将生母杀害。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不少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典型代表。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

有哲人说:“人是点燃的灯,迟早会熄灭的”。生命是有限的,它总在还没有充分展示它的风采时就走到终点,生命永远总是在生存与建构之中的。认识生命首先培养的是对人的尊重。必须承认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敬重生命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生命是具体独特的,每个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气质、情感体验等,在这世上人不可能两次踏上同一条河流,在这世上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人,一模一样的生命,当然也没有一样的个性。

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个性的完善不仅是对学生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还在于丰富其情感世界,那些与生命意识相关的诸如同情、怜悯、感伤、畏惧等情感的丰富,其实都是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敬重生命还意味着对生命的热爱。曾听说有关德国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在无人执勤的郊外路口,他们依然照着红灯停绿灯行的交规。问及原因,他们说,你知道吗?在你看不到的窗口里,也许有孩子们在注视着你,你的行动就是对他生命意识的教育。那是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负责与热爱。敬重生命其实不但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的共同生存环境,那才是对生命的“大爱”。也许这样才有可能造福更多的生命。这样看来,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培养起学生懂得尊重自己,懂得体会身边的一草一木的生存,懂得同情他人的疾苦,理解生命的时候,或许我们身边的美好与完善会将挫折与无助驱离开来。那时,那些令人惊诧的悲剧该会少发生了吧。敬畏生命,才能远离荼毒,修养自我;敬畏生命,才能贴近自然,维护生态;敬畏生命,才能拥有尊严,拥有未来!

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生命教育”课堂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创设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所有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尤其是心理、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联系较密切的学科。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带领或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生命,体会生命的力量和多姿多彩,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师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以个人生活中的案例或贴近学生的案例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内心,从情感上得到良好的熏陶。

家长配合学校来共同完成生命教育。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伙伴,并鼓励孩子参与服务学习;参与学校活动,全力支持学校发展,使学校成为孩子最有利的学习环境;建立事亲尊亲、夫妻和睦、亲子融洽的和乐家庭气氛;建立学习型家庭生活,使家人间形成生命共同体;结合社会资源,提供师生多元教学环境;悦纳、珍赏、尊重孩子;陪伴孩子学习成长,丰富家庭生活;热心参与学校、社区、亲子教育活动,增进与孩子和谐关系;充实自我,认真生活,做孩子的生活典范。

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关心身边亲人、朋友做起,从爱惜每一件物品做起。多读好书,多读人文学科书籍和世界名著、电影,拓宽个人的知识面和思维的深度。

在一部美国电影《让爱传出去》中一位美国教师对学生说:“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太烂,让人失望,那么从今天起,你就要想个办法,好重新改造这个世界。这就是你的课外作业,一个可以改造这个世界的作业,不能只是空想,必须能够实践,并且就从自己做起。”

生命教育方兴未艾,需要学校和社会做的事情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珍爱生命,呵护心灵》一书内容包括九课、共十八课时。主要针对中学生常见的自卑、抑郁、逆反、厌学、挫折、焦虑、早恋、网瘾、嫉妒等心理障碍,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心理透视、团体辅导、个案疏导、自我诊断、心灵鸡汤、心灵感悟等环节为他(她)们解开心结,点亮心灯,塑造一个阳光自信的自我,让每一位走进二中的学子都能有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本书的甄选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荣成市教育局的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鼎力支持与帮助。同时,我们在选编过程中的部分优秀课程资源和团体课例也参考和采纳了部分网络资源,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书筹备、选编时间短促,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与纰漏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斧正,谢谢!


2012 年 9 月 16 日 YENk0okKl7ldpLBLVZH8PKnf3J6+Piyg0yXVyGRY5ZqNsPfns95bdUoL/hDw2F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