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天气

区府办

鄞州区地处浙东沿海,东、西为两大丘陵山区,中部为广袤的宁波(鄞奉)平原。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洪涝灾害较多。其中,直接造成灾害、影响最大的是台风或热带风暴。每年4 月15 日至10月15 日定为汛期,其中4 月15 日至7 月15 日为梅汛期,7 月16 日至10月 15 日为台汛期(也称主汛期),这一时段,是一年中灾害多发期。

鄞州人民历来重视对洪水灾害的防御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财力物力上,有计划、有部署地做好该项工作,则是在鄞县解放以后。1949 年 6 月中旬,建立鄞县人民政府。9 月上旬,就遭遇强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县政府及时组织生产自救,以工代赈抢修江海塘、水闸等水利设施。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召开首次全国防汛会议,要求各地以地方政府为主抓好这项工作。浙江省人民政府于同年 6 月下发通知,对地方防汛工作作了部署。1953 年,鄞县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成立,但当时该组织的设置是季节性的,在冬春季兴修水利建设工作结束后,即转入汛前期准备,进入汛期后防汛机构恢复办公,汛期结束后进行汛期工作总结,处理善后事宜。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指挥部办公室改为常设机构。此后,依靠国家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随着计算机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Q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推广,在台风预报、汛情测报、防汛通讯、实时调度等方面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先进,鄞州防汛防旱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法制化道路。

一、抗击自然灾害主要措施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1953 年,首次建立“鄞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简称“三防”指挥部),负责全县防汛防旱指挥调度和抗灾抢险。1970—1980 年,由县革命委员会负责农业的副主任任指挥,水利局负责人任副指挥兼办公室主任。1981 年以后,由负责农业的副县长任指挥,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县水利局局长任副指挥。

2.建立灾害测报预报体系。一是气象预报。防汛防旱指挥系统的气象情报,由县气象站提供。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以接收宁波广播电台播发的宁波气象台天气预报为主。1962 年 7 月,鄞县气象服务站设立后,防汛指挥部与气象站交流密切,中长期天气预报通过预报单交流,短期天气预报通过电话交流。90 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部门配置了计算机、卫星云图等天气预报系统,准确度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发布。气象站发布的气象信息有:每年 5—9 月长期天气预报;旬、月中长期天气预报;汛期中当日、次日短期天气预报。当台风出现时,提供 24 小时、48 小时台风路径、台风登陆地点、台风强度、风力、降雨量等预报。当台风进入东南沿海,离浙江海岸线 1500 千米时,为第一警戒线,气象站发布台风消息;离浙江海岸线 1000 千米时,为第二警戒线,发布台风警报;离浙江海岸线 500 千米时,为第三警戒线,发布台风紧急警报。90年代中期,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安装了气象卫星云图,可直观了解台风即时位置、台风活动和移动情况。天气情报除接收气象部门信息外,还可收到宁波市防汛办公室发来的情报和预报。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开通和发展,县防汛指挥部可通过国内外网站查询有关热带气旋(台风)的情报预报信息。二是水情测报。水情测报系统是防汛工作的耳目和脉络。水情测报站始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1955 年鄞县设立施家桥、樟村 2 个水文站,至 1957 年已有 8 个水情测报站。60 年代初中期设立画龙、上周岙、钱家山等雨量站,1982 年增设岐洋雨量站,至此在境内已建成较完整的国家水情测报站网。70年代中后期,随着皎口水库、横溪水库、大嵩闸的建成,测报网络陆续扩大,至 2002 年,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已建成较完整的测报、调度、指挥系统。

3.汛前准备。一是汛前检查。汛前检查是每年安全度汛要做的一项重要汛前准备工作,检查内容广泛,涉及度汛有关各项工作,包括各类水库、山塘,尤其是病险水库,村庄上游(俗称屋顶水库)对人居环境威胁较大的水库,江、海堤防,水闸及行洪河道,在建水利工程,以及水情测报系统、防汛联络、防汛物资贮存以及工程管理单位管理人员的配备落实等。二是防汛物资。每年汛期都要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专用物资,以备急用。防汛防旱物资的储备始于 60 年代初,每年由商业局、物资局、供销社、木材公司等部门储备草包、麻袋、木材、柴油、钢材、排灌机电设备及配件等。在计划经济下,这些物资由政府综合部门下达计划后采购储备,汛后以补贴形式由防汛指挥部对草包、麻袋等易损物资补偿给储存单位。90 年代以后,草包、麻袋仍由防汛指挥部委托供销社储存,并根据防汛任务分头储存至基层供销社、海塘基地仓储,每年结算补偿。其他物资由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按总体要求,以市场采购为主,实行分级负担、分级储备、分级使用、分级管理、统筹调度的原则进行储存、管理和使用。三是防汛经费。防汛经费分正常性开支经费与灾期突发性经费。防汛正常性费用是根据年度实际需要于年前编制预算,经批准后确定灾期抢险、水毁修复等;突发性经费,根据灾害受损情况向上级另行申报或同级财政支持,重大损毁列入下年度水毁修复预算。

二、重大洪水灾害情况

1978 年至 2002 年期间,对鄞县有影响的大小台风、风暴(热带气旋)计 31 次,梅涝 10 余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6 次,严重的有 8次。每当台风或热带风暴出现时,气象部门会及时作出预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对江河水闸、水库作出适时调度。当台风(热带风暴)直接影响本地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分工赶赴抗台抢险第一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人员也都会到第一线指挥抗台抢险。灾后,及时组织恢复生产,拨款抢修各种水毁工程,对受灾群众作出必要赈济。保险部门及时理赔,使灾情损失尽量减至最少,人民能安居。其中影响最严重的 8 次洪涝灾害记实如下:

1.1979 年 10 号台风:降雨过程 8 月 21—24 日。西部山区大横山站雨量475 毫米,杖锡站459.8 毫米,沿海风力12 级以上,甬江三江口最高潮位 2.77 米(8 月 24 日 0 时 30 分),受淹农田 1.51 万公顷,其中棉花地0.1 万公顷,成灾面积0.23 万公顷,减产粮食4050 吨。水毁山塘、水库 3 座,江塘 56 处、总长 4073 米;冲毁土地 20 公顷,倒坍房屋1534 间;死亡 17 人,其中在象山港捕鱼渔民 13 人(横山村 8 人);失船10 余只;粮食仓库受淹损粮食 9850 吨。

10 号台风期间,皎口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 976 立方米每秒,出库最大下泄流量 856 立方米每秒,库内出现最高水位 72.64 米,相当于 20 年一遇设计洪水,是建库后出现的第一次大洪水。因不久前受第 9 号台风影响,水库起调水位较高,通过调洪预泄,削减洪峰 120 立方米每秒,占入库洪峰流量 12.3%。入库洪水总量 10450 万立方米,水库拦蓄洪水 4295 万立方米,占入库洪水总量 42.5%,并与区间洪峰错峰,减轻樟溪两岸及鄞江镇区段洪水危害及平原受涝程度。

2.1981 年 14 号台风:降雨过程 8 月 30 日-9 月 3 日。西部山区大横山站雨量472 毫米,上庄站446.6 毫米,杖锡站527.8 毫米。受淹农田 0.84 万公顷,成灾面积 0.16 万公顷,减产粮食 3050 吨。水毁山塘、水库 3 座;冲毁堤防 83 处,总长 4850 米;其他水毁工程 227 处。倒坍房屋 600 间,死亡 4 人;受浸泡仓储粮食 872 吨。这次台风主灾区为鄞西地区。

台风期间,皎口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 1629 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流量 697 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 57.3%,库内最高水位 72.18 米,入库洪水总量 11340 万立方米,滞洪 5476 万立方米,滞洪占总入库水量 48.3%。

3.1987 年 12 号台风:台风形成于菲律宾东部,鄞县受影响时间为9 月 8—12 日,宁波雨量 232.7 毫米,西部山区姜家山站 352.1 毫米,竹丝岚站 420.4 毫米,鄞南平原姜山站 396.1 毫米,鄞南山区清塘头站 472.9 毫米。甬江三江口最高潮位 2.42 米(11 日晚)。9 月 12 日,鄞西平原水位 2.48 米,鄞东 2.26 米,鄞南东江水位 2.92 米。台风期间,受淹农田 1.66 万公顷、棉花田 77 公顷、经济作物 707 公顷。村居房屋进水 2285 间,倒塌房屋 168 间;倒毁山塘 8 座、海江塘 10 处长1223 米、溪塘 26 处长 2880 米;冲毁农田 33 公顷、公路 17.3 千米、其他各种道路12.12 千米;冲毁桥梁42 座,倒损电线杆582 根,仓库受淹61 间,损失砖瓦泥坯 1288 万块;冲失象山港捕捞鳗苗渔民 56 人,其中死亡 5 人;受浸泡粮食 585.75 吨、菜籽 200 吨、水泥 100 吨。

这次台风降雨强度较大,洪峰集中,来势猛,鄞东地区损失较大。皎口水库入库洪峰流量 887 立方米每秒,入库总洪水量 6440 万立方米,滞洪 4881 万立方米,占入库洪水总量 75.8%。库内出现最高水位70.72 米,最大下泄流量 169 立方米每秒。因这次水库起调水位较低,通过预泄、调蓄,水库下游未造成较大损失。

4.1990 年 15 号台风:是年受 4 次台风影响,其中 15 号台风损失最大。8 月 25 日开始受 15 号台风外围影响,30 日起全县普降大到暴雨,31 日 9 时,台风在椒江市登陆后,红卫盐场出现 30 米每秒瞬时风速。西部山区平均雨量 350 毫米以上,其中杖锡站 463 毫米,皎口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 1199 立方米每秒。鄞西平原水位 2.51 米(风棚碶站),鄞南姜山站 2.06 米。损坏房屋 6700 间,死亡 4 人。受淹农田1.58 万公顷,损毁山塘、水库 7 座,倒毁海江塘 250 米、溪塘 5400 米、桥梁58 座、公路52.5 千米,倒毁田坎72 处,刮倒电线杆、广播杆、电话杆 1711 根,其他经济作物损失也极为严重。

这次台风过程中,皎口水库滞蓄洪水 4680 万立方米,占入库洪水总量 55%,三溪浦水库滞洪 570 万立方米,横溪水库滞洪 679 万立方米,东钱湖滞洪 1170 万立方米,平原河网通过调控滞蓄 1405 万立方米,小(1)型水库调蓄洪水总量 875 万立方米。全县水利工程调蓄洪水总量 9379 万立方米,在抗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5.1992 年 16 号强热带风暴:这次强热带风暴带来的洪涝灾害,是继 1956 年“5612”、1963 年“6312”台风洪涝之后,近 30 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风暴形成于 8 月 26 日,鄞县地区雨期自 8 月 28 日至 31 日。暴雨中心在鄞西山区,其中,姜家山站过程雨量 693.4 毫米,24 小时暴雨强度 371 毫米,超过百年一遇。皎口水库入库洪水总量 1.125 亿立方米,接近百年一遇。入库最大洪峰流量 1486 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流量 1115 立方米每秒,都是建库 17 年来之最。樟溪洪水涨幅近 5米,鄞江镇最高洪水位 7.64 米。由于奉化江四大干支流来洪,甬江三江口总流量约 3800 立方米每秒,而市区澄浪堰水文站实测最大通过流量只有 1220 立方米每秒。不能通过的大量洪水、涝水在鄞西、鄞南平原滞渍。鄞南姜山站水位 2.59 米,鄞西平原集士港水位 2.76 米。全县受灾 16 个镇,182 个村,计 11.2 万人。受淹农田 2.47 万公顷。冲毁、淹损各种建筑物、基础设施、仓储粮食和各种物资。按当时市场价估算约 2 亿多元。

风暴期间,皎口水库入库洪水总量 1.125 亿立方米,水库拦洪4526 万立方米,占入库总水量 40%,滞洪总量 6366 万立方米,占总水量 57%。鄞东南雨量较小。三溪浦水库产流 900 多万立方米,横溪水库产流 700 万立方米,东钱湖产流 1480 万立方米,三大工程拦蓄了流域上游所有洪水,使鄞东南地区少受这次洪涝之害。

6.1997 年“7.7”梅暴洪水:主梅期雨量 429 毫米,超过常年梅雨量 44%。其中,7 月 6—11 日,西部山区普降暴雨,平均雨量 350 毫米以上。雨量集中在7 日、8 日2 天,尤以7 日雨量最大,称为“7.7”梅暴洪水。6 天总雨量:杖锡站 379.5 毫米,下牛塘站 423 毫米,上庄站362.2 毫米,皎口水库站 359.4 毫米。最大一小时雨量 46.7 毫米(岩头站),最大 24 小时雨量 234.3 毫米(字丰站),接近梅汛期百年一遇雨量。中部平原区、鄞东南丘陵区及大嵩滨海地区雨量 122-180 毫米。梅暴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鄞西地区。由于降雨集中,强度大,平原河网水位急速上升。7 月 8 日晨鄞西平原河网水位 2.3 米,9 日晨达 2.45 米,连续 3 天至 11 日,平原水位都超过 2.13 米。受淹农田0.96 万公顷。6 个镇 24 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大量工厂、仓库进水。受洪水影响人口 3.6 万人,2000 多吨仓储粮食受浸泡,大片蔺草受淹,380 多米溪塘倒毁,10 多千米公路塌方、路面损坏,是 20 年来受灾最重的梅季洪(涝)水灾害。

7 月 8 下午,市长张蔚文、副县长陈振国等市、县领导到梅涝最严重的集士港、白岳、横街等地视察、慰问。9 日上午,县委书记魏纪明、县长程刚等又去鄞江、鄞东等地视察水情,慰问受灾群众。这次梅洪灾害中,皎口水库 7 天入库洪水总量 7702 万立方米,超过梅汛期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滞蓄洪水 5201 万立方米,占入库洪水总量 68%,基本控制了上游洪水。

7.1997 年第 11 号台风:11 号台风于 8 月 10 日在西太平洋上生成,18 日 21 时 30 分在浙江温岭登陆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这次台风是鄞县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台风之一。其一,甬江、象山港出现特高潮水位。甬江三江口 8 月 18 日的最高潮水位为 3.31 米,是 1929 年甬江鄞县水文站设立以来出现的最高潮水位。象山港大嵩江口潮水位 4.4米,是 1956 年 12 号台风以后 40 多年来最高潮位。其二,这次台风历时短、雨量大、降水强度强、洪水汇流快、洪峰集中。皎口水库 24 小时暴雨量 325 毫米,18 日夜入库洪峰流量 1668 立方米每秒,是建库 23年以来之最。其三,东钱湖最高水位 4.3 米,几座堰坝溢流水深达0.42 米,接近新中国成立后最高水位 1963 年 12 号台风期的 4.36 米,是 30 多年来最高水位。

这次台风灾害是 1992 年以来最严重一次。鄞西山区下牛塘站降雨 363 毫米,24 小时最大暴雨强度达 325 毫米,鄞东南丘陵区清塘头站 313 米,24 小时暴雨 238 毫米。鄞西平原水位 2.36 米,鄞东南平原水位 2.38 米。受洪水影响的村庄 453 个,人口 19.19 万人,被洪水围困人口 1.13 万人,紧急转移人口 2780 人。损坏房屋 7555 间,倒坍房屋 790 间,农田受灾面积 1.57 万公顷,冲毁农田 147 公顷,死亡牲畜393 头、禽 4.41 万只,工矿企业浸淹 269 个,公路遭损中断 30 条,冲毁桥梁 9 座,中断供电线路 72 条、通讯线路倒杆 89 杆,倒毁山塘、水库 7座、江海溪塘 360 处长 71 千米。

台风期间,皎口水库入库洪水总量 6960 万立方米,水库拦蓄洪水4526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 65%,滞洪 5000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72%,使下游鄞江镇未超过 400 立方米每秒安全泄量。三溪浦水库拦蓄全部来洪 941 万立方米,横溪水库拦洪 621 万立方米,东钱湖拦洪1439 万立方米。

8.2000 年第 14 号(桑美)台风:“桑美”台风是新中国成立后鄞县境内遭受的又一个重大台风灾害。台风于 9 月 3 日 14 时在关岛以东洋面生成,外围又与南下的北方冷空气交汇,由于台风范围大、强度强、移动速度慢(在沿海回旋时间长达 30 多小时),带来强降雨。鄞县13、14 日出现大到特大暴雨。全区平均过程雨量 330.6 毫米,暴雨中心在鄞东丘陵山区,画龙站 704.3 毫米,清塘头站 648.5 毫米,施家桥站 473.1 毫米。西部山区皎口水库站314.7 毫米,岩头站346 毫米,下牛塘站 409.8 毫米,平原区 148—319 毫米。时值天文大潮,宁波三江口出现 3.14 米高潮位(为 1929 年甬江鄞县水文站建立以来第二个高潮位),大嵩江口也出现 3.93 米高潮位。东钱湖水位 4.47 米,横溪水库 32.58 米,三溪浦水库 33.4 米,都是历史最高洪水位。由于东钱湖及两座水库大量洪水下泄及奉化江过境客水内溢,使鄞东南河网水位迅速上升,五乡站水位 2.62 米,姜山站水位 2.41 米,鄞西河网集士港站水位 2.42 米,平原一片汪洋,渍涝难排。全县受灾 14 个乡镇、532个村庄,受灾人口 24.11 万人。其中,被洪水围困 3.59 万人,紧急转移 5.12 万人,损坏房屋 10979 间,倒塌房屋 589 间。受淹农田面积2.58 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 2.05 万公顷,绝收 0.51 万公顷,减产粮食 4.47 万吨,水产养殖塘损失面积 0.13 万公顷。停产工矿企业 1576家,毁坏公路路基 15 千米、输电线路 17.7 千米、通讯线路 2 千米,冲毁堤防 9.4 千米。按当时可比价计算,直接经济损失 6.24 亿元。

这次洪水中:皎口水库入库洪水总量 7094 万立方米,拦蓄洪水3556 万立方米,占入库洪水总量 50.1%,下泄流量基本控制在 200 立方米每秒以下。横溪水库入库洪水总量 1798 万立方米,出库水量 932万立方米,拦蓄洪水 866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 48.16%。三溪浦水库入库洪水总量 2700 万立方米,出库洪水总量 1055 万立方米,拦蓄洪水1645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60.93%。梅溪水库入库洪水总量2200万立方米,出库洪水总量 1563 万立方米,拦蓄洪水 637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 29%。东钱湖入湖洪水总量 3272 万立方米,溢洪下泄总水量 1981 万立方米,拦蓄洪水 2821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 86.22%,滞洪洪水总量 3047 万立方米,占洪水总量 93.1%。

三、灾后赈济

重大灾害发生以后,地方政府、民间团体积极采取抗灾、救灾措施,如水毁工程的抢修、灾后组织恢复生产、赈济灾民等善后工作。每遭灾害,必组织群众抗灾抢险,全县(区)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分工奔赴抗灾抢险第一线,灾后及时作出善后处理,并组织生产自救。每逢大灾,损失面必广,善后工作在县(区)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下,由各职能单位分头进行:民众救济由民政部门组织灾赈,保险部门及时理赔,道路桥梁由交通部门负责,电力、电信、广播线路由相关职能部门抢修,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修复,资金由地方财政与上级政府增拨。一些损毁严重的水利工程,在作脱危处理后,列入年度岁修或基建计划项目。

1979 年,“7910 号”台风,灾情以鄞西为主,清源溪、庄家溪一带损失严重,筹集水毁修复经费 30 余万元。省民政厅下拨救灾款 5 万元。

1981 年,“8114 号”台风,灾情以鄞西为重,大嵩、鄞南次之。县筹集水毁经费 30 万—50 万元。省民政厅下拨救灾款 4 万元。

1983 年 7 月、9 月两次台风暴雨,县下拨救灾款 6 万元。

1984 年,上年 12 月 28 日与本年 2 月 9 日大雪,县人民政府发放救灾款 7 万元。

1986 年 8 月 20 日台风,县人民政府发放救灾款 1.34 万元。

1987 年,“8712 号”台风,西部山区、大嵩地区受灾较重,县下拨水毁经费 20 余万元,由区酌情补助给受灾村和工程单位。

1988 年“7·30”大水、第7 号台风后,市下拨防汛经费20 余万元,县又从农补、岁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分配到区,由区根据受灾情况补助给受灾村庄,另有部分工程修建列入冬春农田水利计划的,县人民政府另拨救灾款 9.27 万元。

1990 年,“9015 号”台风后,县下拨水毁经费 51.4 万元,宁波市补助下拨 29.4 万元,其中 49 万用于抢修经费,其余列入冬春水利计划。

1992 年,“9216 号”强热带风暴,给全县造成重大损失。县下拨水毁修复经费 91 万元,宁波市下拨 55 万元。1993 年,县又增补水毁经费 110 万元,宁波市补助 25 万元。

1997 年,“9711 号”台风,县下拨水毁修复经费 110 万元,宁波市下拨补助费 15 万元。因台风期海塘损毁严重,省、市号召各地建设标准塘,为此,县集资 1.32 亿元,其中县级财政 0.9 亿元,宁波市补助0.36 亿元,地方集资 0.06 亿元,自 1997 年 11 月开始,用 2 年半时间,建成 24.3 千米高标准海塘。

2000 年,“0014 号”(桑美)台风,县在 2000 年、2001 年两年中下拨抗灾抢修及水毁修复经费 366 万元,宁波市补助 440 万元。 XBnj+vVJPn3M4CTAd6SOwpKLieff/d1jzeRWppyoDfPUB4y/YtUTPcNzaBzF7K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