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总体思路是以《孝经》为研究对象,阐释《孝经》与孝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作用与意义。具体的思路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写作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哲学思辨法为手段,对《孝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面对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孝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构造以《孝经》为核心的孝文化体系。对《孝经》所蕴含的义理进行现代阐释,深刻洞察“孝”的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把握“孝”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将之精当地渗透于、贯穿在现实的社会运动中。厘清“孝”的本原及其现代价值,形成孝文化的范畴。目的是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孝经》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发现并提出问题。基于当今世界文化潮流的跌宕起伏、各种思想冲击博弈的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厘清思想文化冲突与矛盾的根源,依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和要求,试图从《孝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重树道德坐标,指明价值导向。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孝经》进行概论叙述,阐述其主要内容和蕴含的义理,甄别可供借鉴的义理,指出《孝经》之糟粕。以《孝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本,提炼出“至德要道”、“孝为德本”、“孝之目标”的义理,厘清《孝经》的成书目的、对“人格”诉求和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孝经》义理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有所选择地借鉴和应用《孝经》义理来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部分,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唯物史观阐述中国古代对《孝经》的研究、借鉴和应用,以此展现《孝经》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对现代社会予以深刻启迪。
第四部分,《孝经》思想在国外的影响和作用,尤其通过日韩两国对《孝经》的借鉴和应用,阐述《孝经》伦理思想是儒家文化圈国家治世哲学的思想源泉,同时经过各个国家的本土化,使“孝”成为这些国家新的民族特征。
第五部分,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与理论分析。在前四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结合最新案例与事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把《孝经》理论应用于现实,汲取《孝经》思想智慧,进一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的发现”根本的问题之上,以此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通过对《孝经》义理的借鉴与应用以彰显其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实际功效。
第六部分,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从人学的角度,在充分分析《孝经》对现代国人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和应用《孝经》的具体措施,有教育与教学措施,法律与行政措施,媒体与宣传措施等。
下篇——孝文化篇,以《孝经》对中国孝文化形成为线索,阐释《孝经》与孝文化关系,孝的思想与理论、孝的道德与风尚、孝的文学与艺术、孝的科学与教育等内容。
在论及研究方法时,梅光迪先生在《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中论述到:“凡治一学,必须有彻底研究。于其发达之历史,各派之比较得失,皆当悉其原委,以极上下古今融会贯通之攻,而后能不依傍他人,自具心得,为独立之借鉴批评,其关于此学所表示之意见,亦足取信于侪辈及社会一般之人,此之谓有专长。” 肖群忠教授则认为,对孝的研究“力求把文化学的综合分析法,哲学的理性分析法,伦理学的规范概括法,史学的实证考据法结合起来。” 所以借鉴两位先生的治学要求,本书撰写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包括史实资料、文章典籍、书报期刊等等。朱熹曾经讲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治学之初,必先收集文献,仔细阅读。本书是以《孝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孝经》的借鉴与应用为主要研究目的,以孝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为主要阐释内容,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关于《孝经》和孝文化的相关问题,找出古今中外借鉴和利用《孝经》的本质属性,发掘孝文化的古今演变关系,厘清孝文化的现代意义,从而为当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佐证和参考。因为文献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既有助于了解有关《孝经》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又能够为甄别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提供参考。本书的完成基于前人优秀成果的积淀,也借鉴了前辈卓然智慧的凝结。本书作者购买了在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关于《孝经》的几乎全部作品,并作了较为细致的研读分析。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下载了《孝经》和孝文化的相关论文 677 篇(截至 2013 年 10 月),作者本人泛读了全部作品并精读了其中力作约百篇。
第二,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龚自珍讲到:“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史学”是世界文化瑰宝之一。“孝道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寄托了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它通过强调‘继述先人之志’,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那种为家庭、为民族乃至为国家负责、为子孙万代造福的精神,这实际上也就是为历史负责。” “这一种视全民族及其文化为一份绳绳不绝、继世无穷之大生命的意识,就称为历史意识;而这份护持关顾,愿此继世无穷得以实现的心情,就是继志述事的孝之心情。”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事件所组成的体系。而历史研究法就是从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及原因去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伟大的民族是有历史感的,作为有历史感的学者也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创造”新的历史。所以本书以《孝经》为主线,以《孝经》研究史为线索,发掘《孝经》在历史中的作用,并把《孝经》所传承的孝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任何文化都有其对于人和社会的基本预设和内在逻辑,任何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都包含对历史传统的继承。” 所以,本书通过历代如何对待《孝经》的分析,提炼出《孝经》在培育中国人民族特质中的作用和意义,揭示出《孝经》对中国民俗民风形成的影响和价值。在本书第四章的撰写过程中,再次运用历史研究法,对日本借鉴和应用《孝经》作了纵向梳理,阐释了《孝经》对儒家文化圈的深远影响。
第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事物之间或者人之间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被普遍采用的方法,所谓没有比较,就不能有鉴别,更谈不上借鉴。科学研究必须非常注重资料的鉴别,这样才能更好地汲取前人智慧成果的养分,以完成更进一步的理论探索。本书采用的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古、今、中、外对待《孝经》的态度、借鉴和应用的基础之上,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与比较,找出其间的相似性,相异性,以此为前提来揭示《孝经》和孝道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理出孝文化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第四,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结合生活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以真实的感受和应用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研究方法属于经验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范畴。在法律、医学和商业教育领域中的成功运用,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选择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运用相关理论支撑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一般来讲,论文撰写中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能够引起兴趣或讨论的典型性的事件。本书试图通过对典型“案例”,尤其是近期发生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例进行挑选,分析,深刻并形象地揭示出《孝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并使理论在实际中更加丰富和发展的目的。
第五,哲学思辨法。哲学思辨法就是对基本概念、信仰的辩证性、批判性思考,从而得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清晰性结论的方法。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冯友兰的观点是:“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人们如何认识和了解世界是世界观的问题,我们不但要认识这个世界,还要改造这个世界,这就涉及哲学另一个范畴——方法论的问题。怎么去改造这个世界呢,“孔子采取的方式不是修改文制去适应人,而是要从人心上着手,恢复人生命的意义,培养精神的活力,重建自我控制的人力,以适应客观规范。” 孔子的哲学思想归结是以“心性”思维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仁”,道德目标是以自身心性的完备提升人生境界,达到道德升华。这种“仁”发端于亲人之情,是亲情的外化普及,也就是:“仁之实,事亲是也。” 所以,本书的撰写,力图从哲学角度,辩证分析《孝经》的合理内核,论证其改造人本身,认识人本身,从而提升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意义。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要求恢复对人的严肃尊重,是当初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亦是其一贯不易的立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