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一、明确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达到的“理想”境地,是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是提升价值观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明确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首先要认清社会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从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民大众的人生理想、道德信仰和个人信念。主导价值观是一个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长期积淀,一般与这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相一致,能够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具有社会最深刻的解释力,是社会群体在观念上达成一致并引导实际行动的价值标准,是人们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依据和指南。其次要明晰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如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涉及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判断,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它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遵守,一般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大学生应该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率先垂范。同时,还要结合社会实际,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具体化为政治价值观领域,主要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社会、爱集体、爱祖国的无私情怀,使他们树立牢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忧患意识;人生价值观领域,主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学习观、婚恋观、审美观等,全面认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生命的价值,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既是指引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方向,也是价值观教育的客观基础条件。

不同时期,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各有侧重。1950年7月,《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指出,高等教育要“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建设人才”,这样,初步建立起了高校的德育目标。

1980年,我国高校的目标是“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要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1998年5月,江泽民在北京大学周年校庆上提出了“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2001年4月,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即他们应该是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2011年4月,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当代大学生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端正自强自立的主体意识,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不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特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的方式,齐抓共管,尤其是教育机构,不能把教育当成仅仅是培养学生参与考学和就业竞争的工具,变成功利和实用的产品。我们的教育任务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时代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高科技优势,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适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法去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时代,提高大学生理清事物本质、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理性地应对各种形势和挑战,根据社会法律、社会公德的要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使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

[案例]

2012年1月,《中国青年报》收到了江西农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的来信,这名同学在信中坦诚地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他曾经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但忙忙碌碌之后又觉得失去了自我;他不愿意被动地为了就业去加入考证大军,但又常常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他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奋斗目标。由于这种焦虑和迷茫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共性,《中国青年报》随即组织了“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系列报道和讨论。参与讨论的专家认为,大学生出现这种迷茫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管理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大学关注的是学校的排名,不断向教师强调“产出”和“成果”,导致了教师的实用化倾向,而教师的实用化倾向又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功利性态度。同时,学生会、社团等本应生长个性、促发思考的地方也难免沾染功利色彩;二是大学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一些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职业培训机构,而非一个“教育”机构。大学未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承载的重任;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价值观教育匮乏,从而使大学校园由“象牙塔”变成了“名利场”。

仅有教育的改革是不够的,我们的社会需求不能以创造商业价值为唯一的目的,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扭曲,变得唯利是图,商品社会的特有性质,导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出现,甚至在高校为了考研、考博也出现潜规则,家里有关系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农二代的孩子上完大学还是打工……种种不公平现象,也是导致90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原因。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大改变社会风气的力度,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程。

三、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价值观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他们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必须把价值观教育同参加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升华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是价值观教育的必然结果。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充分享受各方面充裕的社会、家庭资源的同时,也表现出缺乏交流、内心孤寂,更渴望得到肯定和友情,自我表现欲强烈等特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逐渐树立成熟、稳定、朴实的价值观。同时,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主动应对这种变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变“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选择权,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社会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如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并计入学分等。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走入社会践行价值观,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及认可的价值观念。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工委《关于开展2011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2011年,北京市27所高校的100多个团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制定了《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组织部分专业学生利用暑期,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各团队通过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成因及矫治调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现状,京郊留守妇女和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环境变化情况及创建和谐社会活动状况调查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参加北京市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周颖老师指导的调研报告——“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延庆社区老人和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分析”和聂阳阳、叶承芳老师指导的调研报告——“延庆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社区矫正调研报告”使学生受益匪浅,学到了课堂上没有学到的内容,提高了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获得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的奖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也相应获得优秀组织奖。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成就,增强了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也引导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国情、科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深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服务有机结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家庭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并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特点,是奠定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场所和展示平台,在这里,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各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为他们感受社会规范,不断提升自我提供了机会。而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以社区为纽带,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践行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因此,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价值观教育的网络新格局,它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封闭模式,促进价值观教育渠道多样化,还有利于挖掘各种资源,利用一切显性、隐性的教育因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服务间形成无缝对接,让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立体价值观教育空间中不断拓展、延伸。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关注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价值观的养成,努力将拥有丰富资源的社区转化为学生成长的价值观教育基地。学院认真调研社区实际需求,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开发以共建和谐社区,传递社会文明为主线的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及专业技能教学延伸到社区,使学生价值观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突破课堂的局限,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

2005年7月,学院与朝阳区望京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携手共建和谐望京青年志愿者社区实践活动”,并共同签署《共建协议书》,由此标志着学院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逐渐走向常规化、制度化。

随着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在2005年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纳入教学学分体系。依据学分制度,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细则,编订了配套的社区实践与志愿服务卡、《社会实践鉴定书》,围绕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制订了从申报到评比、表彰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全面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如“文明火种”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是一项贯穿“社会工作实务上门”、“法律事务咨询”、“便民服务站”、“社区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及“社区焦点问题调查”等五个精品项目的长年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它积极倡导“生活在社区,服务在社区,做文明火种,促社会和谐”志愿服务理念,是为学院各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精品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我院已和景山街道、望京街道、酒仙桥街道、将台街道、亚运村街道结成对子,由社区梳理并提供服务对象和岗位,校内五个项目所对应的志愿服务团队无缝对接,形成了岗位固定,人员流动,制度化、常态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 2Zi6Erxn8Vl1bH4+jZGzsTS34FuYpofXpD0e7+gF+bMPX8oLJwa00ecbZ6r03v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