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蕴育苏区精神的另一个战场。这项革命的开展,意味着摆脱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意味着从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体的革命政策。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落后农业大国,因此,在中国发动革命,农民是绕不开的问题。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革命主要是在城市展开的,城市在革命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经验虽然对中国共产党人有巨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注意到中国国情的不同。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他们渴望得到土地,并且不同阶层的土地占有量很不平均,显然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能量。如何发动农民参加革命,解决土地问题,改造和教育农民,通过土地革命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进而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必须本着一心为民、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人民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

(一)土地革命的政策探索

大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农民问题就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1926 年,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在南方数省蓬勃发展,运动的发展使制定一个土地革命的政策成为急需的工作。于是,中共五大根据共产国际意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土地问题决议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进一步意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先后在党的八七会议、1927 年 11 月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党的六大等会议上作出了有关土地革命的决策。纵观这些政策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土地革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到一个适合国情、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展革命力量的土地革命实施方案。

分田运动中苏区政府签发的耕田证书

这一点在八七会议上的争论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四条意见:“第一,大中地主标准一定要定,不定则不知何为大地主中地主。我意可以五十亩为限,五十亩以上不管肥田瘦田通通没收。第二,小地主问题是土地问题的中心问题。困难的是在不没收小地主土地,如此,则有许多没有大地主的地方,农协则要停止工作。所以要根本取消地主制,对小地主应有一定的办法。现在应解决小地主问题,如此方可以安民。第三,自耕农问题。富农中农的地权不同。农民要向富农进攻了,所以要确定方向。第四,土匪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因此种会党土匪非常之多,我们应有策略。”

毛泽东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显示了土地革命的复杂性。公平合理地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使土地革命得到最多数人的拥护,从而树立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的威信,并壮大革命的武装力量。没收大中地主土地,在当时基本没有什么争议;而大中地主因为处于农村社会阶层金字塔的顶端,数量也必然很少,无法与大多数人对抗,因而也不会造成革命过程中的动荡。革命以贫农为依靠对象,这一点也毫无争议。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小地主、富农、中农、小资产者,则成为争议的对象。对于这个中间层次的社会阶层的土地和财产,是全部没收,还是部分没收,还是不没收,需要仔细权衡。

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也成为争议的焦点:是实行土地国有制,还是给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如果实行土地国有制,那么农民在土地革命中所得到的只是使用权;如果给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则又与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的理论阐述相违悖。

事实上,自八七会议之后,中共党内一直有一种“左”倾化的趋势。这种“左”倾化,受到一种对大革命失败、国民党镇压共产党人的愤怒情绪的支配,但在观念上也存在一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主义运用。因此,党的土地革命政策一度非常强调全部没收土地,实行彻底平均分配,这一政策对富农和中农的打击很大。另一方面,直到党的六大,党的政策中仍然强调土地国有制,这与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对土地所有权的渴望形成反差。

不过,党的土地革命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中。1928 年 6 月至 7 月召开的六大,改变了没收一切土地的做法,把中农作为“同盟者”,但是没有明确对富农的具体经济政策,也没有改变土地国有政策。

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是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而不是在理论的讨论中。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土地革命逐渐成为实际运行的事实,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会获得很多反应,这些反应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信息。在每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革命措施,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政策,其中尤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实践为代表。当时的调查显示:“中央苏区在革命以前和一切中国农村一样,被束缚在封建的压榨关系之下。据调查,此区土地全部之百分之八十集中于地主阶级手里(祠堂寺庙富农也在内),尤其肥沃的土地是完全为地主富农所有。但人口的阶级比例,则以贫农为最多,占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地主富农通过地租与高利贷的剥削形式,使一般贫苦农民与工人过着奴隶一样痛苦的生活。”

毛泽东的探索正是建立在中央苏区土地占有情况的基础上。在1929 年 1 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到达赣西南地区之前,这一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打土豪、分浮财、烧田契的运动,也有过零星的分田,但土地分配措施较为粗糙。1929 年 4 月,红四军抵达兴国,在此发动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导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制定了《兴国土地法》。而同一时期,邓子恢、张鼎丞在闽西地区开展了分田运动的试点,取得许多宝贵经验。邓子恢在闽西首创了“抽多补少”的做法。

1930 年春,赣西南苏区的分田运动得到广泛推进,各方面的经验也积累起来。毛泽东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对土地革命工作有许多思考。比如,他谈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持起草的《井冈山土地法》时说:“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属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三)禁止土地买卖。这些都是原则错误,后来都改正了。” 除了这些原则上的问题,如何把田地分好,也涉及许多细节上的技术问题。比如,富农在将多余田地交出时,往往会把好田好地留给自己,而将差一些的田地交出来。为了防止此类问题,毛泽东领导中央苏区政府实施了“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政策。1941 年 9 月 13 日,毛泽东回忆到这段经历时说:“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

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探索下,一条土地革命路线逐渐在中央苏区形成,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这条践线,土地分配的基本政策则是: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和一切公共土地,以乡为单位,以原耕地为基础,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二)热火朝天的分田运动

怎样把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实施下去?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本,重新分配土地牵涉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理论上,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好像是界限分明的,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把阶级划分清楚,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划分标准。阶级划分标准,对富农和中农的政策,都直接影响着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从而也影响着土地革命政策的威信和巩固程度。

但是,经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开展土地革命的实践是探索正确道路的第一步。毛泽东说:“我们在井冈山离开敌人五十米的地方,转一个弯,就可以坐下来分田。” 为了推动赣西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1930 年 2 月 7 日至 9 日,毛泽东在江西省吉安县陂头村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陂头会议对土地革命提出的要求是:“一要分,二要快。”同时,会议还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陂头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对全国根据地的建设、尤其是土地革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陂头会议之后,赣西南苏区很快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一个乡或村从土地革命的发动到完成,一般只花了 7 天至 15 天时间。对当时的盛况,有许多记录保存下来。如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作了如下的报道:“各地的农民,自动的将本村的人口及土地数目调查,报告到乡政府,并将一切契约田据,概行烧毁;不分日夜开群众大会,解决土地问题,所以不到半月之久,将赣西南的土地分了廿二县。在这种分配土地当中,有些富农不愿意,或公开来反对;那末大多数贫农,就自动起来捉他以反革命治罪;农村的斗争,又深入一层了。”

由于发展过快,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肥瘦斗争”。在革命高涨的气氛中,地主只好乖乖地交出土地,而富农由于只需交出多余土地,于是就钻了空子:留下好田,交出瘦田、远田等。富农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双桥区枫山乡有个姓刘的小地主,霸耕自己的肥田不肯拿出去,拿出的只是些坏田。当群众强迫他拿出的时候,他愤然说:‘遭人命也不拿!’乡政府不能解决。县政府派人到枫山,才把他压下去,肥田拿了出来。南八区牛斗光也有富农小地主不肯拿出好田。乡政府怕他们,不敢作主,县政府去的人去召集群众大会,才强迫富农小地主照办。双桥区大田乡小地主梅元坤是被反动派烧了房子的,自以为有功于革命。当地群众要分他的田的时候,他恶声说:‘分田呀!头脑壳生硬下子来!’群众告知县政府,县政府要区政府去捉他。区政府负责人梅立三是个共产党员,因与梅元坤同族,把这件事弥缝下去。梅元坤否认说过那句话,田仍分出来,就此了事。”

毛泽东认为,上述几个例子,除了梅元坤之外,都是肥瘦问题。“所以没收富农与否,群众认为是不成问题的。群众中成为问题的,就是一个肥瘦分配的斗争,这是土地斗争的中心,也即是富农与贫农的斗争。”

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通过调查,及时进行了总结,并形成了新的土地革命措施。1930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要求赣西南苏区重新分配土地。于是,赣西南苏区开始了第二次分配土地。关于第二次分田,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向中央汇报说:“赣西南有卅余县分了田地,都是没收一切土地,男妇老幼平均分配,‘以原耕为原则’‘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平均每人可分至少三担谷,至多十二担谷,五六担谷占大多数,二担的地方多半靠山,山上有出产,如茶、油、竹、木、柴火等类,少分点也不要紧,同时采取移民政策,如甲地乡田多,乙地乡田少,可将乙乡的人迁移到甲乡去。”

同赣西南苏区相比,闽西苏区土地革命的工作开展得稍早一些。在 1929 年 7 月召开的闽西一大之后,闽西苏区的土地革命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1930 年陂头会议之后,闽西苏区又迅速进行了“抽肥补瘦”的工作。到 1930 年夏,闽西苏区各县基本完成了土地革命工作。

同时,其他苏区的土地革命工作也蓬勃发展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土地革命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农民革命热情的空前高涨

苏区的土地革命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生活,尤其使贫苦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变化使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数最多、长期受到剥削压迫的群体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到底得到了什么?毛泽东通过对兴国县永丰区八位当红军的贫农的调查,总结出了贫农所获得的 12 项利益:

第一,分了田。这是根本利益所在。

第二,分了山。过去贫农是少有山的,既柴火不足,又没有油吃,而且不能砍柴到集市换油盐。现在分了山,且和分田一样照人口分,每家每人都有山了,解决了贫农柴、油方面的困难,收入也大大地增多了。

第三,分了谷。革命初起时,就分了地主及反革命富农的谷子,贫农不出钱就挑了地主的谷子吃。有些大地主集中的地方,还按人口平分谷子,贫农吃到割禾时还吃不完。

第四,废除了债务。革命以前的债一概不还,就连贫农欠商家的账,欠会的账,都可以不还了。

第五,吃便宜米。谷贱,在贫农分了田已经耕种收割以后,自然有相当的不利,但在革命开始而稻子又未收割前这段时间,谷贱于贫农是有利的。

第六,是“由”了老婆。过去讨老婆非钱不行,因此许多贫农讨老婆不到,即讨,不是带童养媳,就是要到好大年纪。若是讨了老婆又死了,再讨就非常困难。现在完全没有这个困难了。

第七,死了人不要用钱了,埋了就是。

第八,牛价便宜。没有牛容易买到,死了牛容易买回。贫农的牛力是很缺乏的,在这种情形下,牛价便宜是贫农的利益。

第九,应酬废弃,迷信破除,两项的用费也不要了。

第十,没有烟赌,也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也不会失掉东西。

第十一,家家能供(养)猪,不专为卖钱供别人吃,自己也可以吃肉了。过去屠坊中,贫农买肉吃的很少,现在买肉吃的多起来了。

第十二,取得了政权,这是最主要的。贫农是农村政权的主干,成了农村中的指导阶级。

毛泽东的调查还表明,中农也是受益者。中农获得的利益如下:

第一,中农在土地上不但不受损失,而且多数在分田时是平进了的。

第二,同贫农一样,讨老婆婚姻自由,一个钱也不要,是很大的利益。

第三,丧葬节俭简单,牛价便宜,礼节废弃,迷信破除,节省费用。

第四,政治上同贫雇农一样,有说话的权力,不少中农在乡、区苏维埃工作,这是最重大的利益。过去,中农在地主富农统治之下,没有说话权,事事听人家处置。

农民生活的巨大改善,是农民经济、政治地位改变的结果。对此,农民也非常明白。因此,保卫苏维埃政权,也就是保卫自己所获得的革命果实,农民的命运由此与苏维埃政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在苏区的革命斗争中,农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革命战争的支持上。在反“围剿”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对党的要求和指示都非常配合,能按照党的指示统一行动,迅速反应,为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坚壁清野、保障军需供给等方面,苏区农民果断坚决地执行党的命令,而且在执行任务时热情很高。由于农民知道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保卫自己斗争的果实,他们的热情会一直持续增高,面对阶级敌人的进攻也会毫不退缩。

在第一次反“围剿”过程当中,在宁都的源头村,农民们做好了坚壁清野的工作,致使到来的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十分困乏。在做坚壁清野工作的过程中,一个妇女在砍倒那些不能收获的农作物时,骂道:“刀斩的白狗子,我们吃不到,你也休想吃!” 这些农民,还根据上级的指示,不断地袭扰驻源头村的谭道源师。

农民的热情还体现在积极参加红军上。赣南苏区当时的人口为240 余万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 33 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慰劳队、洗衣队等支前作战队伍的有 60 余万人。兴国县长冈乡每 100 个青壮年中有 80 个当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上杭县才溪乡每 100 个青壮年中有 88 个当了红军和参加革命工作。

苏区农民还在物质上倾尽全力支持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他们除了交足应纳的土地税等税费外,还千方百计节约粮食,把节约出来的物资倾其所有捐给红军。农民在每次支援前线工作中承担的苦力、人力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sChxyYyTK5mYpOSUzAC63AT7bh6d+dWPaC1YW0ykb7FA5dnJePnh6pHy50oMBS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