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巴布教派与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

一、巴布教对“马赫迪”思想的继承

“马赫迪”是什叶派穆斯林对伊玛目神化色彩的认识。“马赫迪”(Mahdi),阿拉伯文意为“被引上正道的人”(the Guided One),引申为伊斯兰教所期待的“救世主”。传说穆罕默德曾预言,在世界末日,他的家族中将有一位与他同名的人降临治理世界。什叶派将这一传说与犹太教和基督教关于弥赛亚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什叶派的弥赛亚思想。最初教徒宣扬穆罕默德将要转世,阿里死后又传说阿里将要转世。后来认为阿里的后裔将有马赫迪转世,即人们期待已久的“隐遁”的伊玛目将在世界末日前重返人间,伸张正义,铲除暴虐,实现真正的伊斯兰“太平盛世”。什叶派认为穆罕默德有表面的和隐藏的两种学问,并已经把这两种学问都传授给了阿里,因此,阿里精通《古兰经》的隐意与明意,知道宇宙的奥妙及未来的秘密。阿里以后的伊玛目又世代承袭了这些学问的遗产并教导世人,因此这样就视伊玛目为救世主。什叶派的激进分子不但把阿里看作穆罕默德以后最高最完美的人,并且说阿里是神。最先神化阿里的是犹太人阿布都拉·本·赛伯伊。他皈依伊斯兰教后,曾到巴士拉、库法等地宣传自己的观点,被当地总督驱逐;来到埃及后,得到一部分人追随者。他最先散布的主张是“遗嘱”与“转世”,说穆罕默德曾有遗嘱让阿里继任伊玛目;所谓“转世”,就是说穆罕默德和阿里将来都要转回人间。什叶派中流传着这一说法,认为他们有隐身的领袖,将来必定转来,主持公道,后逐渐发展为“马赫迪伊玛目转世”说。

起初,马赫迪只被认为是一个政治领袖,后来成为伊斯兰教的“救世主”。“马赫迪”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 685 ~ 687 年,即穆贺塔尔所领导的库法人民反对伍麦叶王朝的起义运动中。穆贺塔尔利用阿里之子穆罕默德·本·哈乃非的名义,反对伍麦叶王朝。穆贺塔尔宣扬说:哈乃非“还活着,隐入麦加附近的山中,将在末日返回大地,那时世界上洋溢和平吉祥的气氛”。穆贺塔尔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马赫迪”思想却流传下来。伍麦叶王朝末期,许多人都利用“马赫迪伊玛目转世”的思想,以“正统”伊斯兰教领袖自居,反抗压迫,这又给“马赫迪”思想带来许多新的传说。直到现在,什叶派的穆斯林还在期待他们的马赫迪救世主的降临。19 世纪 80 年代在苏丹兴起的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马赫迪运动就是以“马赫迪”学说发起的政治、社会和宗教改革运动。

据著名的阿拉伯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 分析,什叶派的许多观点来自犹太教、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什叶派中基督教的观点也很流行,教徒认为:“伊玛目和安拉的关系,犹如基督与上帝的关系。”“上帝的神性和伊玛目的人性合二为一,先知和使命永不中断,神性与人性统一在谁的身上,谁就是先知。”此外,如灵魂的转世,上帝之有形与分身、有位格等基督教思想,都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思想来源。奉行伊斯兰教的最大外族是波斯人,因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也渗入什叶派教义,如最高神通过其代表和象征麻葛(从神那里得到恩惠的人)指导人类弃恶向善。

二、巴布教派与十二伊玛目派的密切联系

什叶派和逊尼派是在同一时间、同一问题上分化而成的。同样,什叶派在伊玛目问题上有分歧并由此分裂出两大支派:裁德派和伊玛目派。伊玛目派的主要思想围绕伊玛目问题展开,该派教徒认为,穆罕默德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但被阿布·伯克尔和欧麦尔非法篡夺。伊玛目派认为家族的继承权是“信仰”的一部分。由于对领袖人选意见不一又分为两大支派:十二伊玛目派和伊斯玛仪派,后者又称七伊玛目派。十二伊玛目派(阿拉伯语为Ithna Asharioyah,音译为伊斯纳艾沙里,意为“十二”)是什叶派的主流派,有时也称伊玛目派。许多外国学者所说的什叶派往往就指这一派。它人数多,分布广,影响大,现在西亚什叶派穆斯林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属于这一派,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十二伊玛目派伊斯兰教是伊朗的国教,其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以上;在伊拉克,占穆斯林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在宗教上与伊朗的联系较多,但目前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什叶派。此外,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曼、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约旦、黎巴嫩、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该派的信徒。

十二伊玛目派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什叶派的特点,它继承了马赫迪思想。这一派之所以被人称为十二伊玛目派,是因为它信仰由阿里开始并由他的直系后裔接续的十二位伊玛目。根据十二伊玛目派的教义,先知哈里发的职位是神圣的,其职权是由上帝直接赋予的,最初由先知担当,此后由其继承人担当,十二个人先后担当这一职务,第十二位伊玛目是哈桑·阿斯克里的儿子,是穆罕默德的后代,什叶派教徒称之为伊玛目·马赫迪。最后一位伊玛目即第十二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于公元 878 年突然失踪。这位伊玛目既未成年,也无子嗣,但依据最高权力的继承原则和天启原则,阿里及其后裔永远都是人间的领袖,他们可以转世返回人间。世上始终都应有伊玛目的存在。什叶派教徒认为他并没有死,而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仍然活在雅姆卡( Jabulqa)和雅姆沙(Jubolsa)这两座神秘的城市之中。他仍通过他选定的几个人作为同他的追随者沟通的渠道。于是有了“隐遁伊玛目”(absent Imam)的说法。

传说这位末代伊玛目就隐匿在他出生地萨马腊的一个山洞里。开始为“小隐遁”期,他与其追随者或其代理人交流。追随者或其代理人称为“门”(即“巴布”),前后共有四个门。十二伊玛目派“门”的隐喻和转世说为谢赫派以及巴哈伊教继承。940 年(伊斯兰教历 260 年)他通过其讲话的最后一个“门”。阿里·萨马里死后,便开始进入“大隐遁”期。 阿里·萨马里没有继承人,因此伊玛目与其追随者的交流即告中断。“大隐遁”期没有确切的时间,但一般认为“隐遁伊玛目”将在世界末日作为救世主(马赫迪)重返人间,“铲除暴虐”,在全世界建立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即“千年王国”(millennium)。 什叶派一直把“隐遁伊玛目”奉为唯一的最高领袖,而现在最高的教长始终被看作他的代言人。由于长期处于被追逐、遭迫害的地位,在什叶派穆斯林中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团结意识和忠于宗教领袖的思想。什叶派的宗教学者往往比逊尼派的更受推崇;被认为可以代表“隐遁伊玛目”说话的宗教权威有时就成了真正的领袖。

由于对教法的依据认识不同,十二伊玛目派也有两个法学派别——阿克巴尔学派和乌苏尔学派。阿克巴尔法学派主张只有《古兰经》和什叶派的圣训集(阿克巴尔)才能作为法律的泉源,摒弃宗教权威(穆智台希德)的个人意见(伊智提哈德),所以被称为拥护圣训的人。目前遵循这一法学派理论的人是少数,约占该派在伊朗和伊拉克的信徒的百分之二十。而十二伊玛目派的多数人则属于乌苏尔学派(意为拥护思辨方法的人),这样,权威者的“个人意见”就可以视为法律的规范。

什叶派有崇拜圣徒和圣墓的传统,而且对于圣徒的崇拜与上帝的崇拜是一致的,且目标指向的是上帝,陵墓是一种依托。赛义德·卡齐姆的门徒谢赫·哈桑叙述了巴布拜谒伊玛目·侯赛因陵墓的情景。 [1] 除朝圣陵墓外,巴布还去麦加和麦地那朝圣。巴哈伊教在以色列的海法修筑的巨大陵墓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这一切证明巴布派与后来的巴哈伊教与什叶派密切联系。什叶派有崇拜圣徒和圣墓的历史根源与教派斗争有关。历史记载表明,在争夺哈里发最高权力的斗争中,什叶派伊玛目多遭横死,加之长期受迫害,信徒中逐渐形成一种忍受和赎罪思想。什叶派上层利用这一点,极力倡导对圣徒的崇拜,以此来维护组织内部的团结和信仰的虔诚,树立宗教领袖的威信。什叶派将阿里、哈桑、侯赛因以及后来死去的伊玛目都视为殉教圣徒,其中尤其突出侯赛因。

巴布的宗教思想以《古兰经》为依托。在被囚禁于马库(Mah-Ku)堡垒期间完成了九章《古兰经》的评论。对于尤素福一章的评论(参见《圣经》:创世纪:38)可以测定评论人对于经文内容的理解和态度。比如哈瓦利吉派就不承认这一章为安拉的语言,认为其中对于权贵之妻与尤素福调情的情节描述是不纯正的。对于这一章巴布是承认的,并认为其中蕴含着真理。

巴布的宗教是巴哈伊宗教的初始阶段。过去人们认为巴布教和巴哈伊教是伊斯兰教的分支,理由是巴布和巴哈欧拉都是什叶派教徒。这种推论就像说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分支教派、佛教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分支教派一样,因为耶稣起初是犹太教徒、佛陀起初是婆罗门教徒。其实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不是对旧的经典的解释,而是有了自己的经典,有了独立的信仰基础,在基本教义的内涵上与母体宗教有重要区别。

[1] Nabíl. The Dawn-Breakers [ M] .trans.& edit.Shoghi Effendi.Wilmette: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96.30. 5Y63mpzTc9HtKw8rp2BfQ70LLsg9TDOB6uMgFSv1VxGDx3dJXwQ+3LWAt91wjJ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