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

1.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有的家长跟老师这样说:“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一句顶我说一百句。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一定帮我好好管管孩子。”

有的家长跟老师这样说:“老师,我工作特别忙,实在有点顾不上孩子,还要麻烦您多费点心。”

有的家长费了很大的力气要跟老师搞好关系,希望老师在学校里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照顾”。

有的家长跑到学校里向老师诉苦,“控诉”自己孩子在家的种种不良表现,跟老师说:“我对这个孩子是一点办法没有了,老师您帮帮我吧!”

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无力感与无助感以及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令他们忧心忡忡、无所适从,导致了他们对教师对学校寄予了越来越多的信任与厚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这种信任、托付、希望和要求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忧的东西,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的失职。把本该由家庭、父母承担的一些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学校、教师,把家庭同学校的重要性颠倒了,把父母同老师的重要性颠倒了。然而学校教育终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做基础的学校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放弃教育责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感触地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李镇西在《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每一届新生入学,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你们的孩子!”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是每个孩子的最高学府。家庭与学校必须各司其职,在各自的主体性与独特性方面发挥作用,才能使教育日臻完满。

2.父母是孩子生活的模板

在一年级的一次关于交通安全的主题班会中,当教师向学生提问:“孩子们,在你们身边你都发现过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或者不文明行车的行为?”

“老师,我爸爸开车的时候经常骂人。”

“我爸爸也是!”

“老师,我妈妈看到没有摄像头拍的时候,就闯红灯。”

“车里有垃圾,我爸爸打开车窗就往窗外扔。”

……

直到下课后,孩子们依然不依不饶地向老师控诉爸爸妈妈的种种“罪行”。

有个孩子若有所思地说:“为什么爸爸妈妈做不到的事情要让我们做,这不公平。”

父母的操行是父母最好的权威。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给家长们写过这样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将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举止、文明礼貌用语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懂事一些,并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并做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家长忘记了如果言语教育与自己的身体力行背道而驰时,我们在孩子心中就会失去威望,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生活的模板。李子勋曾说过:“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3.从成功的教育案例中学什么?

“我读过很多教育专家的书,可我把一些方法用到我的孩子身上,怎么就不起作用呢?”

“我的孩子太难管教了,我用书上的方法去管他,也没把他管好。”

“到底哪本书说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最正确的呢,我发现不同的书说的一些观点都不一样,到底应该相信哪一本书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家长好学生》《做最好的家长》《告诉孩子你真棒》《家庭教育密码》《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等书都是著名的家庭教育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展示着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在阅读这些成功的教育案例时,我们的父母们常常为教育者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无条件地接纳,失去通常的判别力,将某本书奉为圣经,忽视了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盲目模仿,不懂变通与思考,结果导致画虎类犬,没有像作者那样培养出优秀的子女。

殊不知,每一个教育者在展示教育案例时,都会无意识地选择成功的个案,并且作者在表述案例时,往往只是简明扼要地交代一下案例的背景,略去了问题中很多丰富的信息,让广大读者以为对类似问题这样处理就很恰当。此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环境都存在差异性,所处的环境也并不像想象得那样理性和单纯。

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中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关注成功教育者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观念,学习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理念与方法。

4.教育子女的基础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作文片段一:亲爱的爸爸,感谢您为我的付出,记得三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数学考得很差,您帮我分析原因,放弃了您喜爱的电视剧,每天针对错题,反复练习。当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得了A时,我的心情舒畅极了。感谢您细致入微的解答,您总是细心地帮我理清思路,没有您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日的成绩。我的成长是您和妈妈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一定会努力的,爸爸您就看我的行动吧。

作文片段二:亲爱的妈妈,我心里有好多话要跟您说,可是都不敢对您说,怕说错了一个字,您的眉头又会皱得老高。上周五放晚学后,是我第一次没有日记、作文的周末,我很高兴地回家了。回家后,我问您能不能看一会儿电视。话音未落,就传来了您的唠叨声:“不是告诉过你先苦后甜吗,你写完作业再尽情地玩多好呀,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做事情要有毅力……”听到这些我心里真的很烦,回到房间把门关上了,可您不依不饶地把门打开后说:“你是越长越不懂事了,还会耍小脾气了!”爸爸回来后,您又向爸爸告状,让爸爸来教训我。

上述两个片段是四年级的命题作文—对父母说说心里话的作文片段。我们相信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可为什么我们付出了同样的爱,得到的回报却是不同的?笔者遇到过很多前来咨询的个案,他们中的一些读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还有一些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付出了很多,也不断地在学习,可都跟自己的孩子搞得跟仇敌似的。

主要源于父母与家长建立了何种亲子关系。这样的家长太重视教育,不断地用一些大道理跟孩子交流,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却忽视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导致很多孩子在家长面前把自己封闭起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与根本,当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自由,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时,父母对孩子教育策略与方法才会起作用。

5.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须

“我的孩子把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乱扔……”

“我的孩子昨天竟然偷拿了我十块钱出去买雪糕了!”

“我的孩子现在学会说谎了!”

“我的孩子挑食、不爱刷牙。”

孩子们似乎一刻都不能让爸爸妈妈放心,为什么孩子总是犯错误呢?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请从下面三个人中选出一位日后能造福人类的人:

A.信过巫术,有过两个情妇,还有过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还有过吸食鸦片的不良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大都只是一点啤酒,年轻时没有任何不良记录。

所有人的答案几乎都是c,这三个人都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分别是A.富兰克林·罗斯福,B.温斯顿·丘吉尔,C.阿道夫·希特勒。

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试误说”,指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然而,我们的父母却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认为犯错误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认为孩子犯了一个错就永远都会是这样。往往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会愤怒焦虑,内心充满了挫败与沮丧,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怀疑,否定孩子。其实,犯错误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成长,孩子需要从犯错误中获得经验来处理挫败感与焦虑,从犯错中学习到责任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孩子犯了错误,教育者最先要做的不是斥责、打骂与否定,而是与孩子一起面对错误、正视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向孩子具体讲明如何改正错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找到成长的资源,将犯错误过程中消极不利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合理的因素,给孩子一些尝试错误、不断完善的机会。

6.成长是一个过程

“我的孩子不喜欢吃鱼。”一位母亲走亲访友的时候总是跟朋友家人这样说。

“我的孩子是多动症。”无数个孩子家长忧心忡忡地说。

“我的孩子真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学会撒谎了。”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用来调侃与讽刺那些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的现象。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喜欢拔苗助长,期望孩子在一夜之间长大,变成心中理想的形象,一旦孩子出现超出心理预期的语言和行为时,我们的孩子就被贴上了“挑食”、“多动症”、“不诚实”、“坏孩子”、“不懂事”等标签。孩子在某些标签下生活,会用自我求证的方式发展出跟标签一致的特征与个性。孩子就像植物,需要经历发芽、出土、抽叶,才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有很多的阶段性,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小学低年级对老师无限的崇拜,童年时期的贪玩、调皮与好动,青春期的逆反及对异性的好奇等。孩子很多特性会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成长和不断变化,但家长过分的关注与语言强化,过早地给孩子贴了很多标签,导致孩子的很多特性被固化了。孩子被父母的语言不断地建构与塑造,最终只能被迫认同。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留学生去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到老师让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串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打不开,于是主动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了……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根据儿童心身发展理论,要在适合的年龄范围给孩子时间与机会去做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事,父母需要采取的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就是等待与协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个孩子都需要走完应该走的所有路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等待孩子长大,是每个父母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学习的事情。

7.把孩子当成孩子

女孩朵朵的舅舅从国外给朵朵带回了一盒巧克力,朵朵爱不释手,隔壁邻居家的淘淘追着朵朵要巧克力吃,朵朵硬是不给。妈妈批评朵朵:“好孩子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朵朵很疑惑地对妈妈说:“妈妈,你不是跟我说过,好孩子绝不能跟别人要东西,也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吗?”

朵朵妈妈无言以对。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做过一次对罪犯的采访,其间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小时候,妈妈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罪犯说到一件事情:有一次,妈妈端来一盘大小不一的苹果,弟弟抢着说要大的,遭到妈妈批评。他自己虽然也想要大的,但是怕说了会挨批评,就违心地说要小的。结果妈妈很高兴,把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他。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应该不应该这样做,通过各种奖惩措施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期待他们怎么做。我们常常用善恶、对错来评判孩子的天性。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来理解孩子,迫使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如何与成人相处,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意愿、兴趣、需要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教育心理学家认为,9岁以后的孩子才逐渐发展深度的逻辑思维,成人世界一些行为方式、人情世故是很难被年幼的孩子所理解与体会的。孩子们无法理解成人所要传达的复杂信息,只会做出简单的判断——只要大人高兴,自己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就是对的。为了获得奖励与表扬,我们的孩子放弃自己的真实需要,开始讨好成人,变得越来越成人化,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童真。用成人的心态与视角去评判孩子,去解读孩子的行为与内心,是非常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孩子当成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地用知识来帮助儿童建构智慧。

8.走进孩子的世界

圣诞节的时候,妈妈带着五岁的儿子到街上。此时,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店家商铺张灯结彩,橱窗里的圣诞商品琳琅满目,还有礼花绽放。但走了一会儿,儿子却哭了,妈妈很诧异,带着孩子继续走。又走了一会儿,妈妈发现儿子的鞋带开了,当她蹲下身子给儿子系鞋带时,却发现从儿子的角度只能看到一只只脚和一条条大腿。

“儿子,在学校里一定要表现得优秀积极些。”

“孩子,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哈。”

“孩子,考试的时候仔细一些,别马虎。”

“积极”、“认真”、“仔细”、“马虎”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抽象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把这些充满爸爸妈妈殷切希望的词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很多家长像五岁孩子的妈妈那样,以为只要告知孩子了,孩子就能理解和接受,也必须照做不误。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具体性,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才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良好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平等、尊重的态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将所有的要求与期望具体化,才能被孩子理解与接受。例如,希望孩子考试时认真仔细、别紧张、不马虎,可以跟孩子说:进入考场之前先检查一下考试用品是否带齐,书写要规范工整,逐字逐句地阅读每一道题的要求,遇到不会的题可先放一放最后来解决,做完后要检查,先从拿不准的开始检查,检查时可以把答案蒙上就像重新做一遍一样,考试过程中不允许东张西望等。

走进孩子的世界,需要成人了解孩子的神经系统、自我意识、感知觉、语言、思维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有意识地促进孩子的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

9.父母的关注与语言有雕塑功能

“老师,我的孩子非常内向,上课不知道敢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你上课一定要多提问他。”一年级上学第一天,家长对老师说。

“这可怎么办呢?我女儿早恋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经常提醒她,一定不能早恋,会耽误学习,还是没听我的话。”

“儿子,你总是毛手毛脚的,考试的时候可千万不能马虎呀。”

我们常常会发现父母越担心什么,孩子身上就越会发生什么。因为父母的关注与语言有创造力,关注孩子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关注什么焦点,焦点就容易被扩大。“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里用一支微弱的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相反,由于这样的照亮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修正、歪曲,他会被自己为父母照亮的部分所制约,变得不自由起来。本来性格应该随着成长而变化、流动,被关照着就会不自由了、固化了,结果孩子就被这样‘建构’了。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个性与行为评价要非常谨慎,比如说孩子在某一年龄阶段,内向与外向可能是同时存在的。父母关注内向,用语言不断强化与塑造,孩子的内向就被稳定地发展了。父母要相信孩子会慢慢地选择自己怎么生活,以什么方式来生活,如果过多过早地介入会干扰孩子的自然成长,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接纳。父母要把自己的眼睛和语言变成镜子,经常把孩子的优点投射出来,用积极正面的词汇去塑造孩子,让孩子有自信与力量去成长。

10.对与错、好与坏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

“我的孩子最近迷上了玩魔方和游戏,这样会不会影响学习,要不要制止一下。”

“我从来不让孩子上网和看电视。”

“我的女儿刚上四年级,在班里有几个好朋友,但是经常会闹别扭,一闹别扭就会影响她的心情。害怕影响她的学习,我希望我女儿不要跟那几个孩子掺和在一起。”

我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将学习活动与其他情绪情感活动对立起来。认为很多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可能都是影响学习的,喜欢用对与错、好与坏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看事物。学习活动对学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但不是全部。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情绪体验与管理技能、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协调发展。很多事情并不是互相抵消或者互相限制的,对立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共存的和谐。适当的游戏与交友,会帮助孩子消化孤独感,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其学习动力。

如果父母总是用这种单调的价值判断系统来评定孩子,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如果很多信息告诉他世界并非如此简单清晰,他会不断在正确与错误两个极端之间徘徊,就会处在长久的困惑中。常常是青春期前越听话的孩子,在青春期折腾得越厉害,因为他们要通过叛逆的行为来修正孩提时期被大人种下的谬误,惯常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让他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在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系统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与叛逆色彩。须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好与坏、对与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事情也无法分出对错,只是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成人应该向孩子展示一个多元的丰富的世界,告诉孩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尽可能多地发展孩子的兴趣,比如交往、旅行、体育运动、艺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感受世界的丰富与多彩。但还要善用规则,以此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与时间管理的习惯。

11.以爱之名的戕害

“洋洋妈妈,洋洋的安全公约没有带来,昨晚放学我提醒过孩子了,让他今天务必带来。”班主任给洋洋妈妈打电话。

“老师,都是我的错,应该在临走之前再检查一遍孩子的书包的,你千万不要责怪孩子,都是大人的疏忽。”妈妈忙赔笑解释。

“洋洋妈妈,孩子最近家庭作业写得很潦草,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老师,都是我最近太忙了,没有顾得上孩子。”

——家长甲

“我是一位全职妈妈,为了把孩子教育好,我自从怀孕之后就辞职回家专门带孩子。但是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失败,我的孩子总是没有我想象得优秀。做题的时候经常丢三落四,考试也不能把会的都做对。她总是不听我的话,有的时候还跟我顶嘴。因此我有时候会骂她或者打她。回想起这些年的付出,我觉得很委屈,我牺牲了自己,也没有把孩子培养好。”

——家长乙

家长的动机是希望保护孩子,把孩子教育好,然而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常常是全方位的融入,把孩子看成或内化为自己,忘了彼此的边界,以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仿佛是在代替孩子生活。此外,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缺点,希望孩子把缺点都改掉,变得越来越好。这些情况表面上看是家长为孩子着想,实际上以爱之名的戕害。首先是对孩子缺乏信心,低估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认同感。其次,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洋洋妈妈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的错误的担责的机会,没有让孩子承担自己错误的结果,失去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契机。然而责任感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最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来自社会、家庭、同事、生存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愤怒没有安全的途径去宣泄,通过孩子所谓的“缺点”,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利用孩子来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在心理层面上挫伤了孩子。

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他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定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作是错误的。” 爱是教育的起点,但不是教育的一切,请不要以爱的名义戕害孩子。如果父母光有爱的愿望,没有爱的能力,缺乏教育的方法与智慧,再多的爱也不能成为教育。

12.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

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年轻人在临刑前跟自己年迈的父母见最后一面。这个年轻人激动地对自己的父母说:“为什么在我年幼的时候,你们不给我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白发苍苍的父母老泪纵横,哽咽地说:“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

在你成为父母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是否了解过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思考过如何让你的孩子通过接受现在的教育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思考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过如何做润泽孩子生命的好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涵盖着最坚贞、最伟大、最不离不弃的全部人类情感。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们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孩子是我们生活的动力,他们健康、优秀、出众可以说是我们对未来生活最美好的期盼。父母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自己的愿望和期待,于是亲子冲突就产生了,于是孩子的成长伴随着我们的批评、指责、打骂……我们希冀孩子快点长大,这样我们就不用操心了。然而当孩子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时,我们又觉得孤寂和落寞。是否在孩子断奶后怀念给他喂奶的时光?是否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怀念他奶声奶气的声音?是否在他离家上学后,特别怀念他粘在你身边的日子?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也许你觉得很累、很辛苦,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主动离开我们独自生活,会成为孩子的父母,开始生命的延续。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怎样做,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孩子成为幸福而优秀的人呢?答案是:需要努力成为润泽孩子生命的好父母。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成长需要时间。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父母在多远的地方等着孩子,孩子就能走多远。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了解并接纳孩子的全部,允许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是小草就让他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材。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当做教育的契机,当成孩子成长的资源。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学会欣赏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受关注,很棒,被认同和接纳。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珍爱自己,并让自己具备爱和教育的能力。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孩子,陪孩子长大。

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需要珍惜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当下。 6dmjg9K3lLjlU9LFWvBKRx4Mc+yVATa1R9QiS1/Wot80Y3b20RBEsbWkjGvSPP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