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2007 年仲秋,贵州师范大学与日本福山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以“2 +2”办学模式展开实质性交流。同时,在贵州师范大学成立了日本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有关中日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该平台的作用,为了中日学者能够互享各自的学术成果,在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齐文教授的提议下,经首都师范大学日本文化中心主任李均洋教授牵线,在日本涉谷育英会理事长小丸法之和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校长佐藤利行教授的倾力支持下,日本福山大学联合日本著名出版社白帝社,以白帝社名义在日本为日本学研究中心正式申请注册了学术期刊《日本学研究》,于 2008年创刊。同时,贵州师范大学的日本学研究中心成立《日本学研究》杂志编辑部,由外国语学院刘齐文教授任执行主编,负责征稿并组织专家审稿。审稿通过的论文经中心编辑,排版印刷后,由白帝社在日本发行。

《日本学研究》设有五个版面,分别为中日语言文化比较、文本·文学研究、日语教学实证研究、翻译研究和论考。自创刊以来,《日本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 130 多篇,内容涉及日本思想史、日本语教学、文学·文本研究、翻译研究、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日本学研究》杂志因学术性强,论文质量较高,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学术研究需要交流,需要争鸣,更需要资源共享。秉承此宗旨,遂萌发编辑本书的想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中日语言文化比较、文本·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和论考,共23 篇论文。中日语言文化比较共有8 篇论文,研究范围涉及日本思想史、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考察、日俄关系、日本近世文学研究、中日神话传说、日本民俗学等内容。北京大学刘金才教授援用历史考察和文本分析方法,对内藤湖南“文化中心移动观”的提出与日本“对清甲午战争”的关系、内藤“文化中心移动轮”的理论建构过程及其主要内涵和政治指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和基于思想史视角的分析。这样,不仅理清了该论先以“日本天职论”确立“侵华正当论”之观念,而后又通过“地势论”和“宋世近世说”一步步构建其理论逻辑的合理性之轨迹,而且阐析了该论论证“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文化中心”之理论内涵的本质,揭示了其旨在确立入侵中国的“道义正当性”和为“大东亚共荣圈”论的建构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终极指向。中日甲午战争对包括对中国文化青睐的日本汉学家们的学术走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文化中心移动轮”之类的学说,不仅为其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奠定了意识形态舆论和理论基础,而且对部分日本人至今不能正视和反省侵华战争历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影响。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则以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记行或中国古都考察或中国内陆旅行等为视角,基于西方“现代性”理论,揭示了现实中国与想象中国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差异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形象张力”。在这样的紧张关系下,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考察,自中国的外部表象深入到中国社会、美术或宗教、风俗习性、文学志趣、文化性格、地域风土等诸多领域。它对日本人的“中国形象”的形成与转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在日本人中建构起了有别于日本的、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的实质是日本屈服在西方的中国观之下,通过实证考察来突出、论证“中国停滞论”这一西方近代以来的话语结构的工具而已。苏民育教授以日本《近松世话净琉璃》剧本为切入点,论述了江户时代町人的“一分”意识,即体面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武士的体面意识相比,它更具有个人意识和社会性。可以说,“一分”意识的形成是日本江户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日本福山大学赵建红教授以中日制服妖怪的神话传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与考证,揭示了中日不同的动物观和自然观。国际关系学院孙敏副教授以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氏神信仰论中的文化重层论为例,剖析了其民族文化建构中与西方思想千丝万缕的联系。浙江财经大学贾莉副教授以晚清驻日参赞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中的日本婚俗词汇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日本婚俗的程序及词汇与汉民族的异同;揭示了中日两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也是漫长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个侧面。深圳大学殷国梁博士以日本古学派代表人物伊藤仁斋天道观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天道”与“人道”以及“天道”与“性”的关系,阐明了在江户时代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伊藤思想天道观的特点及其进步性与局限性。海南大学高伟博士以 18—19 世纪日本所谓的“对俄危机”时代(俄国势力南下后日本思想界形成的“北方认识”时代,“北方认识”包括北警论、虾夷地开发论、同化论、交战轮、贸易论等)为考察对象,指出日本学者虽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这些论述与华夷思想的关联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基于华夷思想的对立统一性,重新考察了德川时代日本知识人的北方认识,分析了俄船袭击虾夷地事件前后这种认识的变化,阐析了平田笃胤所著《千岛白浪》所反映的自他意识,明确了其在国学思想以及整个平田国学中的思想定位。

文学·文本研究的 5 篇论文,内容涉及日本物语文学与西方宫廷文学的对比,中日现代小说“狂人”比较,日本私小说表达方式的深度解读,当代小说的现实性意义解构,“白桦派”代表志贺直哉文学思想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王雪博士以鲁迅《狂人日记》、芥川龙之介《河童》作品中的两个性格迥异的“狂人”为分析对象,从叙事结构、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出了两篇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洛阳外国语学院魏丽华副教授以深受日本喜爱的电视剧《半泽直树》为文本,深入剖析日本式的社会现象和生存法则,有利于读者更精准地认识当代日本社会,洞悉当代日本文化。湖南师范大学杨芳副教授以两部宫廷恋爱小说《源氏物语》和《克莱芙王妃》为比较文本,从宫廷恋爱小说的特征、恋爱观的对比两方面,对比分析了日本和西欧恋爱观的差异,指出中国日本文学研究者在对日本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容易缺失和回避道德审判这一角色。内蒙古大学周砚舒博士分析了武者小实笃小说《天真的人》中所呈现的“自我书写”这种日本私小说的叙事手法,并探讨了这种手法为私小说的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即排除了自然主义私小说“恶露”的特点,在树立自我、追求自我等方面为私小说曝出了新光。

翻译研究的 5 篇论文,其中 4 篇主要涉及中国古典作品《三国演义》的日译研究问题。另外一篇,主要探讨近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表达方式“被XX”的翻译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刘齐文教授的系列论文主要是就中国古典作品《三国演义》的日译问题进行探讨。日本学界研究《三国演义》的成果相当丰硕,而国内学界对《三国演义》日译本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编者把自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部分有关《三国演义》日译本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出版,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强化我国典籍作品外译策略的研究,彰显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南京农业大学武锐副教授对“被XX”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尝试,总结出了“零译+意译法”或“零译+背景加注法”。它们既能弘扬中国语言文化,又增加了译文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对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论考的 5 篇论文,内容涉及民族学研究、社会学实证研究、管理学、日语教学研究、日本生态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张威教授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日语书面语、口语以及学习者的日语使用语料库,并就这些语料库的申请方法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作者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BBCWJ)进行定量调查,考察了文脉指示词「このその」与助词「はが」的组合方式,得出了与庵功雄不同的调查结果,并针对这一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说明。贵州大学王晓梅教授梳理了晚清时期日本学者对中国西南地区展开的研究情况,指出了日本学者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为主,调研内容广泛,记录详实丰富。可以说,这些成果既可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田野材料和研究视角,也能弥补我国晚清民初时期社会调查之不足。同时,作者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搞活区域经济,促进地方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南京师范大学池建新副教授通过对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的过程进行跟踪考察,其目的在于为我国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广东财经大学李春植教授分析了广东省日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日语教学要围绕提高日语运用能力为中心,必须对现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日语教学形势的发展。

总之,本书研究范围涵盖了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作者们理论基础扎实,涉及诸多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多样,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在新形势下,中国日语学界对日本学研究这一课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应该说,该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值得学界同仁参考借鉴。

刘齐文
2016 年 11 月 30 日
贵阳市相宝山照壁楼简陋室 IWtZiuHO5U/Pzm0Z0NkWvbR3ntL5CrV58chXfzUZAO8lH/6ir7PSlPHNWVNs0v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