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孝文化的提出与界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十八大报告对文化作用的界定来看,这里的文化非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得知,所谓孝文化就是以孝作为观念形态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方面为内容的统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培养国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坚强决心,也表达了我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定信念。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引领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精神导向,也为传播中国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指引。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目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相互斗争博弈,中国人正“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我们也期待中华文化能够再次绽放异彩。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同志在 2012 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回顾我们的历史,中华民族命运多舛而自强不息,饱受欺凌而又团结一致,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根基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倾向和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的忠贞与热忱,是历时五千年文明沉淀的民族品格。在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中华文化凝聚为一点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质;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色;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导向。” 民族精神是古人共同价值观的凝聚,也是今人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借鉴。这种中国人的精神按照梁漱溟先生的概括就是:“伦理情谊,人生向上。” 这种民族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儒家学派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也需要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一步的深入与融合。孝道,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儒家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理论命题。重孝、行孝亦被归为中国人的民族特质。梁启超曾言:“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由“孝”引申出来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构筑适用于整个民族群里的伦理规范体系,指导中华民族拼搏向上,自强不息。曾几何时,我们中华民族行孝道的品质让世人艳羡,就连对孔子思想颇有偏见的黑格尔也不由感叹:“中国国家的特点就是客观的‘家庭孝悌’。” 在浩如烟海的孝道论著中,《孝经》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之后,后世论孝者仍难出其右,《孝经》所倡导的孝道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铸就了中国人“孝”的品格。难怪有的学者这样认为:“《孝经》的思想主张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家法律、社会关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无不受其深刻影响,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血液中都渗透着《孝经》的思想因子,铸就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格特点。” 把《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的凝聚之书不足为过。

诚然,《孝经》本身亦有缺憾,其成书于先秦,阶级性显而易见。其根本目的并非为人民大众服务,而是在形成“孝”的公序良俗的社会风气,影响和培养“顺民”以利于阶级统治。《孝经》追求“孝”的神秘化,强调“因果报应”,压抑人的个性发展,在现代中国社会,应当鉴别真伪,去伪存真,让《孝经》这朵在历史上绽放的奇葩,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再让它映射出新时代的色彩。 x+3bjf0mzrYWY1bsQDTxD+0NeGdXL/zjJ6NZpQkMMkjO5h9cXCtKc3OLFyISnt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