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的产生是由于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率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方面提出了要求,行为主义心理学最初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及其效率;其次也是19世纪90年代掀起的一场政治生活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对于这些革新者来说,行为主义似乎为他们提供了能够合理地、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因此行为主义就应运而生。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一大流派,影响非常深远,经过不断地发展,其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期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早期行为主义

1913年~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由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认为,从批评结构主义出发,根本没有必要去研究意识,而必须以行为作为其唯一的研究对象。华生抛弃意识而研究行为,否定主观内省而代之以客观观察,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研究人和动物行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找出行为的基本要素,既反应和刺激,认为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中即“S—R”。刺激是由体外的环境或者由人自己的肌肉运动和他的腺体分泌所提供的,是外界环境中任何能够引起有机体行为变化的东西,以及有机体内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反应是相当及时地跟随着刺激的呈现而做出的,是有机体所做出的任何动作。反应分为非习得性反应和习得性反应两种,习得性反应是在学习中,通过条件化制约把非习得的反应组织起来而形成的,因此学习过程就是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联系的过程,即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他提倡客观法,反对内省法。他提出四种方法:(1)观察法;(2)条件反射法;(3)口头报告法;(4)测验法。他认为语言的习惯有两种:外显的语言习惯——言语;内隐的语言习惯——思维。他把反应分为四类:内隐的习惯反应,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遗传反映,外显的遗传反应。关于学习规律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华生认为刺激与反应联系之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他认为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首先在于所学的反应的多次重复,在学习中,某种学习的动作经过多次练习,形成了连续的动作习惯。华生在研究中发现由有机体本身的运动而来的刺激(即机体动觉)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华生对已经学会走某种迷津的动物进行手术,每次手术排除一种感觉,结果发现试验的动物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的刺激作用时仍然能够走迷津,并能作各种复杂的动作,华生认为这是来源于机体本身的刺激作用,也就是动觉反馈的结果。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

华生的行为主义,积极的方面有:(1)他以行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加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研究方法对象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使客观心理学得以建立,引起一场心理学上的革命。(2)他的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在华生的倡导下,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对条件作用下反射是学习过程的研究相当投入。(3)强调有选择的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肯定了教育的作用。(4)华生主张心理学要预测、控制和塑造有机体的行为,从而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

消极的方面有:华生的理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存在着许多缺陷和消极的方面,走向人性生物化的道路;他竭力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的客观行为使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和动物的行为;把人看做是一台被动的刺激——反应机器,他的学说还否定了意识,贬低了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2.新行为主义

从1930~1960年左右,新一代行为主义出现,他们坚持华生行为主义基本立场,同时试图改进华生极端简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弥补或转向——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赫尔的驱动力还原学习理论。他们既保留早期行为主义的以行为而不是以意识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根本特征,又不像华生等人那样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

(1)托尔曼

托尔曼(E.C.Tolman),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因强调理论的认知性质,故又成为认知行为心理学家。他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述动物的行为,他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E. C. Tolman (1886-1959),美国心理学家

①整体行为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有它自身的特征,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整体行为并不是各部分之和,它有自己的描述性和规定性。

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例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与朋友的谈话是为寻求下一步共同行动的计划等。动物和人类行为莫不如此。

整体行为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可以通过教育变化的(可塑性)

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排除障碍,实现目的(认知性)。例如,白鼠总是选择一定的通道而非另外一些通道通过迷津;我们外出旅行为到达目的地,总是选择一定的路径和交通工具等。

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达到目的的活动(最小努力原则)。如白鼠在进行多通道迷津实验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通过迷律时间较少的通道获得食物;我们总是选择一种较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到达旅行目的地。

托尔曼强调说:“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托尔曼以尝试错误及由此而带来的学习进步(托尔曼称之为可教性或可塑性)来客观定义目的性,以目标-对象的性质、位置以及刺激情境等行为先决条件的变更对习得行为的影响,来对认知性赋予客观定义。

②中间变量

托尔曼认为,行为的最初原因主要有物理的和生理的两类,分别称之为环境变量和个别差异变量。托尔曼认为它们(亦称实验变量或自变量)与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决不如行为主义者所说的S-R那么简单,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根据引起行为的先行条件及最终的行为结果本身推断出来的中介因素,即中介变量,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

完整行为包括:

Ⅰ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

Ⅱ经过某些中介过程(如期望等)

Ⅲ为此而表现出的行为

即: S-O-R

他认为三种主要的中介变量:

A需要系统,指生理需要和内驱力等

B行为空间,指机体在某一时刻内感知到的,具有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客体

C信念——价值的符号排列矩阵图,是指个体将环境中的客体按照学习结果而加以归类和分化,排出一个等级顺序。

托尔曼强调说它是完全可以赋予客观定义和定量的,它能客观、精确地同一定的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联系起来。事实上,每一特定的中介变量都与特定的环境变量和个体变量相关联,中介变量一经提出,即为当时的心理学家所接受,如赫尔立即采纳了它,也代表着托尔曼对心理学所作的独特贡献。

③托尔曼的学习理论

他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要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不是习的简单机械的反应。他用“符号”这一术语来表示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所以,所谓学习也就是习的符号及其意义。他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之为符号学习理论,或学习符号——格式塔模式。由此,托尔曼被称之为现代学习理论的认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为证明有机体习得的是符号及其意义而非动作反应模式,他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潜伏学习等概念。

期待: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意义,通常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这种知识既可以是当前习得的,也可以是过去曾经习得的。

位置学习: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景的意义,此即位置学习。

潜伏学习: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太明显,是“潜伏”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才明显通过操作而表现出来。

对托尔曼学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积极面: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融合了格式塔心理学,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的许多思想,但它确实是一个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论研究动物和人的认知性学习,这一点又是它与赫尔、古斯里、华生等联想行为主义迥然不同,所以他的理论是独特的,为认知的行为研究开辟了道路。现代认知心理学吸收了他关于人类学习的认知观点和客观的研究方法,以至他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始祖。他的理论也影响了行为主义的发展,他倡导的整体行为研究和他提出的中介变量等概念吸引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行为主义者,被他们吸收和接纳。他是将认知与行为主义联系起来的第一人,从而推动了行为主义向认知方向发展。

消极面:他未能像赫尔那样坚持理论的系统、严密和完整性,他的理论显得有些凌乱,许多概念没有予以明确的定义,许多表达显得模糊不定,对许多学习问题未能回答。而且他的理论中有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的倾向。

(2)斯金纳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站在极端行为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立场上开始对动物和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学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他是一位激进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新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行为的实验分析方法发展了一套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操作主义体系,并将他推广到教学和社会控制中。

主要观点:

①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据此,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这便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②反射学说

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这个独特的实验装置,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他以类似的方法对其他动物和人也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强度就增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而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使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③强化原理

重视强化作用,提出强化原理和公式,以及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操作强化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CAI:通过使用机器装置来提高学生在算术、阅读、拼写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希望机器能作某些胜过普通教师所做的事情。利用教学机器进行的教学为“程序教学”,基本要求有:教师编写一系列刺激(问题)

反应(答案)框面,由易到难小步子呈现教学内容;学生积极主动地反应学习;给学生的每个反应(答案)提供及时的反馈(指出正确答案);尽量安排好问题,使学生能经常做出正确反应并及时得到强化;让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完成整个教学程序;给勤奋和学习好效果好的学生提供大量支持性强化物。

对斯金纳的评价:

斯金纳的贡献:斯金纳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有重大贡献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Ⅰ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B. F.斯金纳(1904~1990),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Ⅱ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Ⅲ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Ⅳ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Ⅰ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他把内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Ⅱ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Ⅲ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像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3)班杜拉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受认知学派的影响,他认为行为主义专注于操作忽视了认知功能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具有给自己提供某种自我指导力量的潜在能力;而认知心理学虽然注意了对人内部意识过程的研究,却又相对忽视了对人外显行为的探讨。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相当强调人的认知功能以及自我选择、自我调节机制的社会学习理论家。

主要观点:

①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即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

观察学习的特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a.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映;

b.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他认为强化在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c.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知道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括内部的认知过程;

②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在班杜拉看来,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的,相互决定的。他注意到了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他主张人的行为能影响并能创造和改变环境。

交互决定论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此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影响。

③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理论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他认为自我调节有三个过程组成

a.自我观察 b.自我判断 c.自我反应

他的自我调节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能合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

④自我效能原理

自我效能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能力。人类除了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自我生成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生成能力可对技能进行权衡、判断,还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和改变。

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

积极面: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杰出贡献在于他发掘了前人所忽视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给予观察学习应有的重视和地位。他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其理论有长足之处与重大历史意义。

a.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的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b.班杜拉吸收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和轻构成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理论才找点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

c.由于他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因而在方法论上注重以人为本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

d.班杜拉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其实验方法比较严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它的具有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在坚持行为主义立场的同时,积极吸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并受人本主义心理学若干思想的启发,涉及了观察学习、交互作用、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大课题,突出了人的主动性、社会性、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赞同。

消极面:其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

a.由于其理论开放性特征,导致它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b.他的观点忽视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视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以及发展阶段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c.他在研究攻击性行为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难以让人苟同。如他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攻击行为的榜样,让儿童观察其行为,这无疑起到了教唆儿童使用攻击方式处理问题的负面作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d.班杜拉虽强调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为为重心和目的,实际上并未给认知因素以应有位置,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因而对人内在的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有关领域重视不够,表明其理论本身有很大局限性。

班杜拉以历史的方式证明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因为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既是行为主义的,又是认知心理学的,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即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是统一的。

3.行为主义对我国教育的思考

行为主义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式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其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行为主义非常看重业绩的后果并坚持认为:得到强化的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学习者被看成是对环境中的条件做出反应的人,而不需要在发现环境中担负起积极主动的责任。

行为主义者都看重学习者和环境因素,但是显然环境被置于更优先的地位,所以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

行为主义者的教学目标是:已经向学习者呈现的刺激是否能引发出预期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习者必须知道如何去做出适当的反应,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去做出这个反应。因此,教学是围绕着呈现适当刺激和提供机会让学习者操练做出适当的反应;为了促进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通常在教学中要安排线索(做出什么反应的最初提示)和强化(增强在呈现预期刺激时的正确反应)。行为主义理论将教师及其设计人员的角色看成是:

(1)确定哪一个线索能够引发预期的反应。

(2)安排与预期刺激相配的有提示的练习情境。这种刺激物最初并没有引发力量,但现在希望它能引发在“自然”(业绩)情境中的反应。

(3)安排环境条件以使得学习者能够依据预期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并且从反应中接受强化(Gropper, 1987)。

可以看出,尽管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以学生的学为主体,通篇看好像仍然在重复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设计。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行为主义的贡献,它其中的教学设计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说环境的构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使之发生预期的反应。再比如强化原理,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总之,借鉴行为主义之长,弥补教育之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突破。 aSm3zAG9tK2pdtSv8sHHqdXPcIWYRe4KhbaD+vNv7QjkhhVIcSH25bYQUJXePa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