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和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强调研究人类真实的内在自我,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强调意向性在人格与行为研究中的重大意义,不主张把人看作僵死的机器和无目的、无选择性的动物;都强调对人生以及其价值的研究,注重心理学研究与人类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主张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和忽视人性的研究取向。它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有很大的启发。“现象学是研究独特的人格结构的最恰当的工具,是建立一门良好的心理学科的基础”。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有:

(1)把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强烈反对行为主义排斥意识的机械的S—R模式,而强调要通过对此给予反应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意识现象的分析来研究独特的人。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并把人性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地位。对待人性,他们持以下主张:

①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人本主义者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人的一生中,行为动机不断指导人的自我机构趋向完善。

②人性天生是善的。他们相信人类有机体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在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下,在提供了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环境和机会时,人性就会不断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③人性是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他们相信能通过成长过程达到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最终责任,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去发展和完善自我。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观。他们认为人必须有一种价值系统,这种系统能给人的生活提供意义和目的。在他看来,价值观是历届人类本性的基础,它是从人性的理性和非理性水平、意识与潜意识水平中产生的。自我实现者的人性、能力和价值观可能是最高的,是超越整个物种的自然价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用现象学的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来取代元素分析和唯实验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改革,在具体方法上采用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罗洛梅的观点。

1.马斯洛

马斯洛作为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心理学思想的生成和发展是其独特的个人经历、不平凡的人格特点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思想氛围交互铸就的产物。

主要观点:

马斯洛强调要以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对人进行静态的、条块分割式的研究,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整体动力学的研究原则。他认为有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在对有机体进行研究时,应从动态的、动力学的角度去研究,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强调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人类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为了强调问题中心的观点,他批评了传统科学哲学观和方法中心论,并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以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方法要顺应问题,为问题服务,主张用更综合、开阔、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问题。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理论不仅是健康人格的一种研究,也是一种有关人性潜能的研究,是一幅人性的图画,展示出人性潜能所能达的一种境界。他所憧憬的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学——通过健康人格的研究,刻画出人性能达的最高境界,为芸芸众生提供合理而有效的价值导引。他认为自我实现可以贵如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是她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由于自我实现是“存在”与“形成”统一,因而他主张自我实现心理学应将“存在心理学”与“形成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理论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健康型自我实现和超越型自我实现。健康型自我实现是务实、能干,入世主义者,以实用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是实践家;而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含义是指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丰富超越体验的人。这种人更重视高峰体验、能从永恒意义上观察和理解人或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善于协同合作,能够超越人我之间的分歧、注重创新和发现、尊重他人、重视精神生活、关心人类命运。

(2)动机理论

关于动机理论的研究方法,马斯洛认为动机理论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应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人为对象,重视健康动机的研究,坚持整体动力理论,应阐明动机理论与有机体和环境以及动机与动机之间内在关系的整体动力的关联。研究重心上动机理论直接对人类共有的基本目标或需要进行研究,并试图立足于基本需要及其层次发展构件。这时他的动机理论与以往动机理论的很大不同。马斯洛的动机理论还含有人性论、价值论、自我实现以及在教育、管理、社会变革、心理治疗等多方面的引申含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 Maslow, 1908-1970),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3)创造性理论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有其自己的特色:它将创造性问题与人性的健康、人格的充分成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创造性理论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健康人格作用的描述,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呼唤,是一种对教育乃至社会变革的关怀。他所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创造性发展中之作用的强调,已成为西方教育变革、特别是创造性研究中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积极:他把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健康人的心理探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强调人的高层次需要和内在价值的人格学说,在心理学是上有重大意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现代行为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人类潜能及发挥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他在扩大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上作了拓展性工作。

消极:马斯洛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把自我实现的人置于乌托邦中,不具有现实性;他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且他是个人中心论者,他的自我实现理论不具有普遍性;在人性的理解上,他主要致力于人性自然因素及其在现实社会影响下的成长研究,忽略了人性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维度。

2.罗杰斯

罗杰斯发展了新的咨询疗法和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自我概念的人格理论。他研究心理治疗的方法叫做非指导性的或患者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的观点是他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1)人格自我心理学

在他的人格自我心理学中,自我的特点是:属于对自己的认知范畴;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自我不是头脑中的另一个人,只是表征自己的经验,是描述性的。罗杰斯的人格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构人本主义的人格自我理论;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创造团体心理治疗的新形式。

(2)学习观: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以“机体潜能说”和“自我实现理论”为思想基础,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一系列假说,其中包括对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过程及方法的条件等方面的论述。他认为意义学习过程不仅包含认知过程,还包含情意过程并涉及学习者个性的发展,这种学习影响到学习者的态度、人事、情感、行为和生活;他认为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者自己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知识和经验;最好、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学习静止的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条件应该是宽松、自由、无外加压力、无讥讽的学习情景。

(3)教学观:

他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紧密联系。不仅表现在自我——主动学习上,还表现在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他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教育应该“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希望学生成为自由的、负责任的人”。即: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他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是他成为一个教育改革家,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观念发上了巨大的变化。对罗杰斯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是美国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非指导式咨询(受辅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积极:罗杰斯以人“性本善”为基石建立起他的理论大厦,无论是他的“自我观”还是健康人格的勾勒都对心理学尤其是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成为一种国际性影响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当代最为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理论之一;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非指导性学习”教学模式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罗杰斯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上的,他的学习观脱离社会的人性发展,提倡脱离社会的“自我实现”,结果必然导致其价值因脱离社会而毫无价值;他主张绝对自由,即学习的动因是内在的,学习内容是自选的,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学习的效果是不需要评价的,事实上这种学习是不存在的;他过分强调学习潜能的发挥缺乏科学依据;“自我——主动学习”基础上的教学观是一种脱离社会、脱离教育本质作用的空想的教学观,与之对应的“学生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作为一种普遍的常规教学模式。

3.罗洛梅

罗洛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最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心理治疗专家。他创立的存在分析理论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把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方法、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一种独特的研究倾向。他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类的存在是多样性的,其中既有物质性的一面,也有精神性的一面;既有理性和意识的东西,也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东西;既有外部自然和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他把存在和对存在的分析视为心理治疗和人生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它的存在分析观。

罗洛o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1)关于“存在与存在感”

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普遍感到生活平淡、乏味,生活对人们失去了吸引力,人就像机器一样失去了人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即患了医学上的“神经萎缩症”。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提出了应该建立一门关于“人的工作科学”的理论;他认为这种“人的科学”是一种全面的关于人及其存在的理论,它能对人的基本本体论特点加以理解和阐述,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人进行整体的理解和研究,又不至于在研究中把人肢解;对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各种不同机制的阐释,通过对内驱力的理解和对条件作用的现实予以关注而进行的,因此最适宜的方法是描述性的和现象性的;他认为“人的科学”的目的是发现和研究人的“存在感”,或人对自己存在的体验,这种“存在感”把个体的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连成一体。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基础;自由的个体是充分“个体化的”又必须是“社会整合”的,“宗教道德感”是保证个体存在,促使人格不断变化和完善的动力因素;创造性生活的特点是“健康的自我表现”。

(2)关于“人格理论”

罗洛梅的人格理论注重心理健康与存在的关系,试图揭示人在运用其自由和责任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使得基本人格特点突出了自由、创造性、勇气、权利、爱、意志和力量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自我的主动性。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外部看待自我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一个创造性的人会细心的审视过去和未来,积极地选择目标和价值,能认识到并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能力来肯定人的价值;人格的成长要有勇气。他对人类本性持既善又恶的观点,认为力量是形成善恶人格的基础。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的研究,他提出有以下几个阶段构成:1)人格发展的天真阶段;2)日常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3)自我的创造意识阶段。实际上,健康人格的发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要使人格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清晰丰富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减少则时由危机危及存在感的威胁造成的。

对罗洛梅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积极面:促进了存在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推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他和马斯洛、罗杰斯、奥尔波特、布根塔尔一起被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立者,他被公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倡导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扩展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消极面: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以及探讨人的本体论和行而上问题方面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他的学说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研究方法上的非科学性都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4.人本主义对我国教育的思考

人本主义在西方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近几年来在我国也越来越受重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

(1)启发中国教育进行教育改革,主张确立明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由于我国一千多年来形成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的传统影响,以及西方社会技术至上、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现代社会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再加上教育本身转轨较慢,教育机制不够健全,教学方法固定不变等多种原因,学校教育注意的始终是所谓系统知识的传授,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过多地考虑到社会对高学历、高文凭人才的需要,而较少关注大多数学生的主体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正如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所说,“现在提得很多的是教育要为经济服务,要为社会服务,这些都应该,但还应提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当然这几个服务是有联系得,但只提前两者是不全面的。”

我国在意识到教育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后,大力地进行教育改革,如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取得了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肯定了教育要以人为本,肯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人的过程就是追求人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对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这启示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意的教学观念,评价学生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做法。教育力求本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进行,树立这种观念:“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

(3)对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人本主义倡导的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这对于我们在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差生进行教育时,发掘学生的潜力,创造性方面都有积极意义。近来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在网络教育环境创设方面越来越引起教育技术学者的重视和青睐,这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课程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课程不能仅仅重视教学生学会多少的知识、技能,也不能只强调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更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应在学习者的发展与智力的优异性上强调人的情意、情感和人格的重要性。中国教育也认识到这一点,大力改革课程标准。比如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相应的在语文课程中有所体现的是新增加了口语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改革的目的就是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真正做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力求做到通过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总之,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以人为本”的教育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真正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当前充分强调以人为本,教育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个性化的人才,素质教育浪潮的掀起以及相应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模式的转变。

(4)三种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的理论基础,对指导个人学习、制定教育政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需要学习理论的支持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需要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社会成员的知识化和学习的终身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生存要发展,劳动者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知识结构,来适应社会变化对劳动者的需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物的形成过程”。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意味着人们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学习是人的第一需求,学习和更新知识以求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也同时意味着终身学习体系地位的真正确立,学习行为将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社会群众行为,从实现个人自身的价值目标,转变为社会共同体对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庞大的接受再教育的人流涌向教育机构和办学机构,知识的“爆炸”,必然会引起办学机构这个生产知识、培养人力资源容器的爆炸。就目前我国现有的各类办学单位和办学规模,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必须寻求新的办学形式与办学方式,而现代远程教育将是更好的选择,它能为人的自我实现、丰满人的形成过程提供灵活自由的学习途径,为扩大教育规模创造了先进的培养手段。

2.学习理论是开展现代教育的基础

三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出6个有代表性的基本特点: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②学习必须考虑个别差异的存在;③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恰当地置于学习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④学习条件会对刺激学生学习产生影响;⑤学习动机对促进和引导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反应;⑥已有知识基础对学习效果将产生影响。

(1)注重程序学习和激发学习情绪

现代教育注重程序学习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增强自律能力至关重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把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表现上。刺激与反应对学习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刺激条件的创造,刺激因素的安排和组织的目的,都在于增强学习者的期望性和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在支持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化差异,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发展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无须像班级学习那样,任何学习活动必须要统一行动。这种安排与需求,是根据需求者的希望值和期望值所决定的,包括两个方面:群体需求和个人需求,但总目标都是一致的,即能够通过学习对知识的再获取而赢得智力资本,以此来促进群体的整体发展、地域的经济增长和个人的目标实现。由此,便激发出对学习的迫切感和知识的需求感。在此,现代远程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2)注重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人们的学习过程是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对知识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只有对信息的传播过程有所了解,才会对其有较好的掌握。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同,每个人的认知过程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为了使学习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应该创造吸引学习的环境与系统,以此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现代远程教育从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到信息的传播通道,以及传递到学生学习的终端,都在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便利与否方面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因素等方面,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利用,使其不仅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更多的是适应于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知识源,还适应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认知结构的学习者,这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达不到的。

(3)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自我实现这一特性是人的先天行为。对每一个人来说,各自生活在自己感知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世界只为他们自己所知晓。这种先天性、倾向性愿望的实现,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只有在自由的运行条件下,它才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充分实现。

学习社会的到来,首先在于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同时还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中心地位的确立。学习和接受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转变为社会共同体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基于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技术,特别是卫星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实现,多种信息符号的远距离传播,使学习形式的个性化、个体化特色越来越明显。网络化、多媒化的教学形式,不仅打破了学习形式的班级化和集体化,而且每一个人可根据需求和能力,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中心地位、自主地位的确立,人的自我发展的主观性地位的确立,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创建了适应于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发展的学习型社会环境的建立。

3.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世纪教育的一个新教育内容,它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是开展教育信息化、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与内容。这种学习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是对学习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的认知工具、信息工具、学习工具和研究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培养与提高了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其作用为: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②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手段去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开阔的世界观。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迅速地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④有利于使学习者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⑤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培养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⑥利用虚拟环境,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跨进新世纪、新时代的教育中,其信息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与现代化程度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三种学习理论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但随着学习媒体、学习方式、学习的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其内含与外延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对学习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化与发展。 k035Jgmi+up0rBKmFEuDIckQiaK9COnBWK1YuqLoV7FXoTKfhzrVaP9EKvPOtS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