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孝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撰写,在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首先以《孝经》为研究对象,辅以图式结构对《孝经》义理进行分类阐述、现代阐释,并把借鉴与应用的义理归类分析。通过详细论证,说明《孝经》义理可以解决现代问题,与诸位前辈的理论成果相比,增加了《孝经》的现代性的特征,对前人注重《孝经》内容研究的单一范式有所突破。本书凝练研究出了《孝经》的 24 条具体义理,对新孝道与旧孝道的差异做了说明,并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孝道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实践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地位,其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能够接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本书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通过对《孝经》的现代阐释,阐述其孝道理论应该与马克思主义充分融合;经过凝练的新孝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孝道)对于指导现代社会行孝道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有的学者说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本书试图找出其融合之处,利用思想交汇的双重作用达到育人目的。刘纪纲教授讲到:“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对儒学的批判研究中吸取许多宝贵的东西,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是有根本差别的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不对的,只能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并产生不利于现代化的效果。” 本书并不是主张马克思主义儒学化,也不是把儒家思想生搬硬套于马克思主义,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孝道理论在“人”的塑造途径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根本性质的问题,不能动摇;但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必须有优良传统的孝道文化的支撑。二者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路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应用《孝经》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本书撰写的第二个理论意义就是,把认知人,发现人,追问人生意义为理论开端,并以人格理论贯穿本书撰写始末,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境界与人生的主旨。《孝经》对孝道的泛化和神秘化,甚至异化等问题,必须对人以系统反思的方式寻求解决途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王正平先生所言:“一切真理,以人生的真理为归宿;全部哲学,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中心议题;《孝经》思想的精髓也是对理想道德人格的诉求,二者在育人的目的上具有重合性。本书通过借鉴前人对“人”终极关怀的理论探索和成果,揭示古今中外教育对人格形成的殊途同归,以此彰显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优势,“故愿钻研搜讨,以见先人之智慧,可供今世之借鉴。” 通过厘清《孝经》在历史上的借鉴和应用情况的脉络,努力尝试构筑新的理论解释体系对《孝经》进行现代阐释,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服务,并为维系和发扬中国人行孝道的民族特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依据。

有的学者认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文化的教育功能,其目的在于塑造人格,重新凝聚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或者说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灌溉,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的实际,寻求人生的真正境界和目的。如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总结和强化,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针对性、现实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人格塑造,就失去了意义。” 章太炎先生讲过:“民族意识之凭借,端在经史。史即经之别子,无历史即不见民族意识所在。” 本书试图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的儒家经典——《孝经》的研究,发掘并弘扬其中的“孝”理论的精华部分,这对于完善国人人格,巩固道德根基,实现育人目的,维系家庭和谐和睦,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更好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有非常显著的借鉴意义。“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崇高的事业,完善崇高的人格,臻于崇高的境界,一向被视为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书通过古今中外对《孝经》借鉴和应用的立体式的考究,对哲学、宗教、法律、民俗等领域的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学术参考和借鉴利用价值。

再者,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孝经》的研究来寻求答案,比如,《孝经》中明确阐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提倡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样,当有人悲观厌世产生自杀之念时,通过对《孝经》义理的现代阐释,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和教育作用。李景林教授讲到:《孝经》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内含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有特色的路。在我们这个注重现实和‘物化’了的现时代,这条‘路’似乎更具启示借鉴的意义。” 本书的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古今中外对《孝经》借鉴和应用,通过对《孝经》义理的现代阐释,为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启迪,为政府决策、教育改革、倡导民间新风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EmpO+TPAL8t4GKKPTg/rOhsaqD+cbagUDAt7R8SgTL714IwlPQPBRwoLEgj/Ek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