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本体的概念演变过程

一般认为,本体论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和发展的。对“本体”这个术语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希腊文“ousia”,“ousia”是“einai”的名词形式,其意义相当于英文的“being”—“存在”。现存的对“本体论”的最早记录为拉丁语“ontologia”,分别出现在1606年Jacob Lorhard( Lorhardus )的著作Ogdoas Scholastica中以及1613年Rudolf Göckel( Goclenius )所著的哲学词典中。而本体论在英语中译为“ontology”,它由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收录,第一次出现在1721年版的贝利词典中,其定义为“an Account of being in the Abstract”,这说明本体论在那一时期已经得到了使用。这个概念在现代东方汉语学术界的历史上曾被翻译为万有论、是论、存在论与本体论,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某些相应范畴与话语表述作参照性理解来看,翻译为本体论最为确切。

亚里士多德的学徒们最初使用词语“形而上学”来形容他们老师描述的“the science of being of qua being”(其中“ qua ”指“在…范围之内”),即“自然存在的科学”。依照这个理论,本体论是研究存在本质的科学,或者说是对事物存在的研究,感受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的事物,不要以它们的样子判断它们,而是以它们的实质来判断它们。更精确地说,本体论关注的是决定什么事物种类是最基础的,而且某一事物是否属于这些种类。

韦氏词典对ontology有如下解释:

(1) a branch of metaphysics relating to the nature and relations of being

(2) a particular theory about the nature of being or the kinds of existence如同“形而上学”一样,本体论是一个词汇,能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它被认为与形而上学很类似,但是它应该用在更具体的地方,指定存在的最基本的种类以及世界构成的基本物质或结构。本体论将分析最普遍和最抽象的概念和特性,这些概念和特性详细而精确地描述世界上任何现象,比如时间、空间、物质、过程、因果、规律等。

在中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详细介绍了ontology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含义,认为ontology是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而且区分了ontology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的不同含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ontology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这种概念解释是在哲学领域的含义。

在现代信息科学领域,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的是Neches R等人,他们将ontology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

但是,为大部分学者接受的ontology定义是由斯坦福大学Tom Gruber在1993年的论文中提出的,他认为“ontology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13] ,1995年又明确为“ontology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Gruber认为本体论是“a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can exist for an agent or a community of agents”。

在Gruber定义的基础上,Borst于1997年对本体论定义为“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14] ;后来,Studer等对上述两个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15] 。这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formal)和共享(share)。“概念模型”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概念模型所表现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指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共享”指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即ontology针对的是团体而非个体的共识。

由于ontology的新的含义也是引申发展借用而来,是一个新概念,所以出现了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名称的现象。ontology在人工智能或信息系统中的中文翻译,目前在国内的各类媒体中,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尤其是一些情报学、图书馆学的中文核心期刊,各自使用着不同中文名称。通过对一些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如《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的检索,常见使用以下几种翻译方法:概念集、应用知识体系、概念分类体系、实体论、本体论、存在论、本体模型、本体、本体簇等。《图书情报工作》期刊中有论文译作“本原模板” [16] 。甚至在同一刊物中,中文名称也不一样,例如《情报学报》2002年的论文把ontology叫作“概念集” [17] ,而2003年的论文有的译作“本体论” [18] ,有的译作“知识本体” [19] 。由于ontology在信息系统中是一个新概念,所以翻译成不同的名称是可以理解的,正如Internet开始在中文中的译名有:国际互联网,万维网,因特网,英特网,网际,互联网等等,但后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统一为“因特网”。而ontology目前还没有经过这样权威的统一审定推广,一些刊物本着先引进的目的,在文章中直接使用ontology而不加以翻译。鉴于ontology的中译名在英汉词典中已有“本体论”的译法,而且汉语中同一词汇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是允许的,随着研究使用人员使用频次的增多,大家也就认同了基本的翻译名称,而目前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人员多数译作“本体”,本书也沿用这一翻译名称。

本体现在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计算语言、数据原理等领域。特别是在知识工程、知识表示、语言工程、数据设计、信息模型、信息集成、信息检索、信息摘要、知识管理等领域。本体的研究非常活跃,甚至被应用到自然语言翻译、医药、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法律信息系统、生物信息系统等许多领域。本体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义Web、搜索引擎、知识处理平台、异构系统集成、电子商务、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信息抽取与检索、多agent系统、物理系统的定性建模、数据库设计、地理信息科学与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尤其是目前随着对语义Web研究的深入,本体论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建立语义Web的核心技术。 A6psM46FC6ggjxuEYl2CGZgBlnRT8sHDcLiLcfpmt+Vdb+yN3Fp5O+YETUdF5d5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