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孝经》的借鉴与选择

通过本章前部分内容对《孝经》各个章节的内容分析,《开宗明义章》引申出来《孝经》的三大义理,并通过图解与阐释,清晰明了各个章节间的内容义理与逻辑联系。那么,从三大义理归纳出《孝经》具体的义理究竟有哪些,哪些可以用来借鉴,哪些可以用来应用呢?可以把《孝经》的三大义理:孝为德本、至德要道和孝之目标,具体细化为 24 个孝的义理,如图所示(见图 2. 7)。通过对 24 个义理的逐条分析、分类,才能够进行甄别、选择、借鉴、应用。我们现代社会,对《孝经》进行借鉴,是对《孝经》内容义理在内容方面的参考;而对《孝经》的应用则是把《孝经》如何发挥作用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再次解释和使用。

图 2. 7 《孝经》义理结构图

从图 2. 7 我们可以直观看出:《孝经》中“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由“孝”基本含义衍生为“孝”的三大义理——“孝为德本”、“至德要道”、“孝之目标”,而三大义理中又分别包含 8 条具体义理。

“孝为德本”是从个体本性的道德属性而言的,具体有 8 条义理:养亲事亲、敬亲乐亲、爱己无违、教子谏亲、言行无过、不骄不乱、忧亲哀亲、祭亲以严。

“至德要道”是从施政者治理社会的管理角度而言的,具体有 8 条义理:天经地义、无所不通、民行则之、念亲博爱、教可化民、陈德敬让、导以礼乐、示以好恶。

“孝之目标”是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个人的影响而言的,具体有 8 条义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子承父志、扬名显亲、为亲留后、移孝于君、尽思尽忠。

在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封建中国,历史上对《孝经》思想是全盘借鉴的;灌输孝道的途径无所不用其极,尽可能使人从小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使“孝”成为社会上的“公序良俗”、成为“善恶是非”的绝对标准。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可供借鉴的思想是:从小培养孝亲思想,爱己敬人,把“孝”融入社会风尚;可应用的途径就是教育措施与宣传措施同时并举,辅以行政、法律措施;对于“孝”的神秘化和作为忠君的工具,“孝”的糟粕应该剔除。作为论述中国传统孝道的经典著作,《孝经》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研究的意义,只要我们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它,《孝经》依旧能够持久散发“智慧的光芒”。“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呼唤着新型伦理道德的建设,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创新是其重要环节。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孝经》和孝道在传统伦理道德向现代道德规范的转变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人”是中国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孝经》体现出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道德理性。“孝”不但应该体现人之本性,通过效法天地、秉承先祖而成就自己“孝”的品德,而且还有一种义务与责任将这种品德扩展到与天地、与他人、与社会的范围之中,切实尽到参赞化育之责,从而寻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如《中庸》中所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孝经》这样认为,人无论高低贵贱等级差别,都应该具有道德根本性要素——“孝”。这种“孝”来自远古的“祖先崇拜”的观念,发展为“广敬博爱”的治世理念,再到“君权神授”、“以孝移忠”的孝道的实践。孔子提出了儒家道德人格必须以孝为基础,阐释了“孝”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孝为至德要道”、“孝为德本”、“孝之目标”。这也是《孝经》所要阐释的核心主题。如何培养具有“孝”道德的“人”,董仲舒先是从人的自然属性上讲到:“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那么,如何成就道德意义上的人呢,董仲舒讲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这就是古代哲人对“认识人、培养人”的哲学思考;“天生之以孝悌”是对封建等级伦理秩序的首肯,是对《孝经》内容和义理的充分吸收和感悟。 xNwIRsHrcJCJa0QU5fao+801RsrUb1pLDqcvyttOqRttbjgHWn1eoHHNTVq+Xg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