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本身是一个含糊的词语,“高等”只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有所不同。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召开由44个国家参加的高等教育会议,对高等教育做如下定义: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为18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

《实用教育词典》解释:“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在程度上一般分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依据培养对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异同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区分为两种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概念被界定为,“以符合规定要求并尚未就业的青年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全日制为主要施教形式的各级高等教育”

我国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多类型、多形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主流。就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类型,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式已由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全国本专科学历自学考试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这些变化不但有效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也大大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与日俱增的需求。本书中笔者所提及的高等教育就是指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2.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基本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从当前研究来看,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是理论界经常使用的几个关系密切但内涵又不尽相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教育平等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平等状态,指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而教育公平是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是人们的永恒追求,而教育公平则是人们对于教育平等理想的现实选择。

教育领域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讨论和分析过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

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先天禀赋、社会背景如何,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0年12月的大会上对“教育机会均等”作了详尽的阐述。会议提出,这一概念由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组成。“歧视”是指基于种族、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他人或给予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不均等对待。它表现在:①剥夺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②把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为了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处境。“不均等”是指在某些地区之间和团体之间所存在的不是故意造成的,也不是因偏见形成的差别对待。

其二,教育机会均等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的不利条件均可以在教育中得到补偿。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等方面有什么不同,都可以享受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主要表现为:①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即共同性的义务教育。②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发展能力的教育,即非共同性的教育。③向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符合其能力特征的教育,即特殊教育。

其三,罗尔斯(J.Rawls)在《正义论》中认为,教育机会均等作为一种社会的公正,不仅是对于一般或聪明儿童来说的,而且也应该是对于不聪明的儿童来说的。由于这些儿童也是基因和环境的偶然分配的产物,所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应该是使这些不聪明的儿童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将能够使他们同聪明的儿童至少稳定在一个不变在水平上,以维持他们与聪明儿童之间的差距。

其四,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在分析教育机会均等概念时,要对“平等”和“机会”分别进行界定。就个体而言,“平等”可以有三种含义:第一,平等首先可以指个体的起点,是指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第二,平等也可以是指在中介性的阶段,即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第三,平等还可以指最后目标,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对于“机会”,胡森认为可以用某些变量测量:①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包括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开支总额等;②学校各种物质设施,如建筑物总量、实验室、图书馆等;③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如家长的期望、家庭对掌握知识的态度;④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如教师的能力、教师对各学生组的态度等;⑤以教学条件为指标的学习机会。

其五,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指体现起点不同的学生平均成绩相等,校内外影响相对强度近似,在资源和效力上均等,学生学业均等。

就现有各种界定来看,至少可区分出三种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一种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第二种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均等),第三种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根据我国国情,本书中所提及的教育机会均等主要指“起点均等”,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

3.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

高等教育领域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部分,其机会均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我国现阶段,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探讨应主要针对入学机会,即针对“起点均等”问题进行分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指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先天禀赋、社会背景、性别、民族等如何,都有均等的进入高等教育系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包含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高等教育系统入学选拔与入学竞争的机会。在我国,保证每一个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参与高考是推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重要举措。

第二,每一个学生被准许进入相同层次、相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标准是相同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层次多样,类型各不相同,进入相同层次、相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标准相同,这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体现。而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的选拔标准与没有专项特长的学生的选拔标准有不同,这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又一体现。

4.差异

差异即差别,指不同表征事物相互区别和自身区别的哲学范畴。“差异”是用来对经济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的,它所反映的是经济现象或事物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同。本书中所谈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诸方面的差异问题,也主要从量和质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该问题。

(1)地区差异

“地区”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后引入经济学中。在地理学中通常指“地球表面按自然地理特征形成的地域单元,该单元在内部的构成总是具有均值性。” 经济学中地区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本书所研究的地区差异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以省、直辖市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着重探讨不同省、直辖市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状况;二是结合我国国情,从城乡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状况。

(2)阶层差异

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学所指的社会分层指的是根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由于时代背景和各国国情不同,以及研究者自身的价值取向不同,对社会进行分层的标准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传统。具体来说,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二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坚持阶级划分的一元标准,而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西方社会学者比较重视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之间的对立已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是由于职业不同而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差异,职业直接影响个体收入、声望、地位、权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职业地位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处于不同职业地位决定了个体对社会资源的获得和占有存在差异。2002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当前中国的社会职业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

①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

②经理人员阶层——指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部分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基层管理人员。

③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同时雇佣他人劳动的人。

④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⑤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

⑥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一定量的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

⑦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⑧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⑨农业劳动者阶层——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

⑩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本书研究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就采用了该课题组的社会职业结构十大阶层划分标准。

(3)性别差异

“性别”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是学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来看,全国女性人口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因此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状况将有利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女性的受教育状态,帮助女性正确认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利环境的影响,争取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最终构建起性别和谐的社会。

本书的研究将对我国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数量、层次、高教形式、学科及专业类别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反映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问题。 BCoKFDjR5/aHVUt5MKs+7/87fdxmzvu9o1izOj5ZW3+Glrz2lQyvsNogFA3We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