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艰苦跋涉 百折不挠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有湘黔滇连绵不断的群山,有川康空气稀薄的雪山和泥泞的草地,有陕甘宁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有奔流直下、险象环生的大江大河,有对红军不了解而充满敌意的民族地区的艰险环境,更有饥饿的威胁与无休止的行军。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考验着每一个红军战士的信念和意志。无数红军将士血染长征路,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英勇顽强、艰苦奋斗革命精神所谱写的壮丽史诗。

(一)艰难的行军

长征是一场艰难的行军。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首先向西,然后向北,历时一年。当时的情况是:“前有敌军拦阻,后有敌兵追赶,头上常有飞机轰炸,脚下走的坎坷道路,还要通过天险要道,悬崖峭壁、崇山峻岭、雪山草地,日夜行军,忍饥忍渴,人疲马乏,而部队还要和敌人作战。” 忠心耿耿、勇于牺牲,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以蓬勃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艰难险阻。不论在强敌面前,还是在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向困难低头,绝不畏惧失败。

负重行军 由于是一场秘密的军事行动,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军委电令各军团:“今后只应于夜间移动部队,并且不要利用火光,而要利用月光。”因此,红军起初大部分行军都是在夜间,都是急行军。不敢走大道,只能走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有时甚至是边走边开路。再加上长征初期“坛坛罐罐”式的“大搬家”,各种各样的设备和物品,小件的三五人抬,大件的要十来人才能抬得动,增加了行军的难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战士们只有通过前面同志背上拴的白布条来紧跟队伍。在危险的山间小路上夜行军时,后面的同志将双手搭在前面同志的肩上,以防偏离狭窄的山间小道。这些崎岖的山间小道很容易让人摔倒,如果一个人摔倒,后面的一班人也会跟着倒下。遇到下雨天,道路更加泥泞湿滑,经常有运输人员连人带物从悬崖峭壁摔下去,物毁人亡。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没有退缩,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艰难险阻,完成了彪炳史册的伟大长征。

转战贫瘠的贵州 为了摆脱敌军重兵的围堵,中央红军自通道转兵,以破竹之势长驱入黔,于 1934 年 12 月 14 日进入贵州黎平县城。

贵州地瘠民贫。陈云描述了贵州自然条件恶劣及百姓的贫困无依状况:“一入贵州,除见居民之贫困而外,尚有三事,为长江流域所未见者,即是:一为鸦片满地;一为天天下一丝丝的毛毛雨;一为处处是高山峻岭,找不到如湘赣两省之平地,更说不上江浙之平原矣。所以地图上有形容贵州地方情形之言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确符事实。入黔两月,未尝连晴三天。” 戴镜元在《长征回忆》中也作了真实的描述:“有的人家穷到连十七八岁的大姑娘都没有裤子穿,小孩子在冬天还是一丝不挂,蹲在路边发抖。有的人穿的衣服,已经是千缀万补,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什么布了,有的连破烂不堪的衣服也穿不上,只用稻草、棕树叶编成的蓑衣披在身上。有的勉强把下体遮盖一下。到了冬天就更受罪:没有被子盖,只是盖稻草编织的被子,饥寒交迫,只好到山野里挖点煤炭过夜。吃的主要是苞谷,很少吃得上大米。” “部队生活很差,买不到油盐和米菜,吃的是苞谷米饭,很不习惯,又不好消化。大家身上都是泥水,有的成了泥猴似的,也无法清洗。”

面对贵州地瘠民贫的现状,红军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通过标语、歌谣、演讲、布告等形式宣传红军的主张,争取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向广大人民群众证明红军是革命的队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央红军进驻黎平后,总政治部号召每个同志送一件物品给苗族兄弟,作为第一次到贵州送给苗族兄弟的礼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穿用的衣服、毛巾等物送给他们,他们得到这些礼物时,眼睛里放射出感激的光芒。有的苗族兄弟拿到这些东西,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含着泪花,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红军战士以实际行动获得了贵州百姓的拥戴,为红军在贵州的政治军事行动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艰苦的环境中,红军指战员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地应对困难,克服困难。担任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于 1934 年 9 月进入贵州,在贵州进行了艰难的行军。军团长兼第十七师师长萧克回忆:贵州“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物资奇缺。部队常常是在悬崖峭壁上攀行,马匹、行李不得不丢掉。一些部队有时一天一顿稀饭,饿着肚子走路打仗。指战员没有鞋子穿,赤着脚在深山密林中行军,历尽艰辛。当时,中央代表任弼时得了很重的疟疾,在医药奇缺的情况下,他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手拄木棍,领导着全军行动”。 就是在这地瘠民贫的环境中,红六军团官兵凭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与红三师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开创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

金沙江急行军 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逼近昆明后,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必渡金沙江无疑”。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红军如果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 年 4 月 28 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金沙江渡口,毁船封江,并派出部队向金沙江进发。为了赶在敌人前面渡过金沙江,5 月 3 日,军委干部团接受了抢夺金沙江皎平渡的任务。于是,一场争夺时间的 180 里急行军开始了。

战士们一路上快步疾走,劲头十足。山路崎岖难行,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道路,战士们没有叫苦,每小时十多里的急行军,整整奔跑了一个通宵,没有战士叫苦,连掉队的也没有。天亮了,休息十多分钟,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喝几口冷水,一气又走了七八十里。这样的急行军,连带路的向导也吃不消,他们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走慢点嘛!走慢点哟!”为了不耽误赶路,只好不时地更换向导。第二天傍晚,军委干部团终于赶到了皎平渡口。渡口的敌人守军销毁了沿岸的船只,退到对岸,只留下一只侦察船。干部团战士利用这只船假装敌人的侦察兵渡过江去,就像天兵从天而降,轻松地拿下了没有防范的敌人阵地。

干部团的战士以坚强的毅力,昼夜行军 180 里,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巧夺金沙江,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消灭在金沙江南岸的美梦。

(二)战胜高山河流 蹚过水草地

翻越老山界、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在红军的万里征程中,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显示出有着坚定革命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念的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翻越老山界 湘桂黔附近苗瑶族聚居区的越城岭(即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第一座高山,南北长约 21 公里,东西宽约 6 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是越城岭的最高峰,海拔 1589 米,山势异常险要,年平均气温只有 9℃,山上雾浓风大,气候瞬息万变。1934 年 12 月 4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从塘坊出发开始翻越老山界,由于山高路陡,栈道又长满青苔,不时有人畜坠崖而死。康克清回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情形时说:“老山界全是羊肠小道,一会向左,一会向右,一会上坡,一会下坡。左转右转,有时走着走着,又像走回去了。山路崎岖难行,有些地方山虽不高,却十分陡峭,爬上去很吃力,往下走更加困难。夜里行军,上半夜有火把照明还好些;下半夜火把点完了,摸黑行军,谁也不敢快走。阴天夜雨,伸手不见五指,行军尤其困难。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时一夜只能走十几里。遇到狂风暴雨,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十分危险,有人就是这样掉下了深谷。有一处地方叫‘雷公岩’,是在悬崖上开凿出几乎垂直的石级道路,只有一尺多宽,要十分小心才能爬过去;担架到了这里,只能由躺在担架上的人自己挣扎着爬过去;骡马走过,更要格外留神,前有人拉,后有人推。就是这样,仍有几匹牲口掉下深渊,有的把人也带了下去。”

老山界主峰——猫儿山

曾亲身翻越老山界的陆定一在其文章《老山界》中也生动地介绍了行军的不易:“下午开始走,沿着山沟向上。前面不知为什么走不动了,等了好久才走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地,站得倦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面发出喊声‘走走走!’于是再站起来走,但不到几步,又要停下来。天已晚了,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岩很陡,上山 1.5 公里,下山 7.5 公里,我们现在还没有到山脚下呢。雷公岩是极陡得峭壁,几乎都是垂直石梯,只有 1 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有几匹马从崖上跌下,脚骨都断了。” 面对自然界的险境,红军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经过彻夜行军,终于带着骡马辎重翻过老山界,进入广西龙胜县境。

抢渡赤水河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沿遵义西北部挥师北上,准备北渡长江。部队行至贵州赤水县黄彼洞、习水县土城一带受阻,决定从元厚、土城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二营担任了突破元厚渡口的战斗任务。红二营趁着夜色,连夜赶路,歼灭了据守元厚镇的敌军,来到元厚渡口。赤水河水流湍急,河面宽约 200米,江面烟雾弥漫,对岸是悬崖峭壁,半山腰敌军的堡垒隐约可见。营长刘金新挑选了 30 名熟悉水性的战士组成突击队,突击队中又由三五人编成战斗小组,规定联络暗号,抢渡时间定在凌晨 1 点。

天下起了小雨,四周一片漆黑。抢渡时间已到,突击队员悄悄下到水里,机枪班将机枪架在木盆上紧随其后。初春夜晚,寒风凛冽。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突击队员们牙根打颤,嘴唇乌紫,浑身是因寒冷引起的鸡皮疙瘩。战士们全然不顾天寒水冷,只有一个目标:泅渡过江,占领阵地!一个个浪头打过来,战士们在波涛中起伏,呛了不少冰冷的河水。有的战士被浪头卷走,大家又拼命把他拉回来。对岸的敌军似乎发现了渡河的勇士,密集的子弹在战士们头上呼啸穿梭,打得江面水花四溅。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没有呼喊,没有呻吟,仍然悄悄地向对岸泅渡。敌军盲目的射击停止了,突击队员们也陆续渡过赤水河。在滩头集中后清点人数,发现在敌军那一阵盲目的射击中,突击队伤亡有十余人。突击队员们顾不上悲伤,马上投入攻打敌人堡垒的战斗。他们趁夜深人静,敌军麻痹大意,悄悄摸到敌军阵地,用手榴弹炸毁了一个碉堡,打开了突破口,然后又攻克两个碉堡。红二营的主力也很快渡过赤水河,占领了对岸阵地,为红军大部队西渡赤水河打开了通道。

艰难的雪山行军 行军至四川西部藏区后,红军进入到环境最恶劣的雪山区域。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海拔高,气温低,人烟稀少,缺乏粮食,红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翻越了五座生命禁区的雪山:1935 年 6 月 12 日翻越夹金山;27 日翻越梦笔山;7 月 2 翻越长板山;6日翻越打鼓山;7 日翻越仓德山。

长征中的大部分战士都是来自南方,他们衣着单薄,有的人甚至没有见过下雪。因此翻越人迹罕至、禽兽无踪的雪山,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战胜雪山,红军战士手拉手,冒风雪,战严寒,艰难地向前迈进。为了不让战友掉队,战士们相互搀扶,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地向上攀登。雪山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如翻越的第三座雪山长坂山,山顶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卷着雪花,时而风雨夹着冰雹,冰雹落在地面上,砸出许多小坑,打在战士们披的被单、雨衣、油布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大风常常把人们吹得摇摇晃晃,站不稳脚跟。红军战士谢良在回忆中说:“越往上爬,气温越低。寒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痛。我们身上穿的都是单衣,几乎和没穿衣服一样。有的同志把毯子裹在身上,也无济于事,仍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特别是一双脚,长时间在冰雪里行走,草鞋浸湿后冻上了冰,硬邦邦的,磨得生疼。很多同志的脚被冰碴划破,鲜血直流。……再往上走,空气更加稀薄,胸口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透不过气来,两条腿也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连着走几步心就跳得格外厉害,甚至头昏目眩,仿佛整个雪山也都晃动起来。……快接近山顶时,山势更加险峻。风大,路滑,经常有人跌倒,甚至从雪坡上滚下去。不少同志已精疲力竭,走几步就呼呼直喘,只想坐下来歇一歇。……但是一坐下来后,就再也起不来了。……在路的两旁,可以看到一个个隆起的雪堆,使我们感到沉痛,同时又使我们警惕起来,仿佛那些牺牲的战友对我们说:可不能松劲呀,一定要拿出身上所有的力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战胜这冷酷无情的大雪山!”

大雪山虽然难以逾越,但广大红军战士靠着对革命胜利、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靠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相互之间的团结互助,终于把一座座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踩在了脚下。

九个炊事员 过雪山草地时,红军三军团某连队的九个炊事员,为了让战士喝上水,吃上饭,每天安灶、劈柴、洗菜、做饭,每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他们不顾轻装的命令,坚持负重 60—70 斤,锅里还装着米和其他食物。

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行军锅,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倒下,一声不响地牺牲了。正午,部队休息,炊事班赶忙支锅烧鲜姜辣椒汤。汤烧开了,这位接过刚刚牺牲炊事员背的行军锅的炊事员,刚把辣椒汤送给战士,自己则一头栽在地上,停止了呼吸。后半夜,炊事班班长老钱不顾自己发高烧,悄悄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烧着烧着,他也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进入草地后,为使全连同志有热水喝,有热水烫脚,他们轮流挑着那口沉重的铜锅。一个炊事员倒下了,第二个炊事员含泪挑起锅继续走下去。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连队到达陕北时,这个班九个炊事员全部牺牲了。但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这个连队的战士,除战斗减员外,没因饥饿牺牲一个人。为了革命同志的冷暖安危、为了实现伟大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多么值得我们景仰!

血染水草地 草地地处四川西北部与甘肃交接处,四川毛儿盖松潘以北,班佑地区之南,纵横数百里,面积 1.52 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4000 米以上,也叫松潘大草地。这里没有人烟,没有树林,没有飞鸟。这里草丛河沟交错,河道迂回曲折,水流缓慢,由于排水不畅,形成大片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形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甸之下,积水瘀黑,泥泞不堪,深处没顶。人畜在草地上行走,须沿着草甸前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一旦陷入,如无人救助,就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直至被沼泽夺取性命。此外,草地水质恶劣,不仅无法饮用,而且能使刺破的皮肤感染溃烂,无法医治。草地的气候同样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昼夜温差大,雨雪冰雹来去无常。

与翻越雪山相比,过草地更为艰险,红军付出的牺牲更大。时任红一军团卫生部主任的姬鹏飞说:“过草地比爬雪山损失的人还要多。每天早上,我们不得不点一下人数,看看还剩下多少人。我们发现有些人并没有死,他们的眼睛还睁着,可是他们爬不起来了,也不能说话了。我们好容易才把他们扶起来,可他们又瘫倒在沼泽地里,默默地死去。” 康克清也在回忆录中指出:“回想长征二万五千里,无数艰难险阻,最严酷的还是过草地。饥饿和疾病是红军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威胁,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在那里倒了下去,长眠在那里。”

残酷无情的茫茫草地,不知夺取了多少红军的生命。仅据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统计,牺牲和掉队者就达 500 多人。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言,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英勇的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和牺牲吓倒,他们前赴后继,默默地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坚强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红军长征走过的水草地

坚定必胜信念的郑金煜 草地里,即使面临着牺牲,红军战士也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郑金煜是江西石城人,个子不高,但长得十分秀气,人也机灵,冲锋打仗不含糊。因为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6 岁就入了党,进入草地时是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刚开始草地行军时,他精神抖擞,不知疲劳,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重的做,不但行军走在前头,还抽空搞宣传。进入草地几天后,他生病发烧,只能让人搀扶着走。因为海拔高,严重缺氧,郑金煜呼吸困难,身体瘫痪。部队首长杨成武命令饲养员老谢把他的马给郑金煜骑,把大家的干粮匀给他吃。郑金煜虚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大家就用背包把他身子支撑起来,再用绳子把他绑在马背上,轮流扶着他走。郑金煜病情恶化,临死前用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对杨成武说:“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就在这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舍己救人的董班长 进入草地七八天后,粮食早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偏偏一位战士得了痢疾而虚脱。全班把装炒面的袋子放在锅里洗净,煮了一点面汤喂这位战士。第二天,这位战士仍然处于昏迷之中,董班长解开背包拿出一个小口袋,犯愁地说:“就这点奶酪了,顶一顶或许能过了绒玉……”说着话,董班长也支撑不住栽倒在路上。战士把他架到火堆边,拿出剩下的最后一小块奶酪,给他冲了碗奶,他朝那边病号努了努嘴,说什么也不喝。第二天,大家准备抬班长上路时,才发现班长再也没有醒来。

越高山,渡河流,过草地,昼夜行军,几乎超越了人类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红军战士面对如此的艰难困苦,依靠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前赴后继,一往无前,以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奏响了团结奋斗、人定胜天的壮丽凯歌。这种不畏艰难、战胜自己、战胜自然的革命精神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作者所说:“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这一行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而红军“都是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人”。 L/ZSbm6UdIHFSXCy11LmGA1O9+7K/iwZI1dCQtyW+qx/Bmu4hRvv55ZLpYDAmJ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