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

本章提要: 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它有两个基本类型:集体和企业。采集社会里的集体只有一个,可称为社会集体。农业社会里的集体有三种具体形式:村落、群体和家庭。工业社会里的企业有三种具体形式:私企、公司和国企。知识社会里的企业只有一个,可称为社会企业。

生产方式中的人力生产要素即人,同时又是社会主体,因而现代生产方式必然推动现代社会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可见,研究现代生产方式对于研究现代社会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研究现代生产方式,就必须对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认识。

一、生产方式的含义

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就必须从事生产,所以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生产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的适应程度,因为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的高度适应,意味着生产技术能够被高度运用和创新。

物质资料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综合作用于生产对象的过程, 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就是生产方式 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生产要素和建构性生产要素。 实体性生产要素可分为人力生产要素和物力生产要素两大类。其中,人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如管家、包工头、领队等)、经营人员、监督人员、技术人员、劳务人员等,物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技术装备、生产原料、土地、(交通、通讯等)环境条件等。

在公有制条件下,建构性生产要素体现为以社会形式出现的具有通适性的社会支配权力。比如某块土地,开垦与否是适用于任何社会成员的权力,或者说,任何社会成员都具有开垦某块土地的权力。在私有制条件下,建构性生产要素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具有排他性的社会支配权力。在农业社会里,这种社会支配权力体现为契约强制。契约的订立可能是平等协商的结果,但相当多是一方遭受另一方胁迫的结果,可能是由于经济原因订立的,但相当多是由于非经济原因订立的。在工业社会里,这种社会支配权力体现为合同强制。合同的订立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基本上是由于经济原因订立的。契约强制和合同强制都体现为一种经济力量,称为财力 ,因而建构性生产要素可归纳为财力生产要素。

这就是说,生产要素可分为人力生产要素、物力生产要素和财力生产要素三种。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人力生产要素的综合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确定生产方式的根据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创新生产技术 ,提高社会生产力。可见,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根据是生产技术现代化。所以以生产技术的发展需要为根据,通过揭示生产技术的历史演变,说明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为揭示现代生产方式奠定基础。

二、采集生产方式

采集生产是采集现成自然物以满足人类充饥需要的生产过程 。由于采集工具(主要是石器、木棍等)操作简便,因而对工具的使用都不需要别人的配合。这就是说,采集生产以个人单独作业为基础。但是,由生理机能的限制,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猛兽侵扰,生命安全饱受威胁。为了安全,大家必须集中到一起从事采集生产,从而形成以单独作业为基础集中劳动的生产方式。人们通常把这种生产方式下独立核算的生产单位叫做集体,所以这种生产方式就是集体生产方式。

由于采集生产既不改变食物资料的质量,也不改变食物资料的数量,所以当某地食物资料被采集完后,人们就不得不一起迁移到别的地方,因而在采集社会里,人类生活的基本模式是流动。在流动生活状态下,一个氏族一般不会分离开来,全体氏族成员集中在一起从事采集生产。由于不同氏族之间没有任何往来,所以不同氏族不是同一社会的不同集体。一个氏族既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社会。

社会是由于共同生活形成的人类共同体 。可以这样理解,采集社会是(氏)族别社会,农业社会是国别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是世界社会。相应地,采集社会的人类历史是(氏)族别历史,农业社会的人类历史是国别历史,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人类历史是世界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采集社会还不是社会。因为在这里把不同个人维系在一起的因素仍然是自然的——血缘。只有把不同个人维系在一起的因素成为超自然因素时,才能说这样的群体是一个社会。人类真正的社会历史开始于奴隶社会,因为只有从那时起,把不同个人维系在一起的才是超越自然的因素。

可见,采集社会里的集体单位只有一个,可称之为社会集体——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集体。

总之,采集生产以集体方式进行,采集社会(相当于旧石器时代)里的集体只有一个,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集体,称之为社会集体。

“一个氏族就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社会”,这说明 采集生产力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力 ,其中没有个体性,不存在生产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生产个体性是私有制赖以产生的生产力基础,采集社会里没有生产个体性,因而不可能存在私有制。

三、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是通过创造条件使生活资料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过程 。农业工具 的使用都是单个人进行的,不需要更多的人相互配合,也不存在现代社会里所谓的“流水作业线”。这就是说,农业生产也以个人单独作业为基础。也是为了安全,大家才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因此,农业生产也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

一方面,农业生产能够使生活资料的数量增多,为人类定居生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需要熟悉土壤性能和农作物习性,需要按季节播种和收集,这决定了人类需要定居生活。前者使人类定居生活成为可能,后者使人类定居生活成为必要。于是,定居成为农业社会里人类生活的基本模式。

定居生活后,尽管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可以使生活资料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某一地域里的物产还是不足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等农业资源,人们便分开居住形成不同村落。这些不同村落之间保持着一定联系,因而这些不同村落就是一个社会的不同单位。从此,在人类社会内部就出现了许多不同集体。

总之,农业生产以集体方式进行。不过,农业社会的集体单位不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从历史上看, 农业社会 里的集体有村落、群体和家庭三种具体形式 其中,村落是氏族成员以单独作业为基础集中劳动形成的集体,群体是奴隶群众以单独作业为基础集中劳动形成的集体,家庭是农民家庭成员以单独作业为基础集中劳动形成的集体。

农业生产是各个集体以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需要的生产活动,这说明农业生产力具有个体性。各个集体通过税收和财政以国家的名义联结成为一个社会,这说明农业生产力同时具有社会性。农业生产力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集体由村落到群体再到家庭,规模越来越小 ;集体的生产目的、所用资源、决策管理、经营活动和利益分配越来越多地排斥社会因素。这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说明,农业生产力水平越高,其个体性越强,社会性越弱。所以, 农业生产力是一种个体化生产力。

为激发各个集体和个人开发经济资源的积极性 ,社会承认和尊重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享有排他所有权,从而形成私有制。 私有制是以排他所有权为根据独享劳动成果的社会制度 。在农业社会里,许多自然资源(主要是可耕地)、新产品、新技术有待开发,人们劳动和创新的发展潜力巨大,因而以生产的个体性为基础的私有制形成后,有力地促进具有个体化特质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反过来,农业生产力水平越高,其个体性就越强,私有制的生产力基础就越牢固并扩大。所以,农业社会史是私有制产生并日益发展的社会历史。

四、工业生产方式

工业生产是通过引起生产对象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变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产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工具的劳动不是单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很多人之间实行分工,要求分担各自工种的劳动者之间相互配合。这就是说,工业生产以分工作业为基础。但是,分工作业所完成的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部分,要使整个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各个工种必须相互协调。这说明工业生产方式是以分工作业为基础的共同劳动。人们把这种生产方式下独立核算的生产单位叫做企业。所以这种生产方式就是企业生产方式。

要引起生产对象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就必须准确了解工业生产对象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必须准确把握引起工业生产对象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变化的规律和条件。而要准确了解工业生产对象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及其变化规律,就必须运用一定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需要一定条件,这些条件往往又是居住地满足不了的,因此工业社会里人类生活的基本模式,又朝着流动方向发展。

总之,工业生产以企业方式进行。 工业社会 里的企业有私企、公司和国企三种具体形式 。工业生产是在独立核算的不同企业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说明工业生产力具有个体性。同时,工业生产力也包含着社会性——以社会(市场)资源满足社会(市场)需要,而且不同企业通过税收和财政、贸易、相互投资等联结,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个单位,这说明工业生产力同时具有社会性。相同于农业生产力的是,工业生产力也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不同于农业生产力的是,企业由私企变成公司再变成国企,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小;企业的生产目的、所用资源、决策管理、经营活动和利益分配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因素。这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说明,工业生产力的水平越高,其社会性越强,个体性越弱。所以, 工业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化生产力。

工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以至于出现自然资源趋于短缺的局面。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出现,使得新技术开发也呈现出一定局限性,所有这些都使私有制的积极作用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同时,基于私有制形成的不择手段争夺经济资源,为谋取更大私利制造虚假信息等严重社会问题,使私有制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与私有制相反, 公有制是以公共所有权为根据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制度 。公有制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资源,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并为避免由私有制形成的争夺资源提供可能性,从而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使工业社会历史成为产生公有制并逐步取代私有制的社会历史。

应当强调,在有大量经济资源尚待开发的条件下,断然消灭私有制显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所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形成一种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形式,社会主义制度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在生产领域里的内在表现是,分配权(包括生产资料经营权和劳动成果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从管理权中分离出来,而且这一分离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断加强,外在表现是公司制度逐步取代私企制度。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在消费领域里的内在表现是,消费权从占有权中分离出来,而且这个范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断扩大,外在表现是租用制逐步取代独享制。

五、知识生产方式

知识生产是人类借助智能机器通过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来 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生产活动 。在知识社会里,人类直接生产的只有知识,包括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

由于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知识的创新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每个人都只能在特定领域内选择一定分工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说,知识生产仍然以分工为基础,需要许多人相互协作,即知识生产仍然以企业方式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这里每一个人对分工的选择,已经不再是出于个人谋生的需要,而是基于个人兴趣、志向或责任心而作出的自由选择 。各个企业由于货币的消亡不再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它们虽然还可以说是独立的生产单位,但不能说是独立性的经济单位或企业单位。知识社会的企业单位只有一个,可称之为社会企业——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企业。总之,知识生产的生产方式是社会企业。

知识生产是全体社会成员间接从事劳动的生产活动 。知识社会里的人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类社会,因而知识生产力是社会性生产力,其中不存在生产力的个体性,不存在生产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由于不存在生产个体性,知识社会里不可能存在私有制。

综上所述,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生产要素的组织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它有两个基本类型:集体和企业。采集社会里的集体是社会。农业社会里的集体有三种具体形式:村落、群体和家庭。工业社会里的企业有三种具体形式:私企、公司和国企。知识社会里的企业是社会。 7vDFsyrqSH9K/9AN8+Jh2uVkLwfO+EKRjibt3Ermvaga1Dd8iraaQV/ujVXnOI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