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是一种消费吗

背景资料一:中国有位教育部的官员说,上大学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一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教育是一种消费,北大、清华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

背景资料二:中国有一位政协委员曾语出惊人地说,奉劝农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学。她解释说,培养一个大学生成本不低,往往一个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而且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城市就业又困难,于是身处夹缝,势必成为一个悲剧。

教育是培养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科技水平落后的社会里,教育的任务是由氏族、家庭或者师傅来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这种形式的教育不能承担重任了,专业的教育体系便应运而生。中国过去的私塾、学徒逐渐被淘汰,西方的新式学校传入了中国,西方近代教育的模式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

学校教育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学校拥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学生从老师那儿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如语言、数学、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物理、化学和外语。这种形式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制度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甚至更早的时代。大多数西方人认为普鲁士是第一个创立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1763年,普鲁士颁布实施强制教育的法令。该法令以一个很重要而又很著名的学校教育法载入史册。法令规定5岁到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否则要对家长课以罚款。

曾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在1919年开始推行儿童强制性的义务教育。该国的识字率在1937年达到了75%。美国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是马萨诸塞州首先开始推行的。1852年该州通过立法,成为美国第一个强制义务教育的州,以后各州相继仿效。1918年随着密西西比州开始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美国完成了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的改革。中国于1985年开始实行九年的义务教育制度。中国对教育的投资相应地增多,小学的入学率达到98.9%,初中的入学率达到94.1%。目前中国有两千多所高等院校,在校人数达到两千多万,升学率达到19%。2010年,中国有近六百万高校毕业生。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已经认识到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先后采用了强制义务教育的办法,确保国民受到最起码的教育。义务教育指的是民众必须接受的最基本教育。对于义务教育以后的更专业、更深入的教育,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争议。本文开头的背景资料突显了争议的焦点。

持结构功能主义观点的社会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起着以下几个作用。学校教育首先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能使社会保持稳定。每个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培养社会通行的价值观。中国人常说,“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讲的是相同的道理。中国学校里面的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那些政治条条,实质上是这一社会化过程。

学校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学校教育还起着社会定位的作用。学生毕业后,拿着文凭到处找工作进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高中毕业生、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找到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拥有博士文凭的人一般会进入大学当教授或者进入科研机构成为科研人员,而高中毕业生只能从事技术性比较低的职业,如当服务人员和工人,即使他们谋得一个办公室里的工作,一般也只是打打杂。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犹如一个大筛子,把学生送入不同的轨道,使他们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的学生只能完成中学教育,有的学生却能考入研究生院成为硕士和博士。本来一同进入小学的同学,经过学校教育的层层筛选,终于“分道扬鑣”。尽管家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会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起一定的作用,但是起更大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的水平。家里再有钱、再有势力,让一个弱智者进入科研机构当研究员是很不现实的。

学校为社会成员爬上社会的台阶提供了平台。许多出身贫寒的有识之士,通过学校教育进入了上层社会。中国的广大民众对高考非常重视,正是因为学校的社会定位作用。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谋到一个收入比较丰厚的职业。许多农家子弟没有其他途径进入更高一层的社会,高考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学校教育的第三个作用是为社会搞发明创造。大学是搞科研的地方。大学里的教授除了教书外,还承担科研任务。中国著名的学者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稻,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该科研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可以说杂交稻为中国甚至世界解决吃饭问题作出了贡献。

学校教育的第四个作用是为学生建立今后的社会联系。攻读工商管理学的同学,将来很可能是商业中的合作伙伴。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刻意进入工商管理学院的目的。对于他们来讲,读书只是手段,结识商界未来的老总才是真正的目的。美国的总统每四年选一次。每次总统上台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总统任命的各个部长都是知根知底的熟人,这些熟人中不少是总统在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例如小布什选中他在耶鲁大学时的同室好友克拉克·雷德出任驻华大使。

与结构功能主义针锋相对的是“教育不平等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该理论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挂上钩,认为学校教育虽然为增加学生的知识做出贡献,但是学校教育并不是对学生毫无选择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家庭背景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夫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在许多环境下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而已。教育不平等论强调,学校教育实质上在努力保持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之长期化和合法化。

男女的上学机会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平等的。中国人曾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影响了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进而影响女子的社会地位,使得女子成为男士的附庸。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限制女孩子上学。2008年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曾下令,凡到学校上学的女孩子一律处死。

学校教育的第一个作用是社会控制,使学生按受现实的社会,包括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体制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听话的、遵守纪律的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过去中国的私塾曾为维护封建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私塾里念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使学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学校的录取制度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有关系。有些录取的苛刻条件,使得一部分考生容易录取,而另一部分考生易遭淘汰。按照美国一位社会学家的观点,任何一个人如果进入大学学习的话都能完成学业。可是由于不公平的录取体制,许多人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学校间也存在不平等。以美国为例,私立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上层社会。美国的黑人总统奥巴马从小待在私立学校里。如果他与大多数黑人孩子一样进入公立学校,很难想象他是否还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私立学校的条件要比公立学校好得多,当然学费要比公立学校贵许多,只有富人才能承受得起。

中国也开始出现私立学校,有的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中国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情况也存在差别。重点学校受到政策上的有利倾斜,有雄厚的资金,办学条件比其他学校好。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家长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的原因。重点学校的录取貌似公平,其实未必。为什么人们同样交税却不能享受相同质量的教育呢?

教育不平等论对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学文凭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上层的入场券、敲门砖。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像美国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的入学率只有50%左右,还有一半人不能进入大学学习。昂贵的学费是阻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村的孩子和贫穷人家的孩子,要上大学是有很大困难的。正像那位教育部官员说的,没钱就别来嘛。那位人大代表干脆建议穷人家的孩子别上大学算了。

马克思主义痛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还没有哪个官员敢公开说,“大学校门八字开,有才没钱莫进来”。倒是我们的官员竟敢这样说,实在令人费解。不知那位教育官员和人大代表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要是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出现这样的说法感到不安的。

关于教育,以和谐理论为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从正面肯定了教育的作用,而以冲突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不平等对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究竟谁是谁非呢?欲知正确答案,且看最后一章分解。 1eFWtIPLm+mzHhkL4E+2v3OBEQQQDlz4erMo0vVqgKxynrjmj6GSBtRtbtGCVP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