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传统与现代交织中走来的革新一代,90后大学生既不像人们想象得自私自利、不可理喻,也不像媒体炒作得那样目无法度,浮躁不堪。在他们的身上凝结着太多的个性和想法,很难用只言片语概括明了。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内容了解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思想行为状况。
(一)并非“神马都是浮云”——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热情较高有人说,90后大学生是政治信仰缺失,没有政治参与热情的一群人,他们抵触主流政治媒体的宣传,认为内容过于假大空,尤其认为CCTV新闻联播三段论式的宣传模式是“开头十分钟,我们的领导人很忙;中间十分钟,我们的人民很幸福;最后十分钟,外国人很惨。”他们有少数人抵抗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过的地方发展得都不错,他们中的叛逆者抵制宏大叙事,对动不动就拿起“国家”、“人民”、“政府”说事的人鄙视异常。
事实上,根据诸多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对大而无当、铺天盖地的填鸭式政治观念的灌输、手法简单直白的政治教化比较抵制,但是就此下“政治信仰缺失,政治参与热情没有”的论断不免有些武断。如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中,研究者就指出当代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拥护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我党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来自另外的一个调查同样显示,90后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在‘90后’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拥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
另外,他们虽然对新闻联播三段论有些反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通过报刊、上网等方式去了解国内外大事。根据调查显示,他们比较关注公民福利、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廉政建设有较强信心;虽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不是很高,但是有着很强的入党积极性。近年来,从大学生积极入党到“公考热”,从毕业生踊跃报名当“村官”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也证明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
除此之外,90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很高涨。事实上,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是奋勇直前,愿为祖国尽自己绵薄之力的。青海玉树地震时,他们积极地捐款捐物,求助伤者,上海世博会、广东大运会期间,任劳任怨地充当志愿者,旗帜鲜明地反对“藏独”、“疆独”等敌对势力。
(二)独立思考,观念开放,渴求平等
网络上曾盛传一个笑话,借此批评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把这个笑话当成鞋子,让近几代中国大学生往里面塞时,会发现70后、80后大学生可能还能穿得进去,但是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这双鞋子实在是过于不合适。90后大学生不同于前两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于他们的“见多识广”。伴随着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拘泥于课堂、教材或者图书馆,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信息,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相对发展,独立思考呼之欲出,对于问题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权威,他们提出质疑,在他们眼里,到底是“专家教授”,还是“砖家叫兽”,自己说了算。
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使得他们具有更加前卫和开放的思想观念。很多传统所不支持、所排斥的行为,于他们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可以接受的。以中学生的早恋行为为例,在他们看来,情窦初开,人之常情,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同性恋问题,90后大学生在很大程度采取包容和理解态度,这种包容程度高于主流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和排斥的程度。
无论是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公共场所,他们都在意平等。在学习生活中,一旦认为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上欠妥时,他们会事后找到教师,有理有据地与教师交流想法。在面对自己不满意的教师或者教学活动时,更多的90后大学生采用“维权”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在政治生活中,更加重视自身的政治利益,也敢于为自己争取应当享受的权利。这些都源于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自小就与父母平等相处,封建家长制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从未出现过,也正是如此,平等的理念从小就植根在他们的脑子里,传统意义的伦理纲常对他们影响甚微。
(三)感性十足
所谓感性就是凭着感觉来,凡事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管客观条件是什么情况,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90后大学生就是这样一群喜欢跟着“感觉走”的人。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们在消费上的表现:缺少消费计划,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感觉很容易超越理性,占了上风,最终管不住自己钱包的大有人在。
比如他们的恋爱观:在一项关于80后、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中,有如下的一个结论,“‘恋爱就是在寻找能相伴一生的他(她)。’80后的认为恋爱是一种成长的需要,而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与归宿。统计显示,87%的80后选择了‘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90后的大学生中,选择此项的只有38%。还有同样比例的学生认为‘恋爱时候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好’。”
比如他们在职场中:2012年7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90后职场新人不啃老 更重视个人感受》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关于90后大学生感性十足的例子。广州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刘女士,从去年开始,陆续招聘大量90后新人,她的评价是:个性很强、必须“顺毛儿捋”。“‘70后’的员工很简单,只要薪酬合理,老板不给‘小鞋’穿,一般忠诚度都很高;但‘90后’完全不同。”刘女士说。上个月,刘女士便遭遇了一场“意外”。刚刚招进来的“90后”小杨,平时很温顺的,看起来也很体谅人,刘女士交给她一部很急的书稿,要求3天内校对出来,而刘女士给自己的复校也只留了1天时间,刘女士认为:“马上就要付印,她加班我也要跟着加班,算是蛮公平的”。小杨却告诉刘女士,自己有点不舒服,“可能来不及”。她一听就火了,什么叫“不舒服”?后来旁人告诉刘女士,小杨失恋了,这几天不想干活。“这也叫理由?!”刘女士直呼“看不懂”。
除了职场,90后大学生的感性劲还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人际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去传统化,人际交往能力两极分化严重
根据2008年武汉大学公布的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大学生青睐,仅有17.4%和13.8%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
90后大学生群体在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调查显示,有50%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交往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缺乏自信心,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2)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从而使自己胆小慎微,害怕出错;(3)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4)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5)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等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感到莫名的空虚和无助。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也呈现成熟现象。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的“本科院校90后大学生道德状况调研”的阶段性报告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同学是能够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的。当他们遇到矛盾或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同学表现的态度较为积极。他们表示愿意主动化解矛盾,并愿意与之友好和谐相处。在同学生病时,他们也是愿意主动提供帮助和关心的。
(二)娱乐行为:易于接受流行文化,娱乐性增强
文化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文化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于多元化,在网络广泛普及的大环境中,网络的便捷和低成本,使90后大学生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他们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受和吸收各种新生事物,会受到各种文化思潮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事实上,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当下流行文化重要的传播者和追随者。随着韩剧、日剧在中国的热播,他们中的很多人对韩国、日本文化显示出了强烈的兴趣,甚至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哈韩族和哈日族的狂热追崇者。充斥于生活中的商品广告、图像和旁白,尤其是反复播放或刊登的名牌商品的广告词,很快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模仿和追求。电脑、网络、科幻小说、电影、卡通系列、电子游戏等构成的虚拟世界,可以让90后宣泄情感、张扬个性,这是一个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奇迹的世界。部分90后大学生在这个布满了侠客、奇迹的虚幻世界中,不安精神找到了归宿。一旦面对现实的平凡、困难、烦恼,他们便恐慌,不愿面对现实,甚至逃避现实,只能回到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似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都被娱乐化机制所渗透,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润滑剂,而娱乐本身也成了一个产业。这里的娱乐呈现出的是一种直观感受的轻松、快感。而在高新技术文化的推波助澜下,大学校园也呈现出娱乐化,校园网络的开通促成了网络文学、网络社区、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的繁荣,甚至网上交友与恋爱也在大学校园中繁衍。处在这种背景下,娱乐从一开始便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常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
(三)消费行为:拜金主义冒头,缺少消费计划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大步走向市场经济的时代,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观的冲击,90后大学生在消费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转变,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推动着社会从重视精神追求急剧转向重视物质追求。在这个时代生活的90后大学生,无疑会被深深地刻上时代的烙印,成为众人口中的“拜金主义者”。虽然所有人都赞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一观点,但是前一代或者前几代的大学生也能清醒地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的”,然而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赞同的观点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消费观的形成或许在于,他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正以越来越多的鲜活的现实事例演绎着金钱万能的故事。
多数90后大学生缺少消费计划,对于当月的消费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只是随意消费,而整体共消费多少钱财,心中并无概念,进行消费后记账的同学更少,而大多数同学每次去取钱的时候才发现钱已经不多甚至透支,而每到这种时候,就只能向家人、朋友、同学求救。在面对如何处理金钱或者生活费的时候,很少有周全合理的计划安排。
(四)学习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具有竞争性。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个体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资源,才更有可能在竞争的过程中生存下来。也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和竞争心态之下,90后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物质利益对于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增强了90后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的目标定位更加务实,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在这个人群中出现的“考证热”现象并非偶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竞争压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双学位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驾驶证……各种证顺应潮流层出不穷。“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奋斗目标。与考证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们忽视对于人文类知识的学习,文科类公共选修课课堂冷冷清清,人文素质和修养水平呈下降态势。
(五)婚恋行为:相信爱情,但对性的态度更加开放
通过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中相信爱情的占绝大多数,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与大学的恋爱无关”,有七成左右的大学生把追求爱情美好情感作为恋爱的目的,但是也有两成左右的学生没有明确恋爱目的,甚至把恋爱作为一场填补大学空虚的一种“游戏”。
总的说来,90后大学生婚恋观有以下特点:
第一,认可谈恋爱。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谈一场恋爱,不能错过美好的青春年华。认为恋爱可以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消除寂寞,有助于感情的成熟。
第二,性观念趋于开放。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性行为问题的看法,不仅不再羞羞答答,而且变得更加开放和宽容。调查显示表示赞同、“自由快乐就好”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谈恋爱更看重对方是否与自己志趣相投,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平衡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在恋爱和学业发生冲突时不知所措。
第四,大多数90后大学生赞成大学生生育,但表示自己不会,主要是因为自身的经济尚未独立或未来尚未稳定。
第五,对于“第三者”的问题,“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理解,认为是个人选择的事情,但是自己不会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