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宋金戏曲文物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河南省宋金戏曲文物的发现已达三十六处(组),下面按照宋金时期的年代做逐一介绍,年代不明的集中排于该朝代有纪年文物之后,标题中的地名如市、县、乡、村等按当前的行政区划与级别称呼,条目内的地名一仍其发掘报告时所称。至于文献资料上记载的宋金露台、舞楼等情况,因无现存实物,此处不列专条,将在第二部分中考察宋金戏曲“演出场地”时予以介绍。

1.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宋初繁塔伎乐砖雕

繁塔位于开封市禹王台公园之西,建于北宋初年,内外壁镶嵌的佛像砖近七千块,造型百余种。在二层塔心室前壁排列着20方伎乐砖,乐人所执乐器从左至右分别为:排箫、笙、贝、铜钹、鼗鼓与鸡娄鼓、羯鼓、杖鼓、琵琶、筚篥、鼗鼓与鸡娄鼓、杖鼓、羯鼓、铜钹、笙、箎、排箫、筚篥、龙首笛、都坛板、拍板。其中六种乐器相同。这是一组乐器种类齐全的宋代佛教寺庙乐队。

2.郑州市博物馆宋开宝九年(976)石棺座线刻乐部图

石棺座存郑州市博物馆,出土地点等有关资料未公开。杨健民先生说曾观看此棺,上面绘有一组乐人司乐器齐奏的画面(据2001年8月考察记录)。

3.荥阳市豫龙镇槐西村宋绍圣三年(1096)石棺杂剧线刻图

荥阳现为郑州市辖下的县级市,东距郑州约百里许。1978年冬,在该县东南10公里的豫龙镇槐西村,村北坛山山坡下,发现一座已坍塌的宋墓,墓中仅存一石棺。该棺为大青石凿制,棺盖正中正楷竖刻文字为“大宋绍圣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朱三翁灵男朱允建”。石棺正端以高浮雕雕出一宅院正门,斜开的右扇门中露出侍童的上半身形象。棺尾后当阴线刻出狮、虎、鹿等禽兽画像。石棺右侧阴线刻浩荡的送葬队伍。石棺左侧阴线刻棺主朱三翁夫妇生前宴饮观剧图,总长约1.80米,高约0.35米。观、演剧人物共七人:左端朱三翁夫妇面对右方,并排拱手袖中坐于靠椅上,男左女右。男头裹巾,饰古钱结,着交领长袍,髯须满面;女以布包首,不露发髻,也着交领长袍;二人面部多皱纹,年龄也相当。二人身前的长桌上放有碗筷、勺、酒盅酒注、食盘、馒头、糕点之类,桌前地上另有酒樽。二人身右后侧一人叉手站立,头裹巾,亦饰古钱结,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当为仆人。桌前为四名杂剧演员正在做场演出。远处还可见烧爨、做馒头及往桌上送酒饭的。这幅图中还绘有雕花石栏杆,下部饰以波浪形纹线,表明所处为庭院。

图中右方做场的杂剧演员共四人。左起第一人头戴东坡巾,身穿圆领长袍,腰系带,右手持杖,左手指向其右方第三人,所扮形象若宋代皂隶。左起第二人头戴软巾诨裹,诨裹上端拧绕如角,颈部围巾并打结于前,身着短褐及膝,露两小腿,右手执磕瓜,配合第一人手势,注视第三人,所扮当为副末。左起第三人头戴圆形尖顶高帽,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左肩上有一块针脚很明显的补丁块。此人体躯硕胖而高颧骨,双手叉于身前,面向左方作躬身状,神情与第一人相呼应,此人应为副净。左起第四人,头披长巾,正面站立,身穿交领上衣,下束百褶裙,面部二目圆睁,斜贯双眼画有八字形白粉道,双手掌外翻,手指叉开作拍击状,也当为副净。

4.安阳县天禧镇宋熙宁十年(1077)墓说唱伎乐壁画

安阳县天禧镇,今名善应,位于安阳市西偏南20公里处,西依太行山麓。50年代,一座纪年为北宋熙宁十年的宋墓中发现一说唱伎乐壁画。墓为上圆下方单室砖砌仿木构建筑。平面长方形,除墓门外的三面墙上分别有墓主人夫妇宴饮图、丫鬟侍服图、和艺人表演三幅图。

说唱壁画之左侧一人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中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握笛横吹;左侧第二人靠前站立,作童子散发,上穿圆领中袖长袍,腰束带腹部打结,身体左侧,双手叉于身前,正张口表演说唱;说唱演员身后站立三人,皆头戴吏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分司腰鼓、筚篥、拍板,正为说唱者吹击伴奏。

5.禹州市白沙一号宋元符二年(1099)赵大翁墓乐舞壁画

1952年12月,在禹县白沙镇(今花石乡白沙村)北颖东墓区1号宋墓中发现了一组壁画。该墓双室,系砌于土洞内的仿木构建筑砖室墓,坐北朝南,各室墙面遍绘彩色壁画。在前室过道右侧壁所绘粮袋上有“大宋元符二年九月□日赵□”字样。

墓前室平面为长方形,东壁阑额下绘卷帘与悬幔,其下为乐舞表演图。共画十一位女性乐人:中间男装者屈膝扬袖作舞,左侧四男装者分别司大鼓,杖鼓,笛、筚篥,另有一女装者司拍板;右侧五女装者分司排箫一,笙一,琵琶一,筚篥二。其男装者头戴花额翘脚幞头,身穿绛蓝色圆领袍;女装者皆头梳高髻,戴团冠或花冠,插黄色簪饰,身穿绛蓝色褙子。从砖雕悬幔和卷帘看,当为屋宅内室的演出。正对演出图的西壁墙上砖雕墓主人夫妇,男左女右坐于椅上,身侧有侍童。面前雕桌子,上有果盆酒具。

6.禹州市白沙二号宋墓说唱壁画

该墓与一号墓同在颖东墓区,1953年1月发掘。据墓内“天禧通宝”、“熙宁元宝”等出土钱币推断,年代要稍晚于一号墓。该墓为坐南向北单室墓,也是砌于土洞内的仿木构建筑砖室墓,平面六角形,顶为六瓣宝盖式,墓顶及四壁皆有彩绘壁画,其中西南壁绘一幅厅堂说唱壁画。壁画上绘悬垂绛帐,帐下二男二女,分别为墓主夫妇和说唱艺人。他们中间有一张朱色桌子,上有朱果、碗盘、酒注、饭托之类用品。墓主人头戴青色幞头,身穿圆领青袍,袖手面南坐于右侧朱红色椅上,后有一屏风;桌子左侧坐一妇人,头梳高髻,上有簪饰,髻上戴黄色团冠,面颊微红,朱唇,袖手面南而坐;桌子后方左侧,侧立一女子,头梳高髻,戴黄色团冠,上有簪饰,朱唇,身穿蓝缘朱衫,双手执一拍板,正在为右方演员伴奏。右方为一男性演员,头梳童髻,端系青带,朱唇,身着圆领淡黄衫,叉手面南,正启唇与伴奏者对应演唱。这应是家庭饮宴演出,具体形式可能为说唱中的歌板色或小唱、令曲之类。

7.洛宁县东宋乡大宋村宋政和七年(1117)墓石棺乐舞图

1982年在洛宁县东宋乡大宋村发现一座宋代墓,墓内出土一具石棺,石棺前当高0.7米,上宽0.92米,下宽1.06米,上刻墓主人观赏乐舞图。墓主人端坐桌后,桌前两侧各立一乐伎,左一人吹筚篥,右一人吹箫,桌前左右各立一乐伎,击腰鼓。桌前正中有一人正在表演,左臂下甩垂袖,右臂曲肘上举掩额。在画面右侧刻有“政和七年五月初一日殡葬父乐讳重进儿男四人……”字样,后当及两帮刻24孝子图。

8.宋杂剧演员丁都赛画像砖

该砖高28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青灰色,平面磨光浅浮雕。所雕人物头戴幞头,诨裹簪花,着圆领小袖开衩衫,腰系帛带,下穿钓敦袜裤,足穿筒靴足小似裹,背后插一团扇,上身微前倾,双手拱于胸前打拱,面部丰腴传神。砖的四周无框,于右上角浮雕一长方形竖式印章,楷书阴刻“丁都赛”三字。传云此砖出土于偃师县一宋墓中。

丁都赛,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1111~ 1125)活动于汴京的著名杂剧演员。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暮春三月,皇帝出游。先在汴京城顺天门外金明池临水殿观看水军“争标”表演,然后于城南宝津楼上观看诸军在下演百戏:“……后部乐作,诸军缴对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这段记载表明萧住儿、丁都赛等六人是当时演艺界中名气很大的演员。这里丁都赛是作为“露台子弟”演出的,“露台子弟”是区别于宫廷御班的民间勾栏艺人的统称。与丁都赛同为“露台子弟”的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等人,又见载于同书卷五“京瓦伎艺”条“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教坊减罢并温习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奴等般杂剧……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表明宫廷教坊乐人与勾栏瓦舍艺人是可以相互交流的。

丁都赛身着的钓敦服是辽国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服饰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徽宗宣和七年北宋亡于金,所以其下限为1125年。

9.新安县石寺乡北李村宋宣和八年(靖康元年1126)墓杂剧壁画

1983年在新安县以北12公里的石寺乡北李村,发现一座单室砖砌仿木结构宋墓,该墓坐北朝南,南有台阶式斜坡墓道,墓门与墓室间有甬道相通,甬道西壁镶砌有“孟宗哭竹”等孝子故事砖雕,在砖砌墓门门楼上砌铭砖一块云:“宋四郎家外宅坟,新安县里郭千居住”,下葬日期题为:“宣和八年二月初一日大葬记”。

墓室平面八角,各角均有砖砌柱,柱顶有砖雕斗拱,墓室高约4米,地面直径3米,由下向上缩小,顶部为穹庐式,上绘有大朵莲花。除西南墓门墙外,其余七面墙上均有壁画或假窗,遍施彩绘。北壁正中为墓主人夫妇对饮图,两旁各壁分别画有庖厨图、交租图、牡丹花卉图、杂剧演出图及双扇假窗等,还砌有浮雕桌椅。

杂剧演出图壁画长90厘米,高57厘米,两侧为砖柱,上下也有砖砌边框。图中五名演员正在演出,从左到右第一人,面部剥蚀,身穿褐色交领窄袖长袍,左手下垂,右手持拍板举于胸前,身体朝向右方。第二人头戴灰青色无脚幞头,身穿灰青色圆领窄袖长袍,左手下垂,右手持一前宽后窄的板形物,也面右站立。第三人头戴黑色露顶尖帽,身穿棕红色紧袖长袍,下摆提掖腰间,下着长裤,袒露胸腹,左手抬至嘴边,似在打呼哨,右手抬至腹部,左腿向左方迈出,面部扭向第四人作交流状;第四人头戴黑色软巾诨裹,身穿红缘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下着裤,右臂前曲抬起指向斜上方,左手提至腰间,面向左,曲双腿,与第三人相呼应。第三、第四两人形象滑稽生动,为场上主要表演者。第五人上半身残迹难辩,似穿长袍,足穿靴,面左站立。

10.南召县云阳镇宋墓傀儡戏砖雕

1981年在南召县云阳镇五红村,发掘清理了一座宋代雕砖墓,平面八角,仿木结构建筑,墓门朝西。墓室装饰多为花鸟、虎鹿、竹子、钱纹、奔马、麒麟,墓室内所砌的衣架、屏风、假门假房等都是北宋流行的墓葬形式,墓室结构复杂、装饰华丽,其中出土的铜币最晚为“政和通宝”,为徽宗年号,当为宋末墓葬。

在墓门对面的东壁两侧,东南、东北墙壁上雕有两幅引人注目的童子戏图。第一砖上左一人侧身弯腿坐于地上,右手持一半圆状物举至胸前,右一人正面站立,身体左倾,两手腕上握一长而弯的棒(绳?),二人之间的地上平置一杖头傀儡;第二砖左一人坐矮凳上,左手前举,右手提一笼,右面童子裸体,正面蹲坐于地,两腿外八字叉开,左手正举一杖头傀儡表演。

11.偃师市李村镇酒流沟宋墓杂剧砖雕

1958年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偃师县西南40公里的李村镇,酒流沟水库西岸,清理了一座顶部损毁的宋墓。墓室平面长方形,墓门拱顶墓室四壁。在北壁下部并排嵌有六块人物画像砖,从砖面大小及内容看,明显可分为左右两组,每组三块。其中一组为斫脍、司炉和抱经瓶的侍女,这是供墓主人使役的女婢;另一组为杂剧砖雕,供墓主人享乐。

三块杂剧雕砖的第一块单雕一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脚穿勾鞋,身子侧向左方略前倾,正在展示一幅立轴画,似开口讲解,当为末泥。该演员脑后露发髻,且小脚如莲钩,似为女性。第二砖雕二人,左侧一人头戴软脚幞头,长袍束带,袍之前襟提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若印袱,左手指向右方演员,状若对话;其右方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斜靠左肩,正在听左方人的讲话,为装孤。第三砖雕二人,皆市井小民装扮,左侧一人头戴展脚软巾,身穿短衫,腰束带,袒露胸腹,乳脐毕现,裹足,穿敞口履,左手托一鸟笼,右手指笼中鸟,二目注视鸟笼,似在说话,当为副净;右侧之人戴软巾诨裹簪花,身穿过膝宽缘短袍,裸小腿,腰束带,筒袜外翻,左手抚于腰带,面斜向左方人,右手拇指食指置口中似在打呼哨逗鸟,为副末。二人皆作丁字舞步,表情生动,互有交流。

12.温县城关温泉镇前东南王村宋墓杂剧与乐部砖雕

温县,现为焦作市下辖县。1982年四月,该县以北1公里的城关温泉镇前东南王村发现一宋代墓,墓室为穹隆顶砖券仿木结构,单室平面八角。高3.4米,宽2.95米,墓门向南。墓室各壁均有砖砌雕饰。正对墓门的北壁雕四抹隔扇门;东西二壁雕为半开双扇板门,各有侍女露出半身;东南、西南壁各雕为破子棂窗;东北壁雕乐部图与庖厨图;西北壁雕杂剧图。整个墓室雕为现实房屋建筑内室之模型。据其复杂的墓室结构,层次增多的斗拱,以及前所未有的翼形拱,此墓当建于北宋末期。

杂剧图五个脚色雕在一整块长方形青砖墙面上,相互间可见单独的模压痕迹。在另一同样面积的青砖墙上,雕有乐部图和庖厨图,周围也可见模框压痕。

五个杂剧脚色一字排开,从左到右,第一人头戴东坡巾,左鬓插一翎羽,身穿圆领长袍,腰系博带,足穿无筒靴,面向左方,右手食指中指前向,左手执一顶端涂为赭黄色的骨朵子,左腿前伸,作走动或丁字步状,当为末泥。第二人头戴展脚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没及两足,脚踏云头履,双手秉笏面左站立,当为装孤。该脚色杏眼柳眉秀鬓,脑后露发髻,似为女性。第三人头着花脚幞头,穿圆领长袍、涤带长垂,系鞋打蝴蝶结,左手执一羽扇置左肩,右手于身前握下垂的衣带,右足前移与左足成丁字步,身右侧而面向左。此人眉清目秀,纤指小足,明显为一女子装扮的引戏。第四人戴蓝色软巾诨裹,脑后插竹枝,穿赭黄色短褐,衣襟掖入腰间带中,皂鞋白袜,左手横握朴刀,右手拇指食指置于口中打呼哨,左脚在前与右脚成丁字步,身左侧面右歪,面部有化妆:一道黑墨自额贯右眼而下,眼圈眉皆墨染,右颊也有一团墨迹。此人当为副净。第五人诨裹簪花幞头,着抹额,圆领补子宽缘短袍,束带,小腿裸露,袜筒外翻,面部涂为黑色,有须,身微躬,双手叉抱胸前,当为副末。这是一组常见的宋金杂剧中的脚色排列。

乐部图雕六人,均戴展脚幞头。前排右起第一人和第二人穿交领右衽袍,下部露出着长裤小腿,上衣袖卷至肘,腕带臂鞲,手执鼓箭,腰系帐鼓,拱手而立;第三人着圆领宽袖长袍,面前置一筝,也拱手而立;第四人也着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执一长竿,当为指挥表演的参军色;后排二人均着圆领宽袖长袍,一执笛、一击方响。六人皆屏息肃立,其掌琴者叉手,余皆双手谨执所司。琴置于两个罩有围幔的圆形立几之上,方响置于一围幔台桌上。乐人后立一山水画屏。

13.禹州市花石乡白沙村沙东宋墓杂剧砖雕

1952年,禹县白沙镇(今属花石乡)沙东一座宋墓中出土了两组砖雕,分砌于仿木结构墓室的两壁上,第一组为四人演出杂剧的形象,第二组为七人伴奏乐队。每砖雕一人,第一组尺寸比较统一,第二组尺寸较乱。这组砖雕十分粗糙,人物形象仅为模压而成,未作进一步的细部雕饰。

第一组杂剧演员四人,从左到右第一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左手叉腰,右手下垂甩袖,头略歪面向右方,当为引戏;第二人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外套对襟大衣,双手执笏板拱于身前,正面站立,为装孤;第三人头裹软巾,上身短衫,下穿长裤,腰束带,左手曲臂至胸前,右手垂放右后侧,正面站立,当为副净;第四人头戴软巾诨裹,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左手插握于腰带上,右手于腰前持一向上的长竿,当为末泥。

第二组七人乐队中,五男二女。所执乐器分别为打鼓一,拍板一,筚篥二,杖鼓二,笛一。

14.济源市克井镇勋掌村宋傀儡戏瓷枕

1976年3月,济源(现为河南省直辖单列市)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克井镇勋掌村出土了两件长方形三彩(绿釉辅以黄或褐红釉)瓷枕,其中一号枕长63厘米,面宽23~25厘米。枕面中部刻一弧线构成的菱形,中间绘听琴图作为此彩釉枕的主题画面,菱形画面外有四个圆形小画面,各画一儿童玩耍形象,空当处绘忍冬草纹。四个圆形小画面上的儿童皆头挽小髻,腹带红兜肚,腰系绿围裙,肤色白嫩,逗人喜爱。其中左下角绘一童坐于地,左手撑地,举右手操纵一杖头傀儡,旁置一鬼推磨玩具。2号枕长48.5 ~48.8厘米,宽约18厘米。左右各画一枝白牡丹,中部画一儿童游戏图。图中三个儿童在玩木偶戏,右边的儿童绿衣白裤,头挽双髻,坐在绣墩上,右手握一杖,杖前悬丝三条提一皂衣白衫的木偶老翁;中间儿童皂衣白裤,抬左脚吹一横笛,其边奏边舞的姿态生动可爱;左边儿童绿衣黄裤,席地而坐,左手提锣,右手执棒,作敲击状。

15.博爱县月山镇火车站宋墓乐舞铜镜

1976年,在博爱县月山车站附近一宋墓中出土了一柄铜镜,长柄桃形,通长20厘米,宽10厘米,其中柄长9厘米。背面浮雕七个艺人演出肉傀儡戏的形象:左前方二人,一人提锣,边击奏边照应后面的表演;另一人右手握一长竿扛于肩上;左后二人,一人身体朝右,迎着表演者伸出双手,似在说话或歌唱,另一人面向右正面站立,左手执拍板击奏,右手下垂;右后三人,一人双肩上负一孩童,童子作招手演艺状,后一人双手执弯把荷叶状伞盖罩于其上方。背景为一曲折的栏杆,栏杆外有花草树木,地点应为庭院或街场内。

16.温县西关宋墓杂剧散乐砖雕

1991年4月,温县西关发现一座宋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八角,门朝南开墓门两边东南西南壁砌为破子棂窗,东西两壁砌为门,各有板门两扇,西门全闭东门半开,有一妇女露出上半身,怀抱花瓶站立,正对墓门的北壁,以浅浮雕雕出内室。内室浮雕两侧的西北壁镶嵌一组杂剧人物砖雕,东北壁镶嵌一组散乐人物砖雕。

两组砖皆为青砖,每砖雕一人,形制大小相同,长37厘米,宽17厘米。杂剧砖雕从右至左第一人,头裹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右手挥扇于左肩,左手甩动长袖,身向左转,头向右扭,作舞蹈状,为引戏;第二人头戴东坡帽,身穿方圆领窄袖上衣,腰部围裙,下穿窄口长裤,左手平举,右手执一长竿,面左站立,当为末泥;第三人头戴花壳展脚幞头,身穿方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拱抱于腹前,面左站立,当为装孤;第四人诨裹软翅软巾,身穿圆领加肩窄袖长袍,腰束带,腰后横插一棍状物,双手拱于胸前,曲膝跨步正在表演,当为副末;第五人头裹高髻软巾,其上插花,身穿窄袖长袍,腰束带,下穿窄裤,右手持一短棒,左手食指拇指放入口中打呼哨,右腿略曲,左腿后提作奔走状,当为副净。

散乐砖雕从左到右第一人,裹簪花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身前置一大鼓,其左手高举鼓槌,右手落于鼓面击打;第二人头戴展脚幞头簪花,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袍前襟下为一腰鼓,双手正做排击状;第三人头裹簪花软翅软巾,第四人头裹簪花软巾,第五人头戴展翅幞头,三人均身穿圆领大袖长袍,分司拍板、笛、筚篥等乐器。

17.林县城关宋墓乐舞图

1971年8月,林县城关大队发现一座宋代彩绘雕砖墓,墓室平面近似方形,墓门朝南,墓之西壁为18块孝子雕砖图,东壁为宴饮图,北壁为墓主夫妇对坐图,墓门门券两边阑额下分别绘两幅帷帐,帷帐下绘人物,左为乐舞图,右为送行图。乐舞图绘五人,中间一人头戴蓝色插花幞头,足穿蓝色高筒靴,上身着圆领长袖白衫,腰系带,下着白裤,似作舞蹈状,两侧各绘二司乐,皆头戴深蓝色幞头,左侧一人着圆领蓝袍,腰系带,双手执筚篥吹奏,另一人着圆领窄袖白衫、白裤,双手拍腰鼓,右侧一人穿红色圆领窄袖长衫,举椎击鼓,整个画面为一紧凑的乐舞演出场面。

据此墓出土钱币、人物衣饰、墓葬形制,当建于北宋元符与政和年间。

18.安阳县小南海水库宋代壁画墓杂剧图

1991年7月,安阳县小南海水库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为方形单室盔顶式砖室墓,门朝南,东壁画墓主人生前家庭生活场面,西壁绘庖厨图与出行图,北壁画一半开的假门,有侍童露出半身,左右各绘一直棂窗,墓门两侧左画一幅杂剧图,右画一幅备马图。

杂剧图中七人,前排四人为演员,演员身后为帐幔、书法屏风,屏风后有三侍女,正从幕后探身观看。四个杂剧演员左右各二,右前一人官员模样,头戴展脚幞头,脸画黑八字,嘴周画黑胡须,上穿圆领束带宽袍,下着翘首黑靴,坐于太师椅上,左手扶膝,右手半举,张口若语,其右后一人,头戴展脚幞头,脸上也画黑八字,嘴周也画黑胡须,上穿红衫,下穿窄裤,下着翘首黑靴,站在方杌上为第一人整理帽冠;右侧前一人头梳一偏坠的高髻,两眼上画粗黑的八字,嘴周画黑圈,上穿短衣,下穿宽裤,腹大下垂,左手指胸,右手右指,张口若语,情态滑稽,其左后一人,头戴无脚幞头,面净如月,上穿长衫,下穿窄裤,站方杌上为其前一人整理发髻。

从墓内钱币年号、建筑彩绘风格等判断此墓应为宋徽宗时期

19.荥阳市宋杂剧单人戏雕

1984年8月,周到先生在荥阳农村收集到一件宋杂剧单人戏雕,高浮雕制作,从人物服饰、形象、雕刻技艺判断当为北宋制作。该雕砖高20厘米,宽7厘米,该人物体形较胖,面部丰满,两眼间距较宽,眼角下垂,形象滑稽而又憨厚。头扎软巾诨裹,巾角扭于左侧翘起,身穿圆领窄袖长襦,下摆至膝,下腹周扎软巾带,两端斜于腹下扎成蝴蝶结,两臂曲于胸前,执一扇形物,脚穿长筒靴,两腿作大八字站立。

20.洛阳市涧西区15号北宋墓杂剧俑

1977年,洛阳市涧西区15号北宋墓出土三件戏俑,皆服襦裤,跣足,形象怪异,一人双手抚膝,脚色不明;一人右手拇指、食指伸入口中打口哨,疑为副净;一人双手遮耳,脚色不明。

21.林县宋金张家造瓷枕杂剧图

1976年11月,林县县城东南出土一绘画瓷枕,其底部压印楷书“张家造”三字。枕面长43.5厘米,中间宽16.7厘米,枕面上为一人物画,画面内共绘五人:左侧二人为表演者,一戴翘脚幞头,身穿圆领团花长袍,徒步作奔逃状,两手前伸;另一人头似戴蝥,身穿铠甲,腿裹行缠,右手持剑在追赶前一人。右侧三人皆女性,中间坐一妇人头戴团冠,身穿左衽襦,长裙,膝上置琴,双手抚奏;另二人分侍两旁,左打伞,右捧合。图中还画有花草松石,且花卉以栏杆围护,则其场所当为花园或庭院中。

22.温县博物馆藏宋金杂剧及乐伎砖雕(三组)

1967~1968年,温县文化馆、文物保管所从该县两个地方收集到一批雕砖。共九块,其中五块为一组,系杂剧砖雕;另四块可从雕制手法、风格上分为两组。

杂剧砖雕五块,枕面长43.5厘米,中间宽16.7厘米,高浮雕,手法细腻,每块雕一人,高35~ 36厘米,宽21~ 23厘米。第一人头戴圆顶黑漆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下穿长裤,双手握一短棒于胸前,应为末泥;第二人面向左,侧身站立,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笏板于身前,为装孤;第三人头戴软巾诨裹,身穿圆领窄袖短袍,腰束带,左右手持磕瓜合于胸前,双足分开,正面站立,应为副末;第四人头戴软巾诨裹,顶端拧如角,斜垂于左耳上方,身穿中袖长袍,袒露胸腹,腰束带足蹬靴,叉手胸前,双腿分立正面站立,当为副净;第五人头戴圆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下着长裤,其左手执羽扇搁于右肩,右手甩至胸前,左脚向右方迈出,身子侧向右方,似在作舞,当为引戏。

另四砖各长35厘米,宽15厘米,每砖雕一人,为平面浅浮雕,即在平起的人物轮廓内加阴线雕刻而成,系浮雕与线画两种技法结合的产物,其中两块为伎乐砖雕,两块为杂剧砖雕。杂剧砖雕第一人,头戴皂色软巾诨裹,身穿圆领中袖长袍,腰扎黄色布带,有磕瓜插于右腰间带下,下穿裤,足蹬靴双脚分立,双手叉拱于胸前,面向右,微弓身站立,当为副末;第二人头戴东坡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下穿裤足蹬靴,双手持一长竿竖于右肩前,双脚并立面右站立,当为引戏。两砖一着色,一不着色;一细部线刻明显,一不明显。显然不是同一墓所出,其中第二砖的雕制手法更接近两块伎乐砖雕。伎乐砖雕一为一女子,特髻高束插花,身穿长裙,背后腰际彩带飘下,怀抱曲颈琵琶,背向侧身而立;砖二也为女子,穿着同砖一,侧身向右,其面前有一罩有布幔的桌子,桌上置一方响。

23.洛宁县宋金墓社火、杂剧砖雕

1973年,在洛阳市西南95公里的洛宁县等地发现了一批数量较大的戏曲砖雕文物。共二十五块,依照其质地、内容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五块杂剧砖雕,每块雕一人。砖系土黄色半圆高浮雕,人像四周有不规则的凸起边框,砖质坚密,长方形,高47厘米、宽23.5厘米、厚6厘米。左起第一人头戴皂吏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右手持一长竿搭于左肩上,左臂下垂提衣摆,面微向右,为末泥;第二人头戴翘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帛带扎花结于前,左手下垂,反放腰胯前,右手挥扇至左肩,双腿弯曲若蹈舞,当为引戏;第三人上部已残毁,下部可见为宽袖长袍,正面站立双手秉笏于胸前,系装孤;第四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前扎结,足登靴,左侧腰后插一露出半面的团扇,叉手正面站立,当为副末;第五人头戴簪花幞头,裸右肩右手拇指食指插入口中打呼哨,面呈调笑状,形象滑稽,当为副净。

第二组十块,杂剧、伎乐砖雕各五块,砖为长方形,土黄色,质地疏松,多有剥蚀。每砖高47厘米,宽24厘米,厚6厘米,各雕一人,浅平雕有剔地。杂剧砖雕从右至左,第一人头戴软脚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略过膝,腰束带足蹬靴,右手放口中若打呼哨,左手执一棒形物置于左肩,身向左侧,系副净;第二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右臂弯曲,举一扇于右肩前,左臂曲于胸前,伸食指指向右方,面向左侧,当为引戏色;第三人头戴直脚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双手若捧笏板,身体偏向右侧,此为装孤;第四人头戴皂隶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右臂曲起,左臂伸向斜下方,面左侧,为末泥;第五人头戴小软帽,身穿圆领窄袖短袍不及膝,露下肢,足蹬靴,双手叉于胸前,躬腰倾身面左,为副末。伎乐人物从左至右,第一人头戴展脚幞头,身着圆领紧袖长袍,腰束带,身前置一放于三叉形支架上的平面鼓,左手上扬右手置鼓面上执条状物,身微躬,面向左侧,口微张;第二人为一女子,特髻高束,穿窄袖紧口衣,下身着裙,两手持拍板击奏,身左侧;第三人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紧袖长袍,腰束革带,双受持筚篥面对左方做吹奏状;第四人(残),头饰不清,似为女子,身着交领紧袖长袍,腰系丝带于胸前正中打结,丝带下垂,双臂前曲,面向左侧,若击钹;第五人头饰不清,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鼓置于衣前襟下,左手(残)似弯起击奏,身体也左侧。

第三组十块,其中两块重复,为社火表演砖雕,近似方形,青灰色。每块高31厘米,宽28厘米,厚5厘米,每砖浮雕两人,雕刻技法质朴,人物造型稚拙,形象生动。砖一,右侧雕一假官,着圆领大袖长袍,抄手怀抱笏板,左侧人物皂隶扮饰,头戴圆顶黑漆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衫公服,前襟掖起,露出裤腿,腰束带,叉手而立,两人都抬头向右侧观望;砖二,左前方一人高瘦身材,头戴尖顶冠,身着中袖短袍,腰束带,下着长裤,双手绞袖合十于胸前,向左前方跨步若趋跄状,其右后之人戴一小帽,穿窄袖长袍,双手握笛横吹;砖三雕二滑稽人物:左方一人戴软巾诨裹,巾角卷扭成一牛角形向上斜的短结,面部眼鼻口极为夸张,似戴有面具,上身着长袄,下穿长裤,双手抄袖于胸前,右一人头戴圆领软巾诨裹,身穿圆领长袍,右手曲袖甩向左方之人,左手曲举一短棒若扑打左方之人;砖四,左前方一人乔做女子,头部披有织物垂至肩后,身着褙子长至膝,内套长衫,下着裤,大脚穿弓鞋,双手绞袖交叉于胸前,右后方为一孩童,头上有粗发辫向后斜下,身着长袄长裤,双手擎一罗伞,右腿跨步前趋,抬首注视左前方演员;砖五(两块),二人装束相同,皆着短衣长裤,头上有披物垂至肩上,双手抱锣相向而舞,其中左方之人左手正举槌敲击,两人相向跨步作舞;砖六,二人扮饰动作一致,皆戴蹼头,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双手绞袖,左手直臂高扬,右手甩至腹前蹈舞,面部微侧向右方;砖七(两块),左方人物头披长巾,身穿短衣长袍,跨步向右方之人,双手握朴刀,右方人物戴软顶圆帽,身穿窄袖长袍,左手挥一扇至右肩,右手甩袖而舞,面部夸张,若逗引握朴刀者,砖八,左方人物扮饰动作与砖二左方人物几乎相同,只是头更侧向右方之人,且两人间距更小,右方人头向左侧,头戴无脚幞头,身穿窄袖长袍,右臂前曲绞袖,长袖前段垂下,左臂垂于身后,似为一女子形象。

24.林县金皇统三年(1143)墓散乐壁画

1992年五月,在林县县城发现了一座金代壁画墓,该墓八角砖室攒尖顶,墓门朝南,为半圆拱券顶,墓室平面八角,东西北三壁砖砌为仿木结构假门,高0.65米,宽0.57米,各门半开启,绘一启门外望的女子,东北西北壁各设一长0.39米,高0.29米的直棂窗东南西南壁、甬道东西壁均抹白灰,绘有壁画,甬道券顶有残存的墨书题记“……赵处……小工……十三日……皇统三……癸亥年丙□月……”甬道东西壁绘武士像,墓室门洞左右侧分别画有“散乐图”与“庖厨图”。

散乐图为七人做场演出的场面。左前一人无冠,头顶为童子散发样式,面目已残,上身穿蓝色圆领长衫,腰束带,两腿微外叉,足穿云头履,双手抱拳一指竖于胸前。其右边前排中间一人,面部丰满,头戴蓝色高装巾子,身穿红色圆领大袖袍服,足穿勾头履,双手举于胸前(手部胸部已残),当为吹筚篥乐伎,后排右中部二伎乐均戴无脚幞头,上穿圆领宽袖短衫,下著窄裤,足着靴,左腿向左侧作大步迈进状,腰中各系一杖鼓,右手执杖敲击;其右侧一伎乐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衫,上手左举执拍板,拍板伎前立一高桶状大鼓,鼓右侧一人头饰软巾诨裹,上穿蓝色交领短衫,下著裤,足着靴,向左躬身立于两个垒起来的马杌之上,双手执鼓杖,举右手,按左手,作击奏状。

在庖厨图中有八人,前排三后排五。其中前排之中间一人面向右侧,面微仰视,头戴高筒帽,身穿红色圆领窄袖袍服,腰系带,前襟掖起,着宽裤,足登勾头履,叠肚凹腰,左手下垂执一杖于身后,右手托举一鸟笼,其右侧艺人头戴东坡巾,身穿圆领蓝色小袖袍服,腰束带,足登靴,左手握举一骨朵面左站立。二人逗鸟打诨滑稽无拘,应为杂剧中的副净与副末。

该墓值得注意的是下葬年代为金皇统三年(1143),壁画中人物衣饰及器物等却依然为北宋时期器物特点。

25.安阳蒋村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墓戏台模型及戏俑

1982年在安阳县西十八公里的蒋村发现一金代墓,圆形单室,砖雕仿木结构建筑,门朝南为砖券拱形门洞。墓壁砌有山花向前式房屋与假墙,构成一院落。墓室通高4.3米,直径2.4米,墓顶收小为八棱攒尖顶。墓中碑记所题年代为“金大定二十六年”。墓中共有砖俑十个,质地坚实,颜色青灰,原人物扮饰皆有彩绘,现不存,其中五俑为镇墓俑,另五俑为戏俑,墓主人夫妇坐在椅上观看对面仿木结构舞台上五位戏俑的表演,两侧分立二男女侍仆。

砖砌仿木结构舞台模型位于南面墓门左侧,坐南面北,通高1.5米,台口宽0.66米,高0.8米,深0.1米。台两边有二立柱,台顶瓦沿呈纵剖面,檐下为斗拱铺作。台上五个戏俑,四男一女一字排开。女演员居中稍靠前,高22.5厘米,面向前方,头饰高髻,身着长衫,下露长裙托至脚面,两臂前曲双手打拱,口微张,似在吟唱,面部表情生动;四个男戏俑分立左右,皆头戴诨裹,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分司钹三鼓一等乐器,侧向女演员站立,正在为其伴奏。

26.陕县金承安二十六年(1186)乐舞壁画

资料未公开。

27.焦作王封乡王庄金承安四年(1199)邹瓇墓乐舞线刻石

1973年10月,在焦作西北郊12公里的王封公社王庄南地发掘了一座金代墓。墓室北壁正中题刻为“大金承安四年六月二十有三日,天水郡秦氏谨修石墓一口,葬故夫范阳郡邹瓇功毕,刊石人董晖,同刊人段显”。这是一座用156块大小不同的青石条垒砌而成的单室墓,平面呈不等边八角形。墓内画像石23块,分别刻墓主人生前温酒、侍奉、祭祀以及孝子故事、戏曲画像等图像。

戏曲画像石砌于墓之西壁。高0.56米,长1.11米。阴线刻画,构图匀称,线条流畅,工艺精良。图之正中雕二人表演,另有九人伴奏乐队,共11人,表演舞蹈两人之右一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蹬靴,举右手正与左一人同时对舞;左方人也戴花脚幞头,面部狭瘦,高鼻尖颏,上身穿圆领短衣,下着裤腰系带,双手绞袖甩于身后,曲右膝昂首向左,正对应右方演员作舞。伴奏乐队九人,左五右四,两侧站立司乐,左侧五人皆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二宽袖者一击拍板,一吹筚篥,三窄袖者,一个双手持椎敲击大鼓,两个击奏莲瓣鼓;右侧四人中,后两人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手持筚篥演奏,前面两人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一手持椎击奏披巾腰鼓。

28.登封金承安五年(1200)中岳庙貌图碑

在河南登封中岳庙内现存一通《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碑高1.26米,宽0.73米,题记为承安五年,图中该庙正殿前有一高台,上题“路台”二字,台呈方形。台身为须弥座式,正面有台阶可供上下。“路台”为露台二字的别写。

29.沁阳市紫陵乡宋寨村金泰和二年(1202)墓散乐雕砖

1974年在沁阳县紫陵乡宋寨村发现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建筑墓,纪年为金泰和二年。在该墓砖室墓壁上有一座砖砌的舞台,台上五个砖雕戏曲人物一字排开,左起第一人头戴锐顶毡帽,身穿长袍,腰束带,扎护胸,护胸上有四对特大的扣纽,右手叉腰,左手抬举至帽,两腿交叉作舞蹈状;第二人,服饰装扮同第一人,口微张,右手抬举,左手置于腰部,两腿下蹲,一前一后作舞蹈状;第三人头已残,身穿长袍腰束带,腰间挂一打鼓,两手作排击状;第四人头部已残,服饰同第三人,两手执拍板击奏;第五人头部已残,服饰同第三、四人,两手操笛横吹。

30.义马市南郊金贞佑四年(1216)杂剧砖雕

1988年12月,在义马市南郊发现了一座金代纪年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呈方形,为简化的仿木结构建筑,墓的西壁为舞台样式,上有雕砖四人,姿态各异。砖一,该人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软带,左手抬起作指点状,右手执笏板。砖二人物,头戴直角幞头,无贴身之衣,下腰系一小块布掩裆,身披斗篷,肩罩条纹披肩,面部表情滑稽,砖三人物头裹软巾,脑后插花,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软长带,足穿靴,左手执扇掩口嬉笑,双腿弯曲,右臀上提,姿态滑稽令人发笑。砖四人物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足穿靴,面部表情呆板,两手握上宽下窄的大板,作什吏打扮。

31.修武县李万乡史平陵村“小石调·嘉庆乐”石棺乐舞图

1981年夏,修武县西南11公里李万乡史平陵村发现一座石棺,棺左侧阴线刻有戏曲舞蹈图一幅,与焦作邹氏墓出土的画像石为同一画范制作,但略有改动。最大的区别是左右颠倒,但击鼓者仍然右手挥杖,左手拍击,当是因为杖鼓击奏有一定之规,不可随意更改之故,另外,二杖鼓者所蒙鼓陂上多出了四朵牡丹花纹图案,二手鼓的莲瓣形被改为了云纹形,此外,大鼓旁多出一吹奏筚篥者,在高鼻尖颏者上方,正楷刻出了“小石调·嘉庆乐”六字。且总体来讲,修武石棺图显得较粗糙。

32.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金雕

1992年4月,在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发掘了一座金代墓葬。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六边形,全用小砖砌为仿木结构。在墓室正对墓门的北壁两侧,即东北壁和西北壁上共镶有九块杂剧砖雕。

其中西北壁四个,从左至右分别为,吹笛童子,高21厘米,宽15.4厘米,头左侧留高圆发髻,赤膊露脐,下穿短裤,腰系带,足穿靴,双腿作马步,双手横握长笛吹奏。拍板童子高22厘米,宽11厘米,头侧挽双髻,身着紧身宽袖上衣,下穿短裤,足穿靴,左腿前伸,右腿弯曲。双手于右侧拿拍板,面部带笑,瞪眼吐舌,作舞蹈状。伞舞童子高25厘米,宽14.5厘米,头扎双总角,面部丰腴,上穿短袖开襟小褂,袒露胸腹,下穿短裤,左肩负长柄伞,右腿着地,左腿后翘,全身若跃。拍鼓童子高24厘米,宽13厘米,脑后挽双髻,上身着开襟小褂,敞胸露脐,下身穿短裤,足蹬靴,左肩跨鼓右手排击,右腿后翘左腿弯曲作弓步。

东北壁5个,自左至右分别为拱手者高22.5厘米,宽11厘米,头戴幞头,面露微笑,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露双脚,双手拱于胸前似执物(已脱落)。持物者高24.5厘米,宽9.5厘米,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足登靴,双手置于胸前似持物。吹口哨者高27厘米,宽13.5厘米,头梳高髻,赤身露脐,腰系宽带,双腿半蹲,右腿穿靴,左脚赤露,右手下垂,左手拇指中指放入口中作吹口哨状。戴卷脚幞头者,高25.厘米,宽11厘米,头戴卷脚幞头,身穿方领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登靴,左手扶腰带,右手置于胸前,手持一物。摇手鼓者,高27.7厘米,宽12厘米,头戴花边幞头,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前伸执带柄圆鼓于左肩,红袍白脸,头向左侧微倾。

33.焦作市王封乡西冯封村金墓杂剧歌舞伎乐雕砖

1973年,在焦作市西郊王封乡西冯封村发掘一座金元代墓。该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和后室组成,门朝南,正面为门楼建筑,门额以上有斗拱飞椽等,前室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有依柱,柱头上砌转角单昂四铺作斗拱,其上为四角攒尖顶;经过甬道为后室,其平面呈八角,每角柱头上砌单抄四铺作斗拱,其上砖砌替木素枋撩檐枋各一层,再上内收叠涩砖多层而成圆锥形顶。

墓前室和后室的壁上斗拱之间的拱眼内,均镶嵌有花卉和人物雕砖。前室除有雕成填花龟背纹、六出龟纹、交角龟纹、方圆纹、簇六球纹、圭门形弧纹、卷草纹等装饰图案的门窗构件和两个雕成人头和兽头形的斗拱耍头之外,还有十九个人物雕砖俑,除去其中的侍吏和侍仆俑外,有十二个歌舞说唱伎乐雕砖。另外后室还镶嵌有8个歌舞俑。这些砖雕俑均为青灰色,质地坚实,正面光滑,人物均是带靠背的立体砖俑,每砖一人。

俑一,高36厘米,此人头戴幞头,身穿曲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左手下摆,手中持一短棒(残),右手举于左胸前,手中留有圆洞当为握持圆竿状物而设,右腿迈出作趋步状。俑二,高41厘米,头戴已失翅角的展脚幞头,身穿曲领大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捧于胸前。俑三,高33厘米,头戴圆顶小帽,身穿圆领长袍。双袖卷起,腰系带于腹前打结,足登靴,双手叉于胸前,身体侧向右方,左腿跨出,口部微张,面部表情生动。俑四,高37厘米,头戴已失翅角的软角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登靴,两足分立,左手于腰前持一板状物,右手抬起,拇指和中指放于口中吹口哨,身体微前倾。俑五,高43厘米,头扎双辫于脑后,身着方领窄袖上衣,腰扎护围,下穿宽管短裤,双脚分开正面站立,左手残,右手举至胸前,手中有圆孔状遗留。俑六,高39厘米,头顶多角钹笠帽,头部梳双辫于两耳后,身穿方领窄袖长袍,胸腹部围扎护胸,以四条布带扭结于身前,腰束带,足登靴,右肩握拳反肘上举,左臂下曲后摆,两腿前后作交叉步舞姿。俑七,高38.5厘米,头顶多角钹笠帽,梳双辫垂于胸前,身着方领窄袖长袍,围扎护胸,身前四排扭结,双臂前举做吹奏状(乐器已失)。俑八,高40厘米,头前顶剃光,下梳双总髻,身穿窄袖长袍,腰束带,足蹬靴,双手持排箫于嘴前,昂首挺胸,屏气做吹奏状。俑十,高十六厘米,额下坠一小缕梳理为桃形的头发,余发分编成两辫垂于脑后,身穿方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呈坐姿,右腿上提,托住三弦琴箱(杆已佚),双手作弹奏状。俑十一头戴皂吏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下着裤,右手后摆,左手于身前握腰带,脸侧向左方,右腿迈向左方。俑十二,头梳发辫绕于头顶,身穿圆领窄袖短袍,腰系带,足穿圆口布鞋,左臂曲起,右手高举,吸左腿呈舞蹈状。

幕后室一组舞蹈砖雕,砖一,高36厘米,为一舞蹈僧扮,光头,项带佛珠一串,身穿僧服,腰系带,下穿裙,足登软靴,咧嘴瞪眼,右臂前曲起,左臂后甩舞袖,提右腿作舞蹈状。砖二,高33厘米,头顶部剃光,下梳双总髻,上穿短袖齐胸衫,腹带绣花兜,腰系彩带,下穿短裙,右肩扛旗,左手抚旗穗,扭动身躯,奔跃起舞。砖三,高34厘米,头顶部剃光,下梳双总髻,裸露上身并以彩带缠绕,打结于腰前,下穿短裙,足蹬软靴,肩负长瓜(袋子?),右手握拳晒臂,奔跃起舞。砖四,高35厘米,头梳双总髻,上身裸露,左肩斜披彩带,腰上也系扎蝴蝶结的彩带,下着花边短裙,足穿圆口鞋,左臂夹一鼓于腰间,右手执槌击奏,身体呈应节起舞状。砖五,高35厘米,头扎双总髻,上穿齐胸短衫,身披十字彩带,下着短裤足蹬软靴,双手持横笛做吹奏状,两腿跳跃起舞。砖六,高34厘米,头顶部剃光,下梳双总髻,颈戴项圈,身穿短衫,腰扎彩带随风飘动,下着花边短裙,足穿软靴,双手持节板于胸前,边击奏边跳跃起舞。砖七,高35厘米,头扎双总髻,颈戴项圈,面侧向左,上穿短袖齐胸衫,腹裹绣花兜,腰扎蝴蝶结长带,下着花边短裙,左臂上屈,手托肩上所扛的方牌,右臂下屈,足登软靴跳跃起舞。砖八,高34厘米,头扎双总髻,头部及上身向右下方倾斜,颈戴项圈,上穿短袖衫,手腕戴镯,腰系长飘带,下着短裙,左肩扛一长柄伞,右手提握腰带跳跃起舞。

34.洛阳北曲三彩瓷枕

瓷枕高14厘米,长25厘米,宽14厘米。四面各有暗褐色行书北曲小令一首。一、“寒山石得那两个,风风磨磨。拍着手当街上笑呵呵,倒大来快活。词寄[庆宣和]”。二、“一曲筵前奏玉箫,五色祥云朱顶鹤,长生不老永逍遥。词寄[赏花时]”。三、“人生百岁七十多,受用了它。捻指数,光阴急如梭,每日个快活。词寄[庆宣和]”。四、“生辰日,酒满杯,只吃得玉柄沉醉。落梅风,将来权当礼,每一字满寿千岁。词寄[落梅风]”。

35.宜阳散乐砖雕

资料未公开。

36.洛阳乐舞砖雕

资料未公开。 XstVf4LVOY/0J5+OiKO7RRE2EDjgqgH/Msea7x72Ku0a7jJBCWwJFv/0kuOG5z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