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推动下的后工业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经济时代到来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文化研究特征随之越来越彰显;另一方面资源匮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凸显。学界、政府与社会都将关注点聚焦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讨论上,形成当代社会与时代语境下共同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及其殊途同归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建设发展的民族化与本土化语境下,文化研究思潮推动思维观念更新、理论模式转换、学术范式转型、研究方法创新,尤其是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新兴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视域拓展与深化,改变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格局。审美人类学兴起既是社会时代发展外驱力影响下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兴学科崛起与学术转向内驱力推动下的必然产物。

在 20 世纪与 21 世纪转换之交,以王杰为代表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批学者,着眼于拓展学术理论视野,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发掘,打破学科间壁垒,开辟审美人类学研究途径。文艺学、美学与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等多学科通过资源整合、构筑平台、聚集人才、转换机制等方式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审美人类学研究及其这一新兴学科建设。王杰在《审美人类学丛书·总序》中明确阐发研究初衷与宗旨:“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观念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努力把美学问题人类学化。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审美人类学把民族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来加以研究,不仅研究民族艺术的形态、意义、审美价值,而且研究民族艺术的社会作用以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研究既包括学理上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因为这是现实存在着的文化运动。”这一基本理念与思路奠定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向。

多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群体相继出版一批审美人类学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杰《审美幻象研究》、《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张利群《民族区域文化的审美人类学批评》、覃德清《天人合谐与人文重建》、覃德清《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覃德清《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珠江流域中上游族群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杨树喆《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海立波《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王朝元《审美人格的批判与重构》、丁来先《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王杰主编《寻找母亲的仪式》、王杰王朝元主编《神圣而朴素的美》、海力波等主编《历史记忆与文化表征》等著作;发表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文学评论》2002 年第2 期),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文艺研究》2002 年第 2 期),王杰、彭兆荣、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三人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 年第 6 期),王杰、叶舒宪、覃德清、海力波《探寻文化的审美尺度——审美人类学与文化建设四人谈》(《南方文坛》2003 年第 1 期),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 期),王杰、海力波《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张利群《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拓展》(《广西民族研究》2001 年第 2 期)、《论中国古代审美人类学资源的利用》(《东方丛刊》2001 年第 4 期)、《民族审美人类学》(《民族艺术研究》2002 年第 4 期),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 期)等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构成审美人类学研究大体框架与基本格局,呈现出三个明确方向及其研究路径:一是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资源发掘、开发与利用;二是广西区域文化及其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审美人类学阐释;三是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夯实了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审美人类学实践资源与民族经验。

广西师范大学审美人类学研究经过 10 多年建设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与成效,出版王杰、覃德清主编“审美人类学丛书”8 部,著作 10 多部,发表论文上百篇;建立广西重点科研基地“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获得相关课题的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广西社科项目与广西软科学项目;获得广西社科成果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以及各种奖项,使广西师范大学成为审美人类学研究重镇。广西师范大学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得到学界专家冯宪光、张玉能、叶舒宪、郑元者、彭兆荣等肯定与好评。傅其林在《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评价:“王杰等学者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群体在国内开创了另一种途径。这就是侧重于民族审美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即一种侧重于人类学的美学研究。它接近于目前国外人类学家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体现出审美人类学的跨国际整合态势,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在一系列的论文与专著中,就审美人类学的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学理基础、研究方法、价值意义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也对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具体审美现象进行了阐发,为中国的审美人类学的建设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审美人类学研究获得学界认同,它与文化人类学、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等构成学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大好形势下,广西随之也明确提出“民族文化强区”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持之以恒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得到学界、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推动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群体开始新的跨越和更高目标的追求。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大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及其研究力度,以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与明显优势的学科方向与研究方向,继续推出高质量、高水平、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学科及其审美人类学研究的软实力、影响力与综合实力。目前这套“审美人类学丛书”(第二辑),计划出版 8 -10 本著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审美人类学研究深化与拓展,更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关注与同仁支持,共同打造审美人类学建设发展的更为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张利群
2013 年 5 月 DQ69gdsR3izRFwYiNR+Jn4seYVeFFYAn5vRfUtPh9eCfnVuuhiyD0iZtHQopob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