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 2.21 亿,2011 年新增 900 万达到 2.3 亿人。其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占到 80%。有研究预测如果我国户籍制度继续维持现状,2015 年、2020 年、2030 年我国流动人口将逐步增长至 2.5 亿、2.8 亿、3.1 亿,相应地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也会分别达到 1.9 亿、2.1 亿与 2.3 亿。在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以前,农村流动人口被习惯性地称为“农民工”。农民工在城市中大都从事: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即所谓的“三D职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农民工劳动保护十分薄弱,36.5%的农民工每周休息不足一天,于 2012 年湖南省总工会针对农民工展开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周平均工作时间达 54.66 小时。“加班”在农民工性质的流动人口中间比较普遍,且有 22.1%(1638)没有得到加班工资。农民工心理健康状态不佳者达 40%以上,感觉体弱疲劳者分别占 18.7%和 21%;时常感到心情烦躁者分别占 37.5%和 43%。53.7%被调查者的工作环境至少符合“有毒”“粉尘”“噪音”“潮湿”和“高空”五个选项中的一项。 “三融入” 调查发现,28.0%(277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有毒有害,20.7%(2038)的认为他们的工作岗位没有劳动安全防卫措施。
近年来,针对农民工自身、职业等特点,大多数城市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工健康卫生、医疗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的健康医疗保障状况,使农民工加入工伤保险和医疗、养老保险的比例有所上升,起到了一定良效。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质和其他诸多原因,制定出来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很难实行,或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项对长沙市农民工的调查发现,10.98%的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68%的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然而,75.4%的农民工生病后不会选择正规医院去做检查、治疗,有高达 87.2%的农民工需自己承担全部医疗费用。 “三融入”调查发现,截止到 2012 年,在湖南工作的农民工只有 58.4%(5829)农民工参加了新农合。很多农民工在企业、工地、单位、服务场所等地患感冒、发烧、传染病、工伤、职业病以及其他生理、心理疾病时,不能获得合理的医疗保障、救助或赔偿。
本文立足于对长沙市五个区 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探究农民工的健康及医疗问题,重点分析农民工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民工就医行为,农民工医疗保障和职业及企业性质间的相关逻辑,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影响因素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