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一、巴哈伊教的历史和现状

对于巴布领导的宗教改革,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巴布派”“巴布教”“巴布运动”等。对于巴哈伊教,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其独立宗教的地位,但在不久前的出版物中仍然称其为“巴哈教派”。由于确定一个信仰在开始的阶段是一个独立的宗教还是一个母体宗教的教派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也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宗教信仰的活动及教义的理解上,而不在称呼上作学理上的考证和界定。但是为了便利,我们采用使用频率较高的称呼,如称巴布的信仰为巴布教,仍称巴哈伊信仰为巴哈伊教,而不称为听起来更为温和更为中性的“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了这一问题在学理上的重要性,实在是依从流行的称呼。

巴布教产生于伊斯兰教,是巴哈伊教的前身,其产生方式非常类似于基督教之与犹太教,或佛教之与婆罗门教。从宗教史角度看,从一开始,巴布教只是伊斯兰教内部的一个教派或一场运动。但是它又有所不同,比如它有与其母体宗教经典很不一样的经文,很不一样的修持方式,因而一开始就具备了成为独立信仰的条件。另外,巴布教的一个重要信条就是,巴布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神派遣更伟大的显圣者来临铺平道路,这个后来者将宣告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平和正义时代的到来,它标志着以往所有宗教的顶点。巴哈伊教的历史虽然还不足 200 年,但它不仅是当代最活跃的一个新兴宗教,而且也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性的宗教。

(一)创立与发展

巴哈伊教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波斯,巴哈伊教脱胎于十二伊玛目教派的谢赫派的一支:巴布教,该国奉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为国教。1844 年,一个叫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 Siyyid li-Muhammad, 1819 -1850)的年青商人宣布自己是什叶派穆斯林期待已久的“卡因”(Qáim),提出了新的教义,认为人类要得圣恩,必须通过一道“门”,阿拉伯语为Bab(巴布),而他本人即是巴布,其思想很快风行波斯各地,吸引了大批追随者,此教派也被称为“巴布教派”。但巴布教派被正统教派视为异端,穆斯林教士与沙王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围剿新生的巴布教。于是大批教徒遭迫害、处决,巴布本人在监禁后于 1850 年 7 月也被处决,同期被杀的巴布教徒多达 2 万。巴布教徒在世俗和宗教权威的手中所受到的骇人听闻的待遇被许多西方人记录下来,他们之中有外交官、学者还有旅行者,他们在记述中表达了对那些殉难者坚韧人格的敬意。1863 年,在巴格达的蕾兹万花园,一名叫密尔萨·侯赛因·阿里(Mirza Husayn Ali, 1817 -1892)的波斯贵族宣称自己是巴布生前认定的上帝的新使者,是巴布所预言的安拉“应许要来的人”,也是各种宗教的神所允诺过的显示者。他自称巴哈欧拉( Baha'u'llah,意为“上帝的荣耀”)。巴哈欧拉的出现引起巴布教派内部的分裂,其中大部分教徒追随他而形成新的教派——巴哈伊教。巴哈欧拉一生中的 40 余年都是在放逐与监禁中度过的。他在狱中完成了 100 多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巴哈伊教派的教义与教法,其著述因此成为该教的圣典。此外还包括神秘的启示性著述以及给各个国王、君主发送的信函。由于教徒在波斯和今天的伊朗始终受迫害,巴哈伊教便逐步到中亚,印度、缅甸、埃及、苏丹等地发展。1894 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巴哈伊教社团。此时,巴哈伊教徒已有数十万之多。巴哈欧拉去世后,指定其长子阿巴斯·阿芬第(Abb's Effend, 1844 -1921)为继承人,成为巴哈伊教团的领袖。他选择了“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意为“荣耀之仆人”)为自己的称呼。阿博都巴哈曾与其父亲长期受监禁,直到 1908 年土耳其发生革命,他才获释。之后,他不断对巴哈欧拉的著作进行诠释,并到欧美各国旅行传教。1912 年,阿博都巴哈亲自在芝加哥为西方首座巴哈伊教灵曦堂主持奠基典礼。到他逝世的 1921 年,巴哈伊教已传播到 33 个国家和地区,巴哈伊社团在北非、远东、澳大利亚和美国纷纷建立。阿博都巴哈临终前指定其长女之子守基·阿芬第(Shoghi Efendi, 1897 -1957)为哈伊教的圣护及其教义的阐释者。此后,巴哈伊教的圣典开始被译为各种文字。到守基·阿芬第逝世之前,巴哈伊教已传播到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世界性的、独立的宗教。1963 年,在纪念该教创始人宣示为上帝显圣者一百周年时,来自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巴哈伊教徒代表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代表大会,经选举组成该教第一届“世界正义院”,即万国总灵体会,为巴哈伊教的最高管理机构。

(二)教义、伦理思想、礼仪和经典

巴哈伊教的核心教旨有三条: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其中第一条是核心,其他是这一条的衍生。巴哈欧拉具体阐述了该教这三大原则,认为巴哈伊教是一神宗教,神是独一而全能的,是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世界各大宗教虽然对神的称谓不同,如称之为上帝、安拉、佛、主等,但神灵本身是统一的,并且各种宗教本质上都来自同一神圣的根源;因此一个已有宗教信仰的人若再信巴哈伊教,不需放弃原信仰,而巴哈伊教徒也可自由出入各教的庙宇进行崇拜。同样,巴哈伊教在各大洲建立的灵曦堂欢迎所有的人进入敬拜。不同时代,上帝降示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神圣宗教。宗教教义的历史变化就是同一个上帝的渐进性启示。因此,该教承认来自各教的 9 名神的使者,即亚伯拉罕、克里希那、摩西、琐罗亚斯德、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巴布和巴哈欧拉;主张独立寻求真理;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努力消除各民族和宗教之间、性别间的偏见;创立世界共通的语言;认为人人皆系神的儿女,世界人类同源。巴哈欧拉除规定教义外,还阐述了该教丰富的社会伦理思想,其特点是积极入世,关心世俗生活。具体主张有: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如诚实、可靠、正义、崇拜神等;要求信徒忠于各自的政府,并以无私和爱国的方式为国家利益服务,但反对教徒参与公职竞选;既要消除物质上的贫富差别,也要平衡物质与精神双方的需求,反对行乞,主张自食其力;消除各种族、各宗教、各阶层、各国家及性别间的偏见,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促进个体能力的发展,普及教育,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新秩序,反对任何战争,节制自然资源的开发等。据此社会伦理思想,巴哈伊教徒努力争取为人类服务,实现人类“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教旨。巴哈伊教还为教徒规定了九项宗教职责:即每日奉祈祷为义务;遵循斋戒;勤奋工作,并视工作为崇拜;传播上帝的事业;禁烟酒及麻醉品;遵守婚约;服从政府而不参与党派政治活动;不中伤他人及传播流言蜚语;尊奉巴哈伊教的圣日。

巴哈伊教没有专职的教士和特定的礼仪,教徒自行祈祷,每次聚会通常也是以祈祷开始,并以祈祷结束,所用的经文可以是巴布、巴哈欧拉或阿博都巴哈的著作,也可以是《圣经》《古兰经》或其他经文;祈祷语不限,形式不拘。入教时也不举行洗礼或其他仪式,也不更换姓名。只要坚信认识了的真理,并愿作“人群的仆役”,填写表格,上交灵体会保存后,即成为该教信徒。但在某些地区或国家,这种手续不是绝对必要的,可以灵活掌握。巴哈伊教反对苦行、修道院生活及托钵僧制。该教有自己的历法,由巴布创立,巴哈欧拉最后确立。它采用“双十九”制,一年为 19 个月,每月 19 天。每月的第一天教徒要举行灵宴会,每年 19 次,是巴哈伊教徒重要的宗教活动;灵宴会上教徒通常要祈祷、诵经,协商教务及举行一些文娱活动和餐饮。第 19 个月为斋月,共 19 天,斋月结束的次日为新年(公历的 3 月 2l口);有 9 个圣日:元旦灵宴节(3 月 21 日)、蕾兹万灵宴节(第一天 4 月 21 日节日、节日第九天 29 日和节日第 2 天 5 月 2 日)、巴布宣道纪念日(5 月 23 日)、巴哈欧拉的祭日(5 月 29 日)、巴布受难日(7 月 9 日),巴布的诞辰日(10 月 20日)、巴哈欧拉的诞辰日(11 月 12 日),圣约日(11 月 26 日),阿博都巴哈的祭日(11 月 28 日)。新年在春分前后,即巴哈伊教历的元旦,也叫诺露兹节。“诺露兹”是波斯文,意思是新的一天。节日庆祝的方式很多,一般是教友们一起聚餐并有祈祷活动,还可以举办演讲、研讨和社交活动,这种方式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性是契合的。 在 9 个圣日里不工作,或者集会,或者做特别祈祷。

巴哈伊教的经典著作和文献极为丰富,正如李绍白先生描述的那样,“巴哈伊的先驱、巴布教的创始人巴布,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及其继承人阿博都巴哈均才思过人,精于著述。他们的经文、祷词、书籍、演讲、注释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巴哈伊信仰体系。” 巴哈伊教的经典主要是巴布和巴哈欧拉的著作,以及阿博都巴哈和守基·阿芬第对这些圣著的阐释。仅巴哈欧拉的著作就有 100 多部,主要有:《至圣经》( Kitáb-i-Aq das ),是戒律集;《确信经》( Kitáb-i-íqán .),阐述基本教义和上帝及宗教的本质;《隐言经》( The Hidden Words ),是启迪人们心灵及修正人的行为的警语,是散文诗集;《七谷之书》( The Seven Valleys ),描述了一个灵性的追求者人的灵魂在寻觅到生活之目的以前所必须经历的七个阶段:探寻、爱、知识、合一、满足、惊奇、真贫与绝对虚无。目前,巴哈伊教圣典已被译成 800 多种语言及方言。除此之外,巴哈伊教也崇奉其他宗教的经典,如《圣经》《古兰经》等。

(三)教务组织及其社团

巴哈伊教完善了教内的组织系统,将各地的巴哈伊社团组成独立的地方教会,设立三级教务制:地方灵体会、国家的(或地区性的)总灵体会及世界正义院。地方灵体会是基层教会,年满 21 岁的成年教徒都可参与选举,由 9名灵体委员来管理教务,任期一年。凡教徒超过 9 人的地区就要建立基层教会,每年的 4 月 21 日为选举日。在基层教会上设立总灵体会,代表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教会,由各地方灵体会代表选举 9 名总灵体会委员,任期一年。在各总灵体会之上是世界正义院,由各总灵体会的代表选举中央教会的 9 人委员会,任期 5 年,全权阐述教规,指导全世界巴哈伊教的教务发展及制定新的教规,院址设在以色列的海法市。

巴哈伊聚会一般在信徒家里或者租借场地举行。此外,巴哈伊教还在世界各大洲建立崇拜场所,叫灵曦堂。每座灵曦堂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象征人们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灵曦堂附设教育和文化机构,是世界性的崇拜上帝之所,亦作为巴哈伊教在各洲的母堂,其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灵曦堂是巴哈欧拉的著作中构想的机构,叫作“Mashriqu'l-Adhkár”,是包括医院、大学等等的综合体。第一座灵曦堂建于俄国,位于中亚的阿什哈巴德城(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首都),竣工于 1908 年,也是唯一符合这个要求的建筑。阿什哈巴德灵曦堂为当地的巴哈伊社团使用到 1938 年被苏维埃政府没收为止。该建筑后来在一场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并于 1962 年拆毁。目前全世界已有八座灵曦堂,除以色列的海法的灵曦堂外,每个大洲建有一座,分别在北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威尔迈特、欧洲德国的法兰克福、非洲乌干达的坎帕拉、大洋洲澳大利亚的悉尼、中美洲巴拿马的巴拿马城、亚洲印度的新德里、太平洋西萨摩亚的阿皮亚。最后一座洲级灵曦堂南美智利灵曦堂已于 2016 年10 月 13 日在圣地亚哥落成。所有的巴哈伊灵曦堂都对各种宗教的信徒开放,那里没有布道、仪式或牧师。在全球,迄今已有 120 个以上的场地被预留将来建造灵曦堂。最终,每一个地方的巴哈伊社团都会有自己的灵曦堂。如同阿什哈巴德第一座灵曦堂那样,每一座灵曦堂都将成为社区生活的焦点,同时也是社会、科学、教育和慈善服务的中心。

巴哈伊教徒还在世界各地建立巴哈伊社团,并在全球设立了 25 个巴哈伊出版社,为巴哈伊圣作提供系统的出版和发行,现已将巴哈伊著作译成了 802种不同的语言,发行到全世界。由于巴哈伊教没有专职传教士,教徒可人人担负传教的职责,并积极参与世俗的社会文化活动,如在巴西开办农机技术学校,在印度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开设识字班和乡村卫生保健班。世界各地的巴哈伊社团都致力于各自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主要涉及健康、社会生活、通讯、农业、林业、社会发展等。巴哈伊教特别注重教育,仅在亚洲就建立了300 多所培训学校及中心。该教早在 1948 年就参与了联合国环境发展计划,参加了联合国有关人权、社会发展、妇女权益、环境保护、居住、食品等会议;其非政府性机构“巴哈伊国际社团”(Ba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ty,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已被联合国委任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和“儿童基金会”的咨询机构,参与和制定了多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计划。巴哈伊社团就国际上的重大问题不失时机地发表看法,宣传自己的主张。1985 年,世界正义院发表了《世界和平的承诺》,通过“世界和平年”活动激发了全世界和平运动。1995 年 3 月在“社会发展哥本哈根世界峰会”上发表了《人类的繁荣》,从巴哈伊教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同年又以《所有国家的转折点:致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呼吁》为题,为联合国 50 周年纪念活动对联合国的未来发表了自己的主张。1999 年巴哈伊国际社团又发表了《谁在书写未来?——二十世纪的省思》。2002 年向全世界宗教领袖发出了《世界正义院致全球宗教领袖函》,对宗教的性质、责任等重大问题阐述了看法,呼吁宗教界领袖及各个宗教迎接新的挑战、克服偏见,为了人类的和平和幸福担当责任。

(四)特点、现状与分布

近年来,巴哈伊教传播速度很快,其原因与巴哈伊教的特点密切相关。蔡德贵先生对巴哈伊教的特点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概括,共计九大特点,分别是现代性、开放性、超越性、世俗性、宽容性、融合性、务实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宗教世俗化的典型是巴哈伊教。巴哈伊教以世俗化为主要标志,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宗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 但是世俗化不应突出为一个核心标志,理由是世俗化容易被不适当地理解为低俗化,而巴哈伊教在引导灵性向善和精神超越方面没有丝毫的轻慢。另一个理由是,巴哈伊教的独特性,正如蔡先生总结的那样,是多方面的。关键的还在于巴哈伊教把握住了有所变和有所不变的辩证关系,它的现代性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教义的内涵,而根本的教义原则又是稳定的。

巴哈伊基本教义简要明了且有较高的普遍性,因此巴哈伊教已成为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宗教。根据设在以色列海法的巴哈伊世界中心 2006 年出版的年鉴的统计,全世界的巴哈伊教徒已超过 550 万,覆盖191 个独立国家和 45 个附属地区,教徒的背景涵盖大部分种族、宗教派别和文化,分属 2100 多个不同的民族。 [1] 《2004 年大英百科年鉴》(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 2004)认定巴哈伊教为世界上传播范围第二广泛的独立宗教。 [2] 《大英百科全书》也认定所有宗教中它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广泛的宗教,仅次于基督教。建立之初(1844 年),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教派。而从目前趋势发展看,可以预知它未来会以很快的速度发展,教徒总人数肯定超过600 万。

而在其创始地伊朗,其 30 万信徒仍受到迫害,1979 年伊朗革命发生后,仍有 200 多信徒遭到杀害,几千人或遭监禁、失业、被没收财产或被剥夺养老金。 [3] 在某些国家(如埃及),巴哈伊教徒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还有一些国家不承认巴哈伊教徒的合法性。但如今的巴哈伊教已成为影响广泛的世界性宗教。

概括地说,巴哈伊教是 19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现代普世型的一神论新兴宗教,具备某些学者概括出的新兴宗教的部分特征。但巴哈伊教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对它本质特征的认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959)写道“巴哈伊信仰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世界上其他认可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独立的宗教,而不是其他宗教的一个派别,其地位与其他受公认的宗教相同。”(《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N.Kunter博士的信》)它的独特性又不同于有的学者对于新兴宗教所概括出的所谓基本特征。它的革新教义正改变着人们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排他性和反科学也许是其他某个新兴宗教的特征,但绝不是该宗教的特征。巴哈伊教既现实又很传统,它继承了世界上重要宗教学说的精华,教义体系协调一致。它发展的速度是最快的,同所有新兴宗教相比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而且越来越引起世人、学术界以及世界各级各类政府的和非政府组织的注意。

俄国文学巨擘列夫·托尔斯泰说:“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想打开宇宙人生的奥秘之锁,一位土耳其的囚徒巴哈欧拉,却有那把钥匙。” 西方世界对巴哈伊教的兴趣体现出他们求索真理以补救自身偏失的精神。巴哈伊教为世界的和平统一而立教,创立之初就有站在全球立场践行宗教学说的宏大气魄。巴哈欧拉在流放中(1963 年 2 月~ 1968 年 8 月),向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国王和统治者以及罗马教皇发出信函,召唤他们高举公益旗帜,用他们的力量来终止苦难和战争。2002 年 4 月,巴哈伊世界中心—世界正义院致函全球宗教领袖,仍以“人类一家”为出发点,宣扬宗教的宗旨是友爱与和平,呼吁世界各宗教,当一个“全球社会”从二十世纪的变革实践中脱胎而出之时,要迎接种种挑战,应当放弃宗教狂热主义、排他主义、种族主义及狭隘民族主义,放弃认为自己那个宗教信仰“赋有特权或者就是终极真理”之类的声称,肩负起友爱与和平之重任。巴哈伊教的这种气度、责任感,昭示出它是适应时代节拍应运而生的。另外,巴哈伊教积极、细致以及富有灵活性的传教方式,是任何宗教望尘莫及的。它关心的问题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其观点、立场无不生发于巴哈伊的基本教理,令人信服的论说频频为各国政要及联合国采纳。

巴哈伊教关心所有人类所关心的事务,也特别关心涉及全球问题,如国际和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权、妇女问题以及贫困问题等等。巴哈伊宗教组织通过国际机构参与国际事务,长期以来一直与联合国密切合作,支持联合国的很多项目,并促其目标的实现。早在 100 多年前,巴哈伊教的创始人巴哈欧拉就提出依据共同安全的原则建立包括所有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巴哈伊的代表于 1945 年就参加了在圣弗兰西斯科举行的联合国筹建工作,1948 年巴哈伊国际社团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获得联合国公共信息部(DPI)的承认。1955 年 5 月向联合国提出联合国宪章修改意见。1970 年 5 月又被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ECOSOC)承认为咨询机构,在更深广的范围内参与促进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工作。1976 年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咨询机构的资格,参与促进世界儿童的健康、教育和福利事业。此外,巴哈伊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以及联合国发展基金会(UNIFEM)等机构建立了工作联系。近些年来,巴哈伊社团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逐渐增大。1992 年 6 月,巴哈伊国际社团为在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的召开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预备会议”提出了许许多多建设性意见。1993 年参与讨论“联合国人权大会暨世界人权大会”第 49 届会议《个人权利与责任宣言》的草拟稿。1995 年 3 月参加哥本哈根的世界社会发展峰会,1995 年 6月参加北京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2001 年联合国举行世界艾滋病特别会议,巴哈伊国际社团发表文告,表明对艾滋病病人的关心,呼吁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2001 年,巴哈伊教代表在荷兰海牙发表了抵制公共机构中腐败的一系列建议和教育计划,等等。巴哈伊教的积极入世精神和具体的工作作风值得个人和团体乃至国家借鉴。中国目前提倡多元发展观,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巴哈伊教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二、选题依据

本书的选题源自于巴哈伊教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对该教研究的状况。笔者选择这一题目的目的是想使那些关心人类事务和前途的有识之士对巴哈伊宗教有所了解。鉴于汉语学界巴哈伊研究的状况,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或研究该教,有意识地避免一个较窄的题目作专深研究。但是笔者还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缩小了研究范围,侧重该教的宗教思想和教义的历史考察,试图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首先,研究巴哈伊教思想史具有学术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巴哈伊教是什么?”的问题以及“怎么认识巴哈伊教”的问题。由于巴哈伊教为我们提出了有关宗教的本质及性质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宗教的本质。研究巴哈伊教的思想史和基本教义的演进还可以启发新知,在许多方面,如巴哈伊教的历史观、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等,巴哈伊教都有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巴哈伊教是特殊的,这是因为它不合于大陆学界对于宗教的一般认识,因此是有待研究的特殊的新兴宗教。传统观念认为宗教是迷信,巴哈伊教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反对宗教狂热,因为狂热导致迷信,引发宗教仇视和冲突。它的一个基本教义是“独立探索真理”,反对盲从,它消除祭司制度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传统观念认为,宗教反科学,反理性,总是“妨碍人们对自然的原因和规律的探索”,“要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就得排除神对社会和历史的主宰”,“这是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任务”,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无法调和的。 阿博都巴哈在访问伦敦的谈话中说:“如果宗教拒斥科学,那么宗教就是谬误。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实如一只手上的两个手指。” [4] 他还说:“宗教与科学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它们是人类飞翔的两只翅膀。” [5] 但是巴哈伊教视科学为建立科学信仰的基础,是所有教义的根本,使一切都符合科学,就不会有冲突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人类所把握的真理是相对的,宗教所把握的真理也是相对的,上帝阶段性地给人类派遣先知所启示的真理是适应不同时代的。

巴哈伊教与大陆学界对新兴宗教的一般认识也多有不合。从宗教类型的系统上看,已经不适合将其归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任何系统;从起源上看,不能说它是进口型或是本土型的宗教;从时代特征上来看,它不是“复古型”或“新潮型”,更不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不同宗教中的一些因素混合在一起的所谓“混合型”。从宗教特征上看,许多新兴宗教崇拜的对象不具有终极性,与主流文化相对抗,奉行排他主义、神秘主义,实行教主崇拜,教义贫乏等,而巴哈伊教并不具备这些特征。从与现世生活的关系上看,既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出世宗教,也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入世宗教。因此,确认这一宗教的类属或基本特征就需要我们再向前追溯,从现在追溯人类的远古时代。根据汉斯·昆的“宗教地舆图”,有三大宗教河系:第一大河系包括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第二大河系包括印度教、锡克教和佛教等,第三大河系是中国的宗教。三大河系的中心形象分别是先知、神力和圣贤。巴哈伊教同基督教一样属于先知类型。

巴哈伊教带来了全新的宗教观念,新的历史观念,整合着人类的信仰,打破了排他主义是宗教的本质特征的缪见,为结束几千年的宗教间的冷战和热战铺平了道路。宗教的目的是和平,不是对抗。传统上认为,所有宗教都具有排他性,“各种宗教体系所信奉的神,本质上都具有否定和排斥其他宗教神灵的排他性,这种情况在一神教中表现尤为突出。”“神和教义的神圣性必然导致宗教的唯我独尊性;神和教义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必然导致宗教的排他性。” 然而巴哈伊教作为新兴宗教却对宗教有特别的认识。巴哈欧拉从本质、功能等各方面描述了宗教,他说:“宗教的目的就是建立各民族间的统一与和谐,它不应该成为不和与争斗的根源”,“宗教是建立世界秩序、实现各民族间和平的主要工具”。阿博都巴哈也说:“如果宗教成为不和与敌意的根源,还不如没有宗教。” 直到今天导源于宗教的战争、冲突和敌意仍在继续,许多宗教,甚至在同一宗教内部派系纷争不断,每一宗教或教派都认为自己信奉的神是真神,其他宗教则是异端邪说。

巴哈伊教宣称宗教真理是相对的,同时承认所有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先知不断由上帝派来,用不同的话语启示同一个真理,如同不同的镜子反射同一个太阳的光辉。先知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不是崇拜的对象,所有的荣光归于上帝。在人类宗教史上,特兰托公会议反对宗教改革,梵二会议提出了宗教对话,历史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仍然固守着宗教的绝对真理观。而在一百年前,巴哈欧拉就已经开始了宗教对话,向教皇、各国首脑及宗教领袖发出信函昭示他们更新观念迎接新纪元的到来。关于妇女地位问题,巴哈伊教首先肯定平等在于受教育权的优先性,母亲比父亲更重要,打破了父权制社会以来积累的社会及宗教成见和制度。对于原罪观念、地狱观念、轮回观念、个体灵性不断提高的观念等等都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解释,因而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二,巴哈伊教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巴哈伊教倡导和平,而和平的宗教有利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中国的文化也是一个和平的文化,巴哈伊教的宗教理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契合点,站在中国立场同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新兴宗教对话在许多方面都有利于中国,当然也就有利于世界。这一选题有利于中国的宗教政策,能够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策略提供启示和借鉴;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扩大与其他文明和文化对话的基础。儒家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和而不同”;道家则主张“不以兵强天下”及“善利万物而不争”;佛教则“以和为尚”。以儒道佛三家学说为根基的中国文化在新的语境——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寻求更多的对话机会和平台,从而吐故纳新发展自己,为国泰民安,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巴哈伊教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中国目前的国策之一是建立和谐社会,这同巴哈伊教倡导的“多样性的统一”(Unity in Diversity)一致。巴哈伊的教义为解决所有历史上的宗教纷争、为解决人类在现代化全球化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值得研究的模式。今天我们伴随着国力的增强努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但长期以来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学说到了清代就已发展成了书斋文化,经世致用之学已名不副实。由于实践性极度微弱,限制了儒学的发展。在器物方面中国赶上世界潮流是容易的,在精神方面复兴超胜是十分艰巨的,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传统,普通大众没有参与的儒学复兴不是真正的复兴,只看到几所孔子学院的建立便沾沾自喜,是浅薄的。且孔子学院多局限于语言教学。巴哈伊教研究能够在多方面启示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精髓。

三、国内外巴哈伊教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目前中国大陆有关巴哈伊教的介绍不多,研究性的文章很少,巴哈伊教史方面的专门研究尚未见到。国内(中国大陆)对于巴哈伊教的研究是审慎的,原因出于如下方面:(1)对于宗教合法性的确认和理解;(2)对新兴宗教认识;(3)对于宗教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认识;(4)对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理解;(5)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理解;(6)对于中外穆斯林对巴哈伊教的态度的影响;(7)对于世界背景(如反恐、中东问题等)等国际问题的看法。对这些方面不恰当认识延宕了对这一宗教的研究。

中国大陆汉语学界的巴哈伊教研究有一部由山东大学的蔡德贵先生出版的专著,这是一部开创性的专论。另有一部极具阅读性的读物是澳门李绍白先生的《人类新曙光—巴哈伊信仰》。以上两部专著都有章节介绍巴哈伊教史的内容。它们是汉语学界了解该教的重要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以内部出版物的形式出了两本论文集。研究趋势开始是介绍性的阐释,后来逐渐向教理方面深入挖掘,少数论文和论著已开始进行比较研究,如蔡德贵的《儒学与巴哈伊信仰比较研究》(2010)。我们认为中国对巴哈伊教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和理解,第二阶段是评价和比较。大体上可以 2000 年为界,标志是两本论文集和一本专著的出现。近些年来可以在学刊和大学学报上看到多篇巴哈伊为题的论文。借鉴式的专门研究开始出现,如巴哈伊教的教育观、经济观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的巴哈伊教研究的论文尚不到 30 篇,而其中属于介绍性的占一半还多。但在笔者写作即将结束之时刚好有三篇关于巴哈伊教的博士论文问世。它们是《巴哈伊上帝创物与老子道生万物之比较研究》(万丽丽,2008)、《阿博都·巴哈思想述评》(王宝霞,2008)、《巴布宗教思想研究》(许宏,2009)。另有一个博士后项目,即陈进国的《巴哈伊教(大同教)在台湾早期的传教活动》。此外,还有几篇硕士论文。但是尚无侧重巴哈伊教史或巴哈伊宗教思想史的专题论文和论著。

在教史研究方面汉语学界(包括港澳台)仍然是“简史”式地介绍基本教义的提出和传教活动等方面,并没有对巴哈伊宗教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探查,这自然会影响我们对巴哈伊教的全面认识。加上汉语学界对于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不如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这就更加有必要从深层研究这一宗教,而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必须走在前面。

国外巴哈伊教史研究侧重宗教活动史,这方面在巴哈伊教产生后不久就有历史记载专著,如纳米尔·阿仁的《破晓之光》。还有其他关于巴哈伊教史的著作,如阿博都巴哈的《旅行者手记》、威廉·西尔斯的《释放太阳》,记录了巴哈伊教的早期历史。守基·阿芬第《神临记》涉及了该教 100 年的历史。还有白有志的传记《阿博都巴哈——建设新世界秩序的先锋》。世界正义院编写的《光明的世纪》记述了20 世纪初到20 世纪末这100 年的巴哈伊教的传播史及巴哈伊教视角的人类文明简史。国外有多卷巴哈伊教史的论文集出版,如《巴哈伊教史研究》( Studies in Bahá'í and Bahá'í History ,Ⅰ,Ⅱ)。此外,威廉·S·哈彻和T·道格拉斯·马丁的《巴哈伊信仰——新兴的世界宗教》、李绍白《人类新曙光——巴哈伊信仰》有少量的巴哈伊教史内容。由英国权威学者约翰·布克教授主编并亲自撰写的《剑桥插图宗教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年版),虽然设了“新宗教”一节,但是关于巴哈伊教史的内容很简略。最重要的早期巴哈伊传教史是《破晓之光》,这是一部没有雕琢和矫饰的著作,是极为珍贵的史料著作。在William P.Collins编的巴哈伊研究目录(1990)中没有发现以巴哈伊教宗教思想史为题的论著。经过笔者调查,尚未见到国外巴哈伊宗教思想史方面的专门论著或以巴哈伊基本教义为纲的宗教思想史著作。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国外对巴哈伊教的阐释和研究从巴哈伊信仰诞生不久便已经开始了。巴哈伊教的研究是与创教和传教相伴随的,研究层面多,范围广,涉及世界秩序、环境问题、经济问题、贫困问题、妇女问题、家庭婚姻问题、儿童及青少年教育问题,甚至还有巴哈伊艺术创作及艺术观的研究。巴哈伊教史的研究也有许多论文。

巴哈伊信仰研究队伍有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巴哈伊教徒,另一部分是巴哈伊界之外的学者。两个方面的学者或以巴哈伊信仰,或者以巴哈伊教义为出发点,对宗教、伦理、社会、环境、教育、和平、经济、艺术等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巴哈伊教本身就上述各个方面进行专门研究。

笔者研究中注重三个方面:“过程”“文本”“比较”,即巴哈伊教产生的过程、巴哈伊教重要的经典文本、巴哈伊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也就是说,笔者研究过程从多个方面认识巴哈伊教史,即通过宗教思想史认识巴哈伊教史,通过宗教文本认识巴哈伊教史,通过比较认识巴哈伊教史。

论文遵循如下逻辑和思路建构框架:

1.从大到小;

2.从宏观到微观;

3.先外后内(从伊斯兰教到巴哈伊教);

4.先内后外(从巴哈伊教到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

5.以基本教义为纲。

“从大到小”就是将巴哈伊教作为宗教来认识它的一般特点。“从宏观到微观”就是本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巴哈伊教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先外后内”就是以巴哈伊教为基点从它的外部开始考察巴哈伊教思想的来源和线索,即从伊朗的宗教思想史,特别是伊斯兰教哲学,追踪巴哈伊教所接受的影响。“先内后外”就是首先理清巴哈伊教的宗教思想,然后将巴哈伊教与其他宗教的基本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比较。“以基本教义为纲”就是选择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作为论文思想史纲要,分析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的明确化过程等方面。

五、资料来源

该研究所运用的文献资料总体上分为三类:基础经典文献、巴哈伊教经典文献以及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性文献。

(一)基础经典文献

由于本论文主题是巴哈伊的宗教思想和基本教义发展史,因此文献重点是巴哈伊教的教史资料,但是思想史不同于宗教活动史,因此资料的选择应包括巴哈伊教的经典著作或其他宗教文献,这样才有利于对巴哈伊宗教论著进行历史评述和历史比较。由于历史是人对于历史事实蕴含的规律的认识,因此涉及的资料就不仅是历史或传记,还应包括对于宗教和历史的一般认识,需要众多学科或理论的资料。这里所说的基础文献,涵盖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宗教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经济学、宗教伦理学等。

汉斯·昆著的《世界伦理构想》将世界宗教分为三大宗教河系,分别是闪米特人源头的宗教、源出印度的宗教和中国传统宗教,分别是先知型、神秘型、智慧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于先知型宗教。这一论说有助于对于巴哈伊教的认定,即巴哈伊教是神启宗教,先知型宗教,也是一神教。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有助于了解巴哈伊宗教历史纪录中的神秘史观。这份资料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世界各个宗教之间对话模式的分类,理解巴哈伊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卡尔·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的历史》让我们认识到巴哈伊教的神学历史观,了解该教历史认识的进步史观与循环史观的结合的学理依据。巴哈伊教信仰的发生本身浸透了神秘主义的神学前提,所有的史实都存在着道义或自然秩序,历史事件的善恶完全出于神义。在神义和人义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历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该教虽依据神义但强调人义的重要,强调通过人的道义制定历史的发展计划从而实现神义。历史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对现实目标的选择而不是消极等待神的安排。这就是历史的不确定性根源。巴哈伊教的历史是可预见的以和平为目标的神义史,它将人类整个历史延向未来,确立阶段性的终极点,将绝对终极概念排除。这份资料也让我们认清了巴哈伊内部对于巴哈伊教史神学的而不是世俗的历史分期的意义。教史资料中,王梅秀等著的《基督教史》、王怀德和郭宝华著的《伊斯兰教史》以及类似的著作是撰写教史的参考。基督教产生于动荡的社会变迁之中,巴哈伊教产生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改革浪潮中。对于基督徒的迫害使基督教越发强劲地传扬开来,对于巴哈伊教的镇压使巴哈伊教越出国门流布世界。这类资料可以提供思考的概念范畴,如宗教类型、渊源、分期、异端、教会、祭司制度等等。

资料中有一部分是有关宗教对话的,这是叙述和阐释巴哈伊教包容性的理论基础。巴哈伊教的发展史是一部对话的历史,在回应各个宗教的质疑中,巴哈伊教总能找到对话双方共同的基点。这方面除巴哈伊早已有之的文献(如下文所提及的《若干已答之问》)外,还有巴哈伊教之外的哲学家、宗教学家的著作,对于我们揭示宗教的历史大有裨益。虽然不能将宗教哲学和宗教学的资料全部列出,但因为部分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将宗教对话和比较密切的宗教哲学或宗教学资料择要列出,如池田大作和B.威尔逊著的《社会与宗教》,马丁·布伯著的《我与你》。有的资料总体上属于宗教对话和比较的,但大多都含有宗教哲学的观点,如秦家懿和孔汉斯(即汉斯·昆)著的《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言生等主编的《佛教与基督教对话》。马丁·布伯著的《我与你》让我们以一种“我—你”的方式展开巴哈伊教史的研究,首先就应正视神秘主义在巴哈伊信仰者中的存在,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否定或简单批判后就贴上标签。从纯粹的政治、经济或宗教派系斗争中去解释,只能陷于片面。因此,马丁·布伯教会我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地同巴哈伊教对话。池田大作和B.威尔逊著的《社会与宗教》中的“宗教起源”和“来自历史的展望”两部分对于本论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讨论宗教起源的问题时,威尔逊认为,决定一个宗教是否有作用的根据是“它的成员是否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及社会化”。威尔逊这一点可以解释巴哈伊教迅速成长的原因,虽然人们对于所谓“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及社会化”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对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的对话、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以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著作可以为研究巴哈伊教与中国宗教及信仰的对话提供参照。

巴哈伊宗教思想发展史基本上是在传统与改革、东方与西方对比中演绎的、在映衬中展开的,因此那些通过巴哈伊教的视点论述人类基本问题的资料就有了解释的广度,况且许多巴哈伊教的经典论述就是针对人类受到物质主义毒害这一事实发表的。这样,有必要涉猎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斯·韦伯(著有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the Capitalism )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思考资本主义的重要参照系。宗教改革催生了资本主义伦理精神,曲折地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论文要借助它思考那些巴哈伊教抛弃的东西(如禁欲主义等),那些与巴哈伊教相似的东西(如巴哈伊教的劳资合作制,“工作等于崇拜上帝”等)。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蔓延到全球,其弊端已为许多学者做出了诊断。比如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断言,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世界缺乏一种将个人与超验观念(即研究原始起因的哲学或终极事物的末世学)充分联系起来的语言,也就是说出现了文化言路上的断裂。阿尔伯特·甘霖将超验( transcendent)的丧失列为西方文化根基重大变化的第一位(见 Christianity and Western Culture )。目前,巴哈伊教正在西方发达国家传播,美国已成为巴哈伊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这一点在蔡德贵的论文“巴哈伊教的世界主义”有描述。这方面的资料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背景认识巴哈伊教无论对于东方还是对于西方乃至全球的潜在价值。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传统宗教(如基督教)如何回应具有宗教文化含义的改革?西方可以利用巴哈伊教拯救衰败的文化吗?

对于新兴宗教的界定是必须明确的前提,因为对巴哈伊教的深入研究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什么是新兴宗教。戴康生的《当代新兴宗教》和许涛等编写的《世界宗教问题大聚焦》具有参考价值。后者区分了新兴宗教与邪教,认为新兴宗教决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后,“一般都不是‘民族宗教’,尽管总是起源于某一民族或国家,却已向族际和国际发展”。在刘易斯·霍普菲和马克·伍德沃德所著的 Religions of the World 中,作者将巴哈依教列为中东地区的五个主要宗教之一,同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

(二)巴哈伊教经典文献

巴哈伊教的所有经典文献是研究的基点。本论文所需的所有经典著作都具备。巴哈伊教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有三本:《至圣书》( Kitáb-i-Aqdas ),《确信经》和《隐言经》。《至圣书》具有像基督教中《圣经》的同等地位。是巴哈伊教的宪法,它重申了新纪元的到来,制定了巴哈伊社会“世界正义院”的计划,启示了世界新秩序,制定了教法,其中包括废除祭司制度、奴隶制度、多妻制,禁止乞讨、懒散、酗酒、吸食鸦片等等,规定了涉及财产、婚姻、教育、礼仪方面的制度,严格服从各自的政府,等等。对于该经的解释,巴哈伊教阐释者阿博都巴哈做出了最权威的概括。他说,巴哈欧拉指示巴哈伊信徒,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不得以巴哈伊教经典为据同本国的法律发生直接的冲突。圣护守基·阿芬第曾将《确信经》形容为巴哈欧拉那波涛汹涌的天启之洋冲上岸滩的至为无价的珍宝之一,并断言此经兑现了巴布关于“圣书所允诺者将完满《默示录》的经文”这一预言。此经“除了《至圣经》以外,在整个系列的巴哈伊教经典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与之匹敌的”。该书长度几乎和《古兰经》等同,是巴哈伊教经典中无出其右者,也是最重要的。它围绕着殉难的巴布的使命进行了系统而有力地阐述,也对宗教的目的和本质进行了全面论述;这都是上帝的一脉相传的代言人,用以唤醒人类的灵性和道德的潜能;从此信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觉的认知。社会性的教义会随时代改变,灵性的教义则不变,各宗教的教义是一体的。教士的指导不复需要,每个人都可以在开化和教育普及的年代里,靠自己天赋的推理能力产生响应神圣指引的能力。《确信经》教导信徒如何认识上苍、上苍的使者以及宗教的根源和本质,借此帮助信徒达到确信。《隐言经》形式上相当于中国道家老子的《道德经》,用诗化的语言写就。《隐言经》启示了人的真正精神本性,激励世人为天生高贵的命运发奋努力,阐明了人生持久进步与灵性升华所必需的精神与道德原则。它的主旨在于揭示出我们每一个人拥有的潜在德性、美质与能力,并通过神圣启示的力量和诚言笃行的榜样,帮助我们充分表现这些天赋。在物欲横流之世,《隐言经》予我们濯污以纯洁,灌顶以醍醐。它以伸张正义为贯穿人类事务的至高原则,指出了人类团结的必由之路,同时给这团结之旅提供了力量、希望和路标。巴哈欧拉自谓《隐言经》是所有天启之灵性指引的精华,是上帝与人类心灵沟通的声音。圣护守基·阿芬第则称它为“珍贵宣示的惊人之作”。《隐言经》所启示的精神真理蕴涵深邃,想象丰富,文笔隽永,催人奋进,是高尚人生追求者的无价珍藏。它被译成 120 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地千百万人的心灵向导和良师益友。其他如阿博都巴哈的著作( Some Answered Questions The Promulgation of Universal Peace )、守基的著述以及巴哈伊世界正义院发布的文件等都作为经文加以引述或吟诵。

被守基誉为巴哈伊信仰者必读的三大经典之一的《若干已答之问》( Some Answered Questions )中开始了较广泛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或与佛教的对话,涉及的问题包括:诸先知在人类演进中的地位;对基督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如原罪、复活、再临、洗礼、神迹、三位一体等等);上帝显圣者的权能;人类的起源、能力、状况;其他话题(如泛神论、转世说、知识论等)。在巴哈伊教史上,这部著作因为语言浅近,故读者数量可能超过《致圣书》。三大经典必读书中,有一本并不出自先知、教主或圣护之手的历史著作,而是一位巴哈伊教徒,这就是纳米尔·阿仁的《破晓之光》。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客观纪实性,这部历史记录了巴布教义的开始、英雄事迹直至巴哈欧拉去世这两段经历,具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可与同时代的西方学者(如Lord Curzon, Sir J.Malcolm以及E.G.Browne教授)的记载相佐证。另一部著作是圣护守基作的《神临记》 God Passes By 。这部作品在巴哈伊信仰的历史分期上将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同时对于以往的巴哈伊教史的划分也很独特,是我们研究巴哈伊宗教发展史的参考和依据。

(三)巴哈伊教研究的重要文献

这部分文献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巴哈伊教各个层面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对于巴哈伊教史的研究。对于前一部分的消化理解是深入探讨后一部分的前提。在前一部分文献中,对于阐述巴哈教一般问题的资料,可以使研究者得到对于巴哈伊教经典著作的权威解释,有利于作者对本课题基本概念的建立,如 The Bahá'í Faith the Emerging Global Religion 等。在论述世界秩序方面最有参考价值的是宗教领袖本人或世界正义院的著作,如 Foundations of World Peace The World Order of Abdu'l-Bahá 等。其次是这方面的论文集,如 World Order for a New Millenium Toward the Most Great Justice 。关于经济问题,巴哈伊教主张运用灵性手段(即商谈手段)解决,反对不正当竞争,运用人类一家,世界一体的原理揭示经济现象。然而这一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上升到一个稳固教义的地位的。这可以从基本教义的阶段性总结陈述中看出来。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其他社会不平等的温床。巴哈伊教关注的首先是贫富的两极分化。贫富分化从本质上说是不公平和不道德的,是全人类团结与和睦的障碍。巴哈伊教的中心人物提出的两个解决贫富分化的途径:合作制和调节制已经成为建立良性社会的样板和参照。巴哈伊教的经济观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论文作者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是:巴哈伊教的宗教思想是如何发展的,虽然经济问题不一定用专章讨论。经济方面的论著和论文集有 Social and Economic De velopment A Bahá'í Approach Economics for a World Commonwealth 等。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从巴哈伊教创始人巴哈欧拉那里就开始努力协调,阿博都巴哈则有明确的阐释。这方面可以进行历史考察,以显示巴哈伊教不同于天主教等教派或宗教的特异方面。关于科学与宗教方面的资料,有比较专门的论著,如 Science and Religion towards the Restoration of an Ancient Harmony 。自古以来,科学与宗教倾向于相互背离,巴哈伊教不仅主张实行两者的对话,还通过接受或服从科学提高宗教的价值。巴哈伊教之所以有这种气度,是因为它声称具有对于宗教本质特征的认识,即宗教真理的相对性,宗教功能的和平本质,宗教与非宗教界限的反迷信特征,力图建立和维护科学的信仰体系以及个人独立探索真理的宗教原则。同样,本论文作者要发掘的是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教理基础。对话涉及宗教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关系,知识的层次等级,人与动物、植物、矿物的关系和界限,人类的进化等等。这方面的论证涉及宗教哲学问题。论著有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Reality The Bahá'i Teachings A Resurgent Model of the Universe 等,后者论述更为全面。

男女平等是巴哈伊教的一个基本教义,本书追溯了这一教义在巴哈伊教中的历史渊源和丰富过程。这一方面的教义应该是巴哈伊最早的宗教思想,可以从创始人巴布的《默示录》中找到律法依据。虽然巴哈伊教不是唯一主张男女平等的宗教,但却是最有影响的。在西亚这个妇女地位极为低下的地区,提出男女平等,无疑是离经叛道,也是振聋发聩的。妇女问题实际是男女平等问题,所有最有影响的几大宗教,没有哪一个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教义,实际暗示的是不平等的合理性。随着世界女权运动或妇女研究的兴起,从巴哈伊教的视角看待妇女问题的论著逐渐丰富起来。这方面的著作有 Advancement of Women A Bahá'í Perspective

重视教育的资料有专著,也有零散地出现在论文集之中的论文,这方面的资料比较丰富。没有哪一个宗教像巴哈伊教那样重视教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上帝的诫命。求知和接受教育就是宗教,就是爱上帝。巴哈伊教的教育观是知行合一的教育观,是物质知识、社会知识与灵性知识融为一体的教育观,是个体与集体互动互促的教育观。教育子女爱国,但不要教育他们仇恨另一个国家或民族。“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要教育他们摆脱迷信、偏见和物质主义的束缚,用知识提高灵性,但反对宗教狂热和偏狭。这方面的专著有 Exploring a Frame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Raising Chil dren as Peacemakers 等。关于巴哈伊教与其他宗教比较和对话的资料是本论文参考的重点,这方面的资料有, The Chinese Religion and the Bahá'í Faith Bud dhism and the Bahá'í Faith Understanding Biblical Prophecy 等。

总体来说,本论文所需资料基本具备,种类与论题对应,目前来看没有明显缺档。中文资料占少数,大部分为英文资料,出自权威出版机构。作者背景来自世界各地,所有资料的客观性显而易见,资料的信度较高。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某些方面比较深入,也有自己的发现和建树。这个研究基于客观而超然立场阐述,并无意去宣扬一种教义,虽然笔者必须承认自己同意巴哈伊信仰的某些基本价值观。

[1] The Bahá'í World 2004 ~ 2005 An International Record [Z] .Bahá'í World Center Publications, 2006.8.

[2] The Bahá'í World 1997 ~ 1998 An International Record [Z] .Bahá'í World Center Publications, 1999.8.

[3] The Bahá'í World 1997 ~ 1998 An International Record [Z] .Bahá'í World Center Publications, 1999.13."

[4] Abdu'l-Baha, Abdu'l-Baha in London [M] London: UK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82.71.

[5] Abdu'l-Baha, Abdu'l-Baha in London [M] London: UK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82.28. 81BXI/gOccyBpqBsJlIKzl0U9FYI4p1NO3863rAn7ayvdirbiGZ/n4Xd6TUeMu8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