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毕节试验区“十二五”自我发展能力报告

陈昊毅

摘 要: 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城镇化、居民收入、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方面评价了毕节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分析了毕节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以产业支撑推动毕节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是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试验区不断深化三大主题,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踏踏实实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文化旅游异彩纷呈、生态修复张力凸显、城乡面貌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毕节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该特定经济区域在国内外开放竞争中,按照市场机制运行规则,利用本地资源、集聚域外资源,立足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保持本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主要通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得以提升,基于此,我们选取了以下单项指标对毕节试验区近五年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一)经济发展能力

“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737.8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61.35亿元,年均增长14.8%,其占贵州省的比重也从12.94%提高到13.91%,提高了0.97个百分点,尤其是2014年以来提高幅度较大,说明近两年来毕节试验区在经济增长能力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见表1)

表1 “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GDP总量占全省比重

从三次产业看,“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贵州省比重缓慢提升。到2015年,第一产业占全省比重达到19.79%,第三产业占全省比重从2011年的9.4%提高到12.0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毕节试验区在农林牧渔等生产方面在贵州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产业发展能力毋庸置疑。值得关注的是毕节试验区第二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占贵州省比重逐步下降,五年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同时从表3可以看出毕节试验区“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增速都是高于全省增速的,所以我们认为毕节试验区第二产业在全省占比下降是由于近几年来贵州全省工业发展增速较快,而毕节试验区工业存量占全省比重较小所致,毕节传统的能源、资源型工业发展路径亟须转型,未来在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工业产业链条、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是提升第二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毕节试验区第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较快,占贵州全省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开始增长速度便高于全省增长速度,第三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快速提升。

表2 “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三次产业占全省比重

单位:亿元%

表3 “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与贵州全省比较

单位:%

(二)财政收入水平

财政总收入指标是一个地方财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方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的前四年,毕节试验区财政总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达到峰值357.6亿元。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为296.8亿元,较2014年减少了17%。财政总收入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2015年取消一次性非税收入较多,另一方面由于毕节试验区传统型、资源型财源仍占主体地位,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对煤炭、“两烟”“两电”等产业依赖性较强,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受市场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及资源税改革影响,依托煤炭等行业的各种税收收入减收较大,同时新型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发展中,尚未形成新的财源所致。虽然财政总收入下降,但2016年毕节试验区财政自给率为26.49%(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之比),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央及省一级财政转移支付对毕节试验区财政运转、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支持较大,毕节试验区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部门帮扶的优势从上级财政争取相应支持,加大地方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毕节试验区财政总收入在贵州全省占比来看,2013年比重最高达到17.55%,2015年则下降到12.94%,财政总收入对地方发展能力的支撑作用有所波动,仍然有待提升。

表4 “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财政总收入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亿元%

(三)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投资

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也是衡量该区域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51亿元,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9908公里,其中属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3596公里,是“十一五”末期的2.84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0增加到615公里;贵阳到织金、织金到安顺铁路建成通车,成贵快铁毕节段继续加快建设;毕节飞雄机场于2013年6月全面建成通航,目前已开通14个城市直达航线,年客运量突破100万人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9亿元,开工建设了18座中小型水库,建成了6座中小型水库,水库总库容新增6297万立方米,解决了253.75万农村群众和45.1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电网基础建设投资59亿元,实现供电区域内用户一户一表。全市通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移动通讯信号、互联网覆盖率大幅提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实现乡乡通。从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度相关的“十二五”期间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看,2012年和2013年毕节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峰值,占全省比重超过了20%,但2014和2015年却有较大幅度下降。

表5 “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亿元%

(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城镇化水平反映了区域内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劣程度,能够直接说明该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城镇化率从27%提高到了38%,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40万人,与贵州全省城镇化率的差距不断缩小。《毕节试验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通过评审并获得省政府批复同意,市域核心区开工建设路网33条,总长度超过130公里。毕节试验区招商花园城、远航七星万象城等重点建设项目被纳入全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特色小城镇及示范镇项目共完成投资253.88亿元,从各渠道筹资20多亿元实施了1684万平方米乡镇院坝和4.4万公里连户路的硬化工程,村镇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五)居民收入水平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说明了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但在2014年和2015年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也间接反映了毕节试验区“三农”问题和扶贫攻坚形势的艰巨性,只有跳出农村、跳出农业、精准施策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十二五”期间毕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但是在2013年占全省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也值得决策者们关注。

表6 毕节试验区“十二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元%

表7 毕节试验区“十二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全省比重

单位:元%

(六)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

“十二五”期间毕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释放更多发展红利,增强了试验区自我发展能力:试验区“九条新路子”“金沙之路”“赫章城镇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威宁精神”等改革经验得以在全省进行推广;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五个统一”教育优先发展模式、乡村敬老院的“老少共融之家”创建活动等举措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工商营业登记“三证合一”“先照后证”及电子营业执照改革领先其他地州率先推行;金沙县沙土镇国家级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七星关区、金沙县、织金县等省级统筹城乡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开展。五年间,毕节试验区获得省政府批复建设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数量增加到8个,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建成了3个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和大方保税仓;外贸进出口总额从590万美元增长到3.5亿美元,增长了59倍;利用外资总额从821万美元增长到1.8亿美元,增长了22倍,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招商引资共完成省外到位项目资金5331.69亿元。通过全面实施“三年倍增计划”“五年行动计划”和“3个15万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有效落实,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十二五”期末达到780亿元,占GDP总量的51%,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七)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水平是区域内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也是吸引区域外部资源进入进而提升本地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十二五”期间,毕节试验区通过稳步推进教育“9+3”“4+2”突破性工程,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86%,个人受教育平均年限提升到8年,其中黔西县、金沙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教育部国检验收;不断推进“四位一体”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试点,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全覆盖;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趋好,全市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1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1万人,两项指标分别是“十二五”目标数的201.5%、237.5%;农村危房改造户数达到41.13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14.31万套(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均大幅超过“十二五”目标规划任务数;“一院三馆”和三板桥奥体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文化信息共享村级网点3694个、农家书屋3666个,启动并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平安毕节”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七星关区、织金县和纳雍县被国家禁毒委取消通报警示地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发展,军民、军政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宗教、儿童、妇女、老龄、残疾人、青年、气象、农机、人防、审计、档案、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二、毕节试验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

截至“十二五”期末毕节试验区仍然有125.9万贫困人口,占贵州全省贫困总人口的25.54%,是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地区。同时毕节农村基础条件仍然较差,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较弱,农业主导产业缺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较慢,对农民持续增收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市场能力较弱。

(二)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在全省占比不高,工业企业数量有限,缺乏龙头带动型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较少;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煤炭、电力、烟酒等资源型、传统型企业为主;三是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压力大,新兴产业未能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传统能矿资源深加工产业升级推进难、推进慢;四是企业技术装备差,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产品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

(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账较多

毕节试验区部分县际、乡际和城市节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之间未能实现充分衔接,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型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占总面积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部分边远农村用水、用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亟须改善。

(四)生态环境支撑较弱

毕节试验区的贫困问题、生态问题和人口问题互为因果,相互交织。目前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仍然有限,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不高、石漠化现象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仍然存在。

(五)民生保障水平较低

由于经济总量较小,政府财力不足,毕节试验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市县乡三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发展对就业带动效应有限,就业形势严峻,民生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治理难度较大。

三、毕节试验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我们认为增强毕节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路径是:一要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大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二要直面贫困落后的基本现实,克服劣势,通过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精准扶贫、推进“三化”同步等重大举措,着力培育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加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毕节目前以电力、煤炭、化工、白酒、烟草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存在明显的产业链短、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较弱的问题。未来应该按照“两大基地驱动、十二园区发力、标准厂房支撑、突出优势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办函35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为契机,向政策要红利,立足当前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大集团引领、大企业带动,科学选取部分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依托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遵循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原则,坚持“以园兴城、以城带园”的发展思路,促进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将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结合,拉长产业链条,强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对毕节的帮扶优势,认真梳理17个国家部委出台支持毕节的相关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争取支持,力争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方面将政策支持项目化、具体化、实物化。以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为契机,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的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从而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精准扶贫云”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工程,积极打造大数据服务外包、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区和呼叫产业基地,推进金海湖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形成示范;通过引进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毕节试验区设立运营中心或独立核算机构促进本地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培育或引进有较强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行业门户网站,打造“村邮乐购”等本土商务平台;实施好“电子商务进百村”工程,建设乡村综合网店;建设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好毕节职院电子商务学院的相关专业,通过引导大数据在各个方面的广泛运用,使大数据电子信息经济规模提升到新水平。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坚持把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突破瓶颈制约,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落实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夹岩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打造好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节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小动脉”建设,联通外循环,打通内循环,畅通微循环,不断提升毕节试验区全域交通的便捷度和通达性,为做大做强通道经济打下良好基础。用足用好国土资源差别化综合改革试点政策,保障工业发展用地需求。

(四)以产业支撑推动毕节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以山地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为龙头,集中力量打造“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高山冷凉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坚持产业发展规模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以提高科技含量和单产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本土品牌,把毕节试验区打造成我国西南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利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出台,争取政策性扶持措施,争取资金和重大扶贫项目落地建设,实现区域整体推进和“精准扶贫”两个轮子同步运转。继续推进《毕节试验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实施,将规划中涉及的项目做实做好,稳步提升扶贫开发综合水平。 b0h73jAwKWPcPUM7AYnyohFDV5LJtAt5Cwlyq5PDqteXBKzYH75sQUSFJjBpb5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