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孝经》内容义理

一、“孝”之含义

何谓“孝”?《辞海》的解释如下: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等;③指保育。现代学者认为:“吾人一切所作所为,都愿对往古来今的祖宗(以至于天)与子孙负责,以护持此继世不绝的大生命的心情,便叫作孝。” “孝”是否可以用一种心情来概括呢?姚淦明先生以优雅的文学语言概括出了孝的寓意、涵义。“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 从“孝”字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孝的含义和涵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图 2. 1 “孝”的文字变化

图 2. 2 朱熹手书“孝”字

先秦的“孝”字在不断地变化着,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孝的基本结构依然是由“老”和“子”构成(见图 2. 1), 其内涵也随历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商代卜辞中,孝字上是“爻”,意为男女交媾生子,希冀生命延续。在古代中国,“生殖崇拜”与“敬天祭祖”逐渐产生了“孝”的思想萌芽,“孝”的初始之意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希冀祖先的庇佑。《尚书》中用“克谐以孝”、“同孝厥养父母”来表达孝的情感和含义。周公治世,主张礼治,“孝”被称为“天赐民彝”,“不孝”则是“元恶大憝”, “孝”的基本含义依旧是尊敬祖先,延续生命并祈求先祖庇护。在青铜铭文中的“孝”,是对老年家庭成员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进一步推动了“孝”理论的发展。比如《老子》一书中曾两次提到“孝”字——“六亲不合,有孝慈”;“绝人弃义,民复慈孝”,字里行间融入了老子对“孝”的感悟和理解。法家代表韩非子也在其论著《韩非子·忠孝》里阐述了“孝”的有关思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孝子不非其亲”等。

能够把“孝”的思想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构筑其理论体系基础的,就是孔子所言的“孝”。对于孔子而言,所谓的“孝”是“养”、“敬”、“礼”、“无违”、“色难”,是人之应有本性,并非历史发展使然,所以孔子的“孝”明显带有道德先验论的唯心主义色彩。孔子在《论语》中从不同层面回答了孝的含义,“孝”字共出现了 19 次。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孝”内容和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孝”是“爱敬忠顺、仁义礼和”,他提出了把服务于宗法制的“孝”转而为家族服务,提出孝慈与忠的关系。“至孔子,使孝从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孟子把这种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家族道德放在崇高重要的位置,论及先王的成就和策略,尧舜之大德可以用“孝悌”作为概括:“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对儒家“孝”的传播和推广起了重要作用。董仲舒深化了“三才”理论,阐述“孝”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董仲舒从天有五行次序: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阐述了父子之序为:“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的“天道”理论。他把《孝经》的“孝”理论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把纲常顺序看作是天生注定,人不能“与天抗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以“天命人伦”阐述了孝子忠臣的合理性,他是以神学世界观来说明孝是先天的客观道德观念——“孝者地之义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孝”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度的思想基础。“孝”除了善待父母之外,继承父母志向也是“孝”的表现,如:司马迁继承司马谈之志,著书立说,完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司马谈对司马迁说道:“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孝之大”是继承父亲志向所学,这与《大孝》中所讲:“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是相吻合的。孝的观念也被早期道教经典所吸收,如《太平经》认为要忠君孝亲,最大的罪过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为治之”;“夫孝子之忧父母也,善臣之忧君也,乃当如此矣。” 东汉的许慎通过仔细推敲考量,对“孝”字做了重新的定义,在其《说文解字·老部》写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这个会意字的字面可以直观感觉到子搀老者,相携而行的生动画面,这是对“孝”字的基本意义的阐释。

继汉唐之后,“孝”与理学、心学结合,要求树立“三纲五常”的“明天伦之本”,使孝倾向理性化、教条化,神秘化以致孝道影响登峰造极,愚孝愚忠盛行。从朱熹手书“孝”字(见图 2. 2),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孝”的因素,也反映了统治者对孝的重视,社会中的“孝”有着各式的表现形式;期间有的学者对孝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现代社会,杨国枢认为,孝道有新旧之分,新孝道是一种适用于工商社会并符合现代家庭需要的孝道,与旧孝道相比具有不同的孝的特征 。(见表 2. 1)

表 2. 1 旧孝道与新孝道特征对比表

跟“孝”相关的词语也不胜枚举,比如孝思(孝亲之思)、孝义(行孝重义)、孝顺(敬而顺从)、孝行(孝之行为)、孝道(孝之道理)、孝心(孝之心意)、孝德(孝之道德)、孝知(孝之认知)、孝情(孝亲情感)、孝感(①孝之情感;②孝之感应)、孝意(孝之意志)、孝节(孝行节操)、孝慈(尊长爱幼)、孝烈(孝义节烈)等。本书所阐述的“孝”是广义上的孝,蕴含了“孝”理论的发展变化,与“孝道”相比,“孝”的意义更加宽泛。孝道是孝的理论化,是孝的道理。两者含义略有差别,但可以等同应用,本书不做细致区分。上述所列关于“孝”的词语,其中心词就是——“孝”,它的基本含义就是许慎所言的“善事父母”。“善待父母是孝道之所以为孝道的核心要素,是属于孝道不应也不会因社会变迁而改变的部分。” lvoVRpOhkuhY5X0ksQck3aL1vay7iftVzGFUw1puWPwYST9VKwpDsTEsO8h7g7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