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逐步将新型农村医疗制度转型为国家福利,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降低社会分化,抵抗社会贫困,提升社会公平的有效举措。根据研究,我们认为: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依赖于对医疗领域过分市场化的抑制以及政府的有效干预,依赖于国家反贫困战略的有效实施,也依赖于民生型政治的贯彻与实施。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农村社会起到良好的整合作用。
1.新农合制度实施前,在农村广泛存在“贫困——健康”反应链条。在农村居民心目中,区分“健康”还是“病患”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身体不舒服的程度是否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农村居民年轻时运用自己健康的身体力求摆脱贫困,在满足于自己日益增多的打工收入的同时,他们的健康支出逐步达到极限,最终出现他们认定的乡土意义上的病患,于是因健康丧失而产生的贫困无情地来临。与疾病争斗的结果往往会促使家庭经济崩溃。作为降低贫困、增加社会公平的新农合制度对于破解“疾病——贫困环”缓解农民的弱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农民工既有的健康观念接近于农民,在他们眼中,只要“能干活”“能吃饭”便是健康的,另一方面,农民工面临的健康环境严峻,很少比例的农民工了解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他们大多数不会主动加入城市医疗保险,他们生病时基本上选择到药店买药、到小诊所就医,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到中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在机构层面,用人单位会有意忽视农民工的健康问题,推卸农民工的医疗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对他们的覆盖效率也特别低。
3.差异化筹资有助于新农合制度向纵深发展,拓展垂直公平原则。一般来说,农民的主体性特征、就医行为以及对政府政策与行为的判断往往影响差异化筹资策略的实施。
4.筹资额度逐年增加,被纳入报销范围的病种也在逐年增加,参合农民治病获得报销的比例也在增加,各地之间的协同性有强化趋势。鉴于利益争夺关系的存在,各级别医疗机构会利用自己的各自优势以及功能定位参与到制度的分配当中来。于是,不同性质的疾病以及不同的治疗方式会影响到报销额度的获得。补偿比、起付线以及封顶线是影响报销政策执行的三个重要指标。
5.村医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承担了很重要的医疗卫生任务。鉴于其医疗水平相对较低以及个体性特征,社会转型对村医提出了挑战。旧农合时期村医是合作医疗的主要力量,新农合时期村医被置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在功能上成为乡镇医院的补充。村医的工作逻辑分别从旧农合时期强调的“集体性”过渡到市场改革初期的“变通性”,再到新农合时期的“变通性”。与此伴随,其合法性地位会逐步变弱。
6.乡镇卫生院因为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获得了新生活力。不过,乡镇卫生院面临的困境则是新农合的制度要求以及参合农民疾病治愈方面的技术要求均较高,而其自身管理水平与医疗水平却较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的堕距会消解新农合制度的正向效力。新农合制度实施迫使乡镇卫生院更新其与各级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参合农民之间的关系,并接受制度的硬约束。
7.县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龙头,新农合制度将治疗参合农民较大、较严重疾病的任务赋予县级医院。新农合制度的推进提升了县级医院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院的组织行为。然而,新农合制度很难抑制医院的求利行为,县级医院往往会采用程序住院与过度医疗获取更多新农合资金。
8.患者分流是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农合制度通过设定三级卫生网络的功能与不同的补偿制度、转诊制度、准入制度来达到分流农村患者的目的。各级医疗机构针对新农合制度的分流作用会采取相应对策吸引患者,其结果是新农合制度的分流效果会受到部分消解。
9.新农合制度实施以前,农民就医行为主要受其经济能力、认知水平、疾病感觉和患者价值的影响;新农合制度的介入为农民应对疾病提供了相应资源,新增的经济支撑和日益完善的就医管道会使参合农民的就医行为逻辑发生转变:主体理性中的经济能力限制弱化,客体理性中的疾病、生理指标逐步彰显。
10.新农合制度对医患双方来说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患方来说,新农合制度极大地减轻了患病农民的负担,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的概率;从医方来说,新农合制度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利益,特别是给乡镇卫生院重新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新农合通过规范医疗机构的经济行为与治疗行为,提升了医疗机构在参合农民心目中的信赖度,进而改善了医患关系。
11.新农合制度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将农村社会的广大农民纳入到现代制度框架下,体验现代制度文化,分享制度成果,进而体验政府的福利政策。国家积极引导农民参合,力图改善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给农民资金上的帮助,同时,伴随一些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民改变了对党和国家的看法,农民和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提升了政治层面的整合性程度。
12.自2003 年至今,经历了“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进-巩固和完善”等发展阶段,伴随上述阶段的推进,尽管新农合制度内在的差异性很大,但是一致性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具体来说,新农合制度自中央到地方,制度一致性程度越到地方越低;不同地区(县)新农合制度文本细节越一致,制度的整合性越高。如果新农合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空间限制,则整合程度会最高。
13.新农合制度实施 10 多年来,从效果上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关利益群体以及相关个人在认知层面、行为层面与关系层面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