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及其走向关系到我国社会制度的稳定、国家的安全,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传承与实现。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如果把目光集中在理性科学的,反映现实生活秩序的信仰时,信仰大概可分三个层次:政治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前者解决政治认同,中者解决国家与民族认同,后者解决生命与人格认同。
政治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中出现政治以来,就有对于政治观念、政治理想的信仰,它属于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并对人类社会尤其是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在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的认同体系,它不是由单一的认知构成,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心理体系”。 具体来说,它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来构成。
政治信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治信仰赋予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它所指向的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蕴含着一定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同时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政治信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政治信仰是对“终极政治价值对象”的信服和崇拜,表现为对社会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由此可见,政治信仰具有明显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性特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终极走向或最后归宿的确定与设计,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关怀。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系统结构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主体、客体及环境。
首先,政治信仰的主体,即大学生群体。探讨主体,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是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政治信仰?信仰属于人的精神属性,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可以这样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有政治信仰。但是,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容易情绪化,情感不稳定,分辨能力不强,这对政治信仰的确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信仰的程度有所区别。可以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划分为三种类型:政治信仰狂信者、政治信仰智信者和政治信仰随信者。狂信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立场,但由于过分狂热而失去理智;智信者有热烈的政治信仰热情,但对自己的信仰有更为理智的理解;随信者内心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尤其没有很自觉的政治信仰态度。
第二,政治信仰客体,既包括对某种政治价值理想的信仰,也包括对这种政治价值理想的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因此,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客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我所要追求的政治价值理想是什么”,第二层面是“我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政治价值理想”。政治信仰始终包含着价值选择,它充斥着大学生对人的生存、自由和幸福的祈求。一种政治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类本性,是否符合人类追求的理想生活,是否诉求于平等、正义、和平和良好的秩序,是这种政治价值观能否被大学生接受的基础。政治价值理想既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又超越于现实政治生活,体现了大学生对政治的终极追求。由于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理想必然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规定性的影响。
第三,政治信仰环境,是对政治信仰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总和。大学生政治信仰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冲突性。开放性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环境的首要特征。大学生政治信仰系统是个不断演化的有机系统,系统演化的前提是环境的开放,封闭的环境只会导致系统的衰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信仰的环境日益开放,开放的环境促使各种资源和信息在系统内循环流动,引发政治信仰系统的机制不断进化发展;冲突性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环境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冲突性源于构成环境的要素的复杂性。由于构成环境的要素不是单一的,复杂多样的环境传输的信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例如,国际环境弥漫的西方意识形态与国内环境倡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应然”的理性思考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然”的现实表象之间的张力,等等。
首先,对政治信仰基本内容的选择。政治信仰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其形成是世界观成熟的标志。当前,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选择。通过调查发现,有38%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有4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有8%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有10%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总体数据表明,共产主义仍然是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但是政治信仰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政治信仰模糊的大学生群体人数在不断增加。
第二,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共产主义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二是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调查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你的看法是什么”的回答,有34.2%大学生选择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有46.7%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有4.6%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有13%的大学生则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于“共产主义实现可能性”问题,有3.6%的大学生认为“实现共产主义仅仅是一个设想,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有2.9%的大学生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太渺茫了”,有1.1%的学生甚至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错误选择”。另外,调查表明:有78%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拥护的,绝大多数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以此逐步消除了过去一个时期里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而产生的对理论本身的怀疑情绪。但是,我们也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问题,“过时论”、“平权论”在大学生中仍有一定市场。其中,有35.7%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它只能起束缚我们思想的作用”,有11.6%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是平权的,不应有谁指导谁的关系”,有10.1%的大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是空洞的理论、毫无任何实践性”。
究其原因,有7.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已不重要,42.8%的大学生认为由于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家园的建设,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有39.3%的大学生认为多元文化的冲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以上数据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面临市场经济以及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对于“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调查中,有64.3%的大学生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应该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有58.9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从各选项的统计看,大部分学生都肯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三,对共产党的认识。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基本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政治观。在对共产党员的整体评价中,有28.5%的大学生认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突出、威信很高,有8.9%的大学生认为党员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威信较高,而认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够突出、威信一般和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威信很差的大学生均为25.5%。另外,有11.6%的大学生选择并不清楚。在学生座谈中,有65.3%的大学生认为腐败现象是党员威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31.8%的大学生指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其对党员干部的行为产生质疑,有2.7%的大学生认为党员干部只是为自己谋取利益。毋庸讳言,大学生对党的工作失误、对党的威信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
作为大学生关切度较高的入党问题,调查显示只有4.9%的大学生没有想过,由信仰共产主义而入党的大学生占17.1%,有25.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由于愿为社会多做贡献。不可忽视的是,有74.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发展,有24.1%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受周围党员影响,有39.9%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个人能力的证明,有27.2%的大学生认为入党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或老师的要求,有23.5%的大学生认为别人入党自己也应该入党。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性以及对共产党缺乏正确的认识等问题明显浮现出来。
第四,对西方政治思潮的认知。长期以来,各种思潮的影响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90后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这一特点一直为人们所普遍关注。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无法回避西方社会思潮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关于“你赞成西方的多党制吗?”的问题,有48.5%的大学生选择“比较赞成”,选择“不太赞成”、“非常赞成”和“很不赞成”的,分别为27.2%、15.8%、7.9%。关于“民主社会主义者一贯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摒弃无产阶级政权,走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道路’对此你怎么看?”的问题,有31.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需要走三权分立道路”,有41.7%的大学生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有17.6%的大学生认为“似乎有道理”,有20.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数据分析显示,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认识是占主流的,但是西方思潮仍然是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对于外来思想并不能充分理解,缺乏科学正确的辨别。
可以认为,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我国主导的政治信仰,得到了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认同;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90后大学生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表现明显。因此,习惯于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来接受书本知识以及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结论。但是,生活阅历较少,实践机会缺乏,这就使他们在进行事物价值评判时多以表面现象观察为依据,以此决定其行为的取舍。他们的政治信仰多少还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政治价值理念和认知处于浅层表面。由于知识经验尚待丰富,理论思维尚不成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薄弱,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知识的欠缺,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认识社会现象,认清政治现象的本质之中。当90后大学生带着这种理想化的价值评判标准去看待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时,价值判断感性多于理性,理想化的政治信仰与现实状况就会形成强烈反差,形成信仰上的矛盾。
第二,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是导致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的不可忽视的因素。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相比较70后、80后而言,他们接受信息、捕捉信息的能力更强,信息量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在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理想信念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带来丰富知识的同时,无疑会影响大学生尚未成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鉴别力。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文化中输入中国,借助其经济上的先发优势,通过新闻、影视、宗教等多种途径,极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尤其是利用其掌握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同时,假借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大肆攻击、丑化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试图以此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削弱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这种渗透往往冠以“大众文化”等名号,从而带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失误,使90后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产生质疑。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尤其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误。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建设尚不完善,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所造成的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利,经济生活中的行业不正之风,道德领域中人道主义的弱化,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一系列腐败现象,使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产生质疑,导致不少大学生动摇了对于政治权威的信任,并由此表现出对政治参与的失望、政治信仰的动摇与模糊。
由此,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对90后大学生开展政治信仰教育,将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营造政治信仰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发挥他们在政治信仰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信仰。显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